西貢坑口是著名的客家人聚居地,至今仍保留着客家舞麒麟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許多客家人的文化及習俗,仍完整地保留在日常生活及社區活動之中。
作為一所位處西貢的學校,仁愛堂田家炳小學將分享如何引進社區特色及資源,並結合中文、常識、視藝、體育、音樂等學習元素,為學生設計一套以「客家文化」為主題、歷時兩年的跨學科學習課程。當中提供不同的外出學習及展示機會,讓學生於課內、課外體驗多元化的學習經歷。
香港十八區均有其獨特的地區文化及歷史,學校教師可以如何善用這些資源,加強學生對地區的歸屬感?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分校老師將分享如何以專題研習的模式,結合中文科、視藝科、常識科的課堂學習、戶外學習體驗、名人講座等元素,設計了一系列的全方位學習課程,讓學生認識居住地區的傳統文化,並從體驗中領略圍村的人情味,逐步培養出對社區的情誼。
皮影戲和花牌紮作技藝都是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學將會分享他們如何利用每周五的通識課堂,創造機會讓學生動手製作皮影戲偶、紮作花牌,親身體驗傳統中華文化,讓學生達至科學及人文學習的平衡。
價值觀及態度培養是現今教育界的熱話,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可以如何與這些課題結合?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慧小學將分享如何以「眾善奉行」的校本價值觀為主軸,配合服務學習的理念,再因應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特性,設計一整年的全方位學習課程;讓學生根據個人意願,選擇感興趣的非遺項目,由淺入深,逐步了解非遺項目蘊含的中華文化及其價值。同時創造機會,讓學生學以致用,從服務中深化學習成果。
粵劇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之一,當中包含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精髓。要把這種文化引入校園,增加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認同,對教師而言無疑是一大挑戰。
聖羅撒學校的老師將會分享如何利用學生的特性作課程切入點,再結合專題學習週、視藝科、音樂科等跨學科學習經歷,為學生設計非一般的課堂體驗,帶領他們以一個嶄新的角度重新認識粵劇,繼而愛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