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島放送的「海的百種模樣:南島之初」節目中,我們將引領您回到南島的起源,探索這片海域百變的風貌。
從蔚藍的海洋到壯麗的海岸線,讓我們一起感受南島豐富多樣的自然奇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南島放送的「海的百種模樣:南島之初」節目中,我們將引領您回到南島的起源,探索這片海域百變的風貌。
從蔚藍的海洋到壯麗的海岸線,讓我們一起感受南島豐富多樣的自然奇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以海為眼睛,望向域外南島 海海臺東的海
文/ 林靖修 (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 主任)
陳怡方 (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教授)
作者/林靖修 臺東大學公事系教授,兼任南島文化中 心主任,人類學長工。習慣在山林學習 布農族和太魯閣族文化。
作者/陳怡方 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教授,英國 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
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 館內「南島廳」的常設展入口 前,擺放了一張巨幅的地圖, 名為「南島世界 ‧ 世界南島」 (Austronesian Worlds, Worldly Austronesias)。無論你 / 妳是近 看,或者拉遠環顧全局,若沒有 仔細看解說,或許無法解讀這張 「怪異」的地圖。我們可以很快 地找到被擺置在中心的臺灣,和 我們常見的世界地圖不同。我們 所熟悉的臺灣島嶼是南北縱向, 往東是太平洋,而太平洋的盡頭 是美洲大陸。細看地圖上的東臺 灣位於臺灣島的上方,面向大片 的太平洋。試想自己在地圖上從 上方的東臺灣航向海洋,或許你 / 妳會有些許不安與興奮,因為直 到地圖的邊框都是一片汪洋。
一般世界地圖的原型是麥卡 托在 1569 年所發表的世界地圖, 呈現「北方在上、南方在下」看 待世界的方式。而史前館的地圖 則有別於慣用,是同樣採用麥卡 托投影法,但「旋轉地球把臺灣 置於圖面中央,將日出的東方朝 上」的地圖。我們所熟悉的地圖 感覺上是各洲大陸包圍著海洋, 但是這張「怪異」地圖所呈現的 卻是海洋包圍各洲陸地,太平 洋佔據了上方大片面積,重新定 義了世界各洲在地圖上的分布秩 序。
「從日出的東方出發航向太 平洋」對於臺東人而言再熟悉不 過了。臺東是一個多元族群與文 化薈萃之地,根據 2024 年三月內 政部公布的《臺閩縣市原住民族 人口分布》的資料,臺東縣的原 住民族人口是 78,326 人,約佔臺 東縣人口的三分之一。作為臺灣 原住民族的原鄉,臺東縣一直是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與社會發展的 重心,在這裡所孕育的多元、深 邃、與時俱進、且具有創意的原 住民族文化成為整體臺灣社會的重 要資產。
對於居住在蘭嶼的達悟族和在 東海岸的阿美族人而言,海洋是孕 育文化的根基,是神話傳說的場址, 是原住民族知識的實踐場域;海洋、 潮間帶與海岸的多樣性生態是日常 生活的重要夥伴。基於各種歷史因 素而依海居住的排灣族和卑南族, 鄰近海洋也讓族人發展屬於他們的獨特文化。
在 語 言 學 的 研 究 脈 絡 中,臺灣原住民族是屬於南島語族 (Austronesian peoples); 分 布 世 界的南島語族主要居住在太平洋諸 島、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非 洲的馬達加斯加島、紐西蘭等地。可以說,廣大的海洋串起了散居各 地的南島語族。長期以來,從臺灣 西部主流社會的視野而言,臺東被 視為「後山」、「邊陲」;但是用「從 日出的東方出發航向太平洋」的視 野看去,對於世界南島語族或從海 而來的人們而言,臺東或許是連結 彼此的門戶。
除了臺灣原住民族多樣的文 化之外,臺東也擁有漢人漁村的 海洋文化。陳永福是成功鎮出名 的鏢旗魚手,國小畢業後隨父親 出海學習,18 歲站上鏢臺,就鏢 到一尾 190 幾公斤的旗魚。在《小 島捕魚:臺灣水邊的日常風景》 中,他提到:「爸爸找魚的方法 跟我不一樣,我認為浪大的地方 比較有魚,所以要開大船;我爸 則說小船就可以了。對潮流的判 斷,我們看法也不同,我知道等 一下這裡一定有魚浮起來,會花 時間等待,我爸卻認為沒有看到 魚就可以回家」(2019:43) 。對 捕魚的人而言,海洋是生計來源、 是文化傳承和實踐的舞臺。透過 師徒制的傳習與長期的海上拼 搏,海浪、海相和海底的生態知 識早已鑲嵌在每位漁夫的身體。
在海上回望陸地,或許能從 更廣角的視野理解臺東的地景和 人文景觀。張卉君《黑潮洶湧: 關於人、海洋、鯨豚的故事》描 述了「從海上不斷地眺望(清水 斷崖),才能領受那種拔出於海 面,千萬年與你傲然相對的凜然, 讓人屏氣凝神無法移開視線」 (2016: 37)。從動力漁船、從拼板 舟、從衝浪板上,在海上回望陸 地的視野,相信對許多臺東人而 言也不陌生。
海海臺東的海讓人們可以 用各種視野看待世界,甚至用翻 轉、令人陌生的角度丈量世界。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內那 張地圖,正提醒著我們,海洋不 是地理和思想的邊界,更提供了 「翻轉」世界的可能。在 Matt K. Matsuda《我們的海:一部人類共 有的太平洋大歷史》提到,太平 洋「構成它的不是命名的瞬間, 而是數千年來透過地方聚落、近 岸水域、島嶼行政區與躊躇試探 的遷徙,以及人們在開闊洋面上 取得的種種成就所聚合起來的一 切。」(2022: 11) 海海臺東的海或 許就是讓臺東人可以將他們的思 想、行動和想像和遠在他方的人 們相連;而它也讓海洋的種種得 以聚合在臺東。
卑南族的海洋——我的海
文/ 孫大川 paelabang danapan
卑南族人,1953 年出生於臺東。曾任監察院副院長、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總 統府國策顧問等,現任總統府資政,《海海臺東》顧問。長期關注原住民文化, 創辦山海文化雜誌社。著有《久久酒一次》、《山海世界》等。
如果說達悟人生活在海洋 之中,而阿美人徘徊於河海之 間,那麼,臺東的卑南人則是依 山看海的民族。除了「登陸地」 (panapanayan) 的 神 話 傳 說, 和 南 王「 海 祭 」(mulaliyaban) 存留了難忘的海洋記憶之外,相 對於達悟人和阿美人,卑南人是 農耕的民族。近代以來漢人的移 入與臺灣社會的發展,深化了這 個趨勢。
但,這並不表示卑南人缺 乏了海的情感。我的少年歲月 大半在太平溪裡徜徉,那個時 代,農田工作的需要,部落族 人每個家戶幾乎都有兩、三頭以 上的牛隻。牧放的工作,就交 在我們這些小朋友身上。我的部 落 pinaseki(下賓朗),位於臺 東卑南平原沿臺九線向北開始 緩緩上坡的地方,pinaseki 的字 根「paseki」即有「爬升」的意 思。
因此,少年牧放的歲月裡, 我們站在太平溪上,便能清楚看 到七、八公里外的海岸線,遠處 平直的海岸線,更將陸地、海洋 和天空切割成三個區塊。春夏秋 冬、風雨陰晴,三個區塊的景象、 顏色和情緒千變萬化,是我永遠 無法抹滅的記憶。尤其夏季的傍 晚,天空的雲朵形貌多變,色彩 豐富,帶引著我對浩瀚宇宙的遐 想;我後來耽溺於哲學玄思,大 概就種因於此。
在沒有太多建築物阻擋的 彼時,部落裡可以清晰地聽到海 浪的聲音。卑南語「lrevek」是 指遼闊的海洋,他平靜無聲。海 的聲音來自於波浪,卑南語稱之 為「kelun」,字根有「滾捲」 的意思,乃狀聲詞。族老能精確 地分辨海浪的聲音,判斷它的大 小、長短。颱風季節裡,老人家 們因而能預測颱風的來去及其風 力程度。這些細微的知識,現在 只能透過媒體預報得知,早已排 除在我們的經驗世界之外了。
離開部落遷居臺北半個世 紀過去了,但隔幾個月總要回臺 東或到東北角去看海,胸膛為之 敞開,彷彿回到生命的母體,重 新和自然相遇。每年也常在達悟 族飛魚季和阿美族豐年祭傳來的 訊息中,遙想海浪滾動的節奏。
達悟族的海洋 (awa no tao)
文/ 郭健平 syapen panoyoen
蘭嶼文化工作者與反核先鋒,《海海臺東》顧問。曾與 呂鈺秀教授合著《蘭嶼音樂夜宴:達悟族的拍手歌會》 是近年來研究達悟傳統音樂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亦持續 推展達悟傳統文化,創作與轉譯達悟詩歌。
awa、malano、palanowan,這些字根 語詞都是達悟族人稱呼海洋的詞彙,蘭嶼 作為廣袤太平洋上的一座小島,被太平洋 島嶼所研究,劃分成玻里尼西亞 (Polynesia) 的範疇內,「這些研究從親屬關係-禮物 /交換物件,階級制度、歷史關係等」(郭 佩宜:《太平洋島嶼研究》頁 52),被加 以理論分析解構,然而從這些厚重的研究 報告,自人類學、語言學、考古學的學術 概論大作內容中,從未真正出現過以達悟 族的傳統之視角發言的內容。換言之,中 外學者研究觀察的書寫,並非達悟族人自 己的知識發表,達悟族學術研究眾神大方 地為其深沉歷史文化,進行著眾家說法不 一的發言,但達悟族人對此現象卻仍然噤 默不語,為此,我要談談關於達悟族千年 世代的母親乳房——海洋,它與達悟族人 的血脈滾動著的關係。
從上述的達悟語中,就能清晰理解達悟族對海洋的認識, 自南島民族的航海大遷徙開始,島上的達悟族民仍未遺忘與 大海永恆的誓約,海洋鹹腥的氣味已烙印於達悟人的每片肌 膚。蘭嶼的小孩從第一步踏出腳跟時,就被父親抱著參加每 年的招魚祭典,父親懷抱著幼兒,以右手舀起混合海水的雞 血,唸著祈禱語詞塗抹在祖先航道的鵝卵石上,孩子的身體 與鼻腔便沾濡了海的溫度,這是達悟族孩子與海洋首次的誓 約,同時也是全部落族人認可其為海洋之子的神聖儀式,往 後的日子,他要學會被海洋擁抱的感覺,感知海洋的溫度, 聆聽大海的聲音,判別海洋母親的暴怒跟溫柔,辨別海浪碎 裂擊打礁岩的湍急迴漩渦流。
對達悟族人而言,海洋的知識除了靠自己努力學習之外, 家族及父母早已積累多年經驗的教誨,是學習營造經濟生產 殺雞祭海神 模式的榜樣。這些技能包括:魚線的製作、魚網的編織、魚 鉤的打造、造舟的工藝、樹林養護及種植、航海駛划的座標、 風向及星星位置、海際線上與山巔上的黑色烏雲等等,這些 達悟族人與海洋的傳統知識,構築了島上族群與海洋之間, 從未斷絕的關係,達悟族人世世代代彷若一個嬰兒般,永遠 眷戀著母親豐滿多汁的乳房:海洋時而平靜無波,時而暴怒 的性格,在達悟族民眼裡,他恰好就像掌起家庭半邊天生活 的陸上母親一樣,而伴隨海洋母親大自然性格的季節轉換, 達悟族人憑藉著千年海洋的智慧,也塑造出各型各樣的海事 漁撈方法,以各種不同的海島季節轉換,改變漁事經濟勞動, 這些與海洋間漁事的勞動,在傳統祭儀活動上,不斷地被吟 唱傳誦至今,詩歌的內涵亦為傳承學習的主旋律,達悟族海 洋知識的智慧,它仍未全面記錄在學術研究的文本上,這恐 怕須要更多達悟族人投入,方便以自己母親的語言進行自我 本體論述,如此,達悟族群的傳統海洋知識才能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