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區的千年歷史,使社區蘊藏豐富的傳統工藝、節慶活動、風俗習慣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良局田家炳小學將分享如何以「大埔社區傳統文化」作為探究主題,為學生提供包括中文科、視藝科、體育科等跨學科的學習經歷,讓學生重新認識社區,增加歸屬感。
學校更會特別分享如何在中文科發掘「非遺」文化的語文元素,進而自擬校本單元教材,使學科學習突破傳統框架的經驗。
近年不少學校十分關注「STEM」、「自主學習」的推行,但校內課時有限,如何將學校關注事項落實到課程,相信是不少教師關心的議題。
東華三院鶴山學校將分享如何以「薄扶林舞火龍」及「港式奶茶、蛋撻」為主題,設計兼具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共通能力發展、「STEM」及「自主學習」元素的校本特色課程,以提升學生對香港文化的學習興趣。
傳統武術和麵塑公仔製作都是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馬鞍山聖若瑟小學將會分享他們如何與校外專家、支援團體合作,把這些傳統文化帶到學校,讓學生有機會在課堂內嘗試這些香港「非遺」項目。學校亦會分享如何在常識科把這些學習經歷連繫到傳統課程,深化學生學習。
如何讓學生帶著動機去學習及探究?這與課程規劃及學習內容設計息息相關。
救世軍田家炳學校將以「廣府文化」為例子,分享如何透過「逆向設計」的課程規劃,讓學生成為自主、自信的學習者。
另外,學校亦會以「粵劇」為例子,分享如何把「非遺」項目在日常教學中繼往開來,打破教師是「外行人」難以教授「非遺」項目的刻板印象。當中成功的關鍵,正正是推行全方位學習課程的重要元素。
眾所周知「粵劇」是極具歷史及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但提到「粵劇教學」往往會令不少學校教師卻步。
聖公會主風小學將分享如何結合中文、視藝、音樂、跨學科主題周、外出參觀等多元學習經歷,設計以「粵劇」為題的非遺課程,以及教師如何為本身對「粵劇」一竅不通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經歷,一步一步引領學生走上舞台,成功演出一段折子戲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