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島放送的「飛魚行蹤:黑潮的樂園」節目中,
我們將帶您深入了解飛魚在黑潮這片溫暖洋流中的神秘旅程。
探索這些優雅生物如何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翱翔,發現黑潮帶給它們的豐富資源與庇護。
在南島放送的「飛魚行蹤:黑潮的樂園」節目中,
我們將帶您深入了解飛魚在黑潮這片溫暖洋流中的神秘旅程。
探索這些優雅生物如何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翱翔,發現黑潮帶給它們的豐富資源與庇護。
一魚分飾多角: 多元族群黑潮使者
作者/ Yuma Makus
生長於臺東斜對角、隔著不曉得多少座山的新竹,從不 曾被認出的泰雅族人。不務正業的菸酒生。來臺東五年, 喜歡上臺東是緩慢的過程,希望有朝一日能實踐新竹/ 臺東二地居的夢想
提及飛魚,多數人會想到蘭 嶼達悟族人的飛魚季。其實不僅 如此,每年二至三月,飛魚群乘 著溫暖的黑潮自南方而來,與臺 灣沿岸各民族展開一年一度的交 會,不僅做為重要食物來源,亦 在各個族群之間承載了不同文化意涵。
莿桐花開飛魚至
豔紅的刺桐花盛開捎來春 天喜訊,標誌著飛魚魚汛來臨。 都歷的阿美族人認為,當 fali kakahong(飛魚)躍出海面之際, 便是舉行 Pafafoy(海祭,語意為 獻豬給海洋)祭拜海神kafit之時。
頭目以竹子在沙灘畫出聖域 的界線,並以石頭圍出祭場的範 圍,石頭上擺放豬頭、檳榔及酒 等祭品,而後頭目率領眾多水下 獵人吟唱祭海之歌,穿過五節芒 搭起的拱門去除穢氣,向海拋擲 珍貴的豬肝做為獻祭;接著幾名 青壯族人划著竹筏到海中央,將 象徵著白色浪花(即不穩定海浪) 的白羽公雞獻給海神,祈求來年 「少一些在海上奔跑的雞」,多 一些風和日麗。
取得海神及祖靈庇佑後,族 人方能出海捕撈飛魚。經常出現 在都歷海域的飛魚有三種,族人 依據外型特徵命名,kayangan 是 藍黑色、體型最為肥美的黑鰭飛 魚,fadadaki 是指胸鰭展開如同 蝴蝶花紋般的斑鰭飛魚,pacik 則 是指體型較為瘦小的白鰭飛魚, 而當 pacik 成群出現時,代表飛魚 季已來到尾聲。
都歷部落族人食用飛魚方式 較為簡單,以往捕撈後多半直接 在岸邊就地生火煮湯或烤來吃, 又或製成魚餌,誘捕追逐飛魚群 倏忽而至的 fowa(鬼頭刀)。由 於近代食物保存相對容易,連帶 影響族人對於「美味」的追求, 東海岸阿美族人也發展出不同的 飛魚烹調方式,如花蓮港口部 落族人會以月桃莖桿隔火燻烤飛 魚,如此既不易烤焦,嚐起來更 揉合了月桃的清香。
飛魚文化再形塑
世居山林的泰雅族人傳統以 狩獵及農耕為生,看似與每年洄 游的海洋嬌客飛魚毫無關聯。然 而,在眾多泰雅族部落之中,位 於宜蘭縣南澳鄉的東岳部落卻因 其地理及歷史因素,發展出別具 一格的飛魚文化。
1913 年,原定居南澳山區的 Tpihan 和 Gogots 兩社,在日本政 府主導下集團移住遷至東岳,因 生活所需開始與鄰近的閩漢族群 交流。起初族人翻過山嶺步行至 南方澳,以地瓜、桃李等山產向 漁民換取漁獲;約莫自 1950 年代 起,由於鄰近東澳灣漁村人口外 流,當地居民便商請部落婦女協 助牽罟,飛魚遂成為漁民的報酬。
泰雅族語並無「飛魚」一詞, 部落長輩以其特殊的外型「’cyux papak」(長了耳朵的魚)或日語 「Dobiyo」稱之,早期料理方式 除煮湯以外,亦會以泰雅族傳統 製作「cinmmyan」方式,佐小米、 鹽巴醃製。
2000 年後,「鐵桶烤飛魚」 已成為每年四至六月東岳部落獨 有景象,此方法出自一位阿美族 女婿何正一先生之手。其外型是 一巨大的鐵製圓桶,外圍架上鐵 網,再以鐵鉤掛起飛魚烘烤;桶 內以相思木、九芎等硬木做為炭 火,如此燃燒時最接近無煙狀態, 既不影響飛魚賣相,又能保留柴 燒香氣。
鐵桶一次能處理多達五、 六百條飛魚,因此需要集結眾人 之力,泰雅族親族間傳統「換工 形式」透過烘烤飛魚得以延續; 此外,飛魚圖像不僅可見於部落 許多公共場域,近年烤飛魚體驗、 飛魚炒辣椒更是部落營造亮點。
東岳部落的飛魚,從原初以 物易物型態發展成以身體勞動換 取,再到如今至鄰近粉鳥林漁港 金錢交易,泰雅族人雖然未能掌 握出海捕魚的技術,然而經歷一 個世紀更迭,「飛魚」儼然成為 東岳部落獨特的印記,成為文化 再認同、再發展的途徑。
乘著黑潮來報訊
飛魚順著黑潮流經臺灣東岸 及臺灣海峽,與臺灣各地沿海居 民產生不同的互動模式,帶動生 態鏈、文化傳承以及經濟發展。 如屏東小琉球以「飛烏鳥」(灰 面鵟鷹)抵達作為判斷飛魚季的依據、滿州鄉至今仍持續辦理飛 魚季活動推廣在地農漁特產、新 社噶瑪蘭族人用竹製架子在晚上 燻烤 sauR(飛魚)、基隆八斗子 漁民利用飛魚產卵特性以草蓆採 集飛魚卵,外銷至日本。
達悟語 alibangbang、阿美語 kakahong、泰雅語 ’cyux papak、 噶瑪蘭語sauR、撒奇萊雅語 timu,一種魚,能有多少種名字? 飛魚,臺語俗稱「飛烏」(pue- oo),因外型像長了翅膀的烏魚, 且如同烏魚一樣年年依約而至, 被漁民尊稱為春夏時節的信魚。 所謂「信魚」不單指飛魚年復一 年依循固定季節及路線洄游、如 同報訊一般信守約定,更多的是 人對魚交付的信任與依託。每當 時序由春入夏,臺灣沿海被溫暖 的黑潮環抱,千萬飛魚爭相躍出 海面,人們便對生活有了盼望, 相信飛魚能帶來生活無虞、使文 化得以存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