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島放送的節目中,我們邀請您一起探索無盡的海洋世界。
從浩瀚的藍色大洋到迷人的海底奇景,讓我們一同揭開那些關於海洋大小事的神秘面紗。
在南島放送的節目中,我們邀請您一起探索無盡的海洋世界。
從浩瀚的藍色大洋到迷人的海底奇景,讓我們一同揭開那些關於海洋大小事的神秘面紗。
我的關島父母與查莫洛食物
文、圖/ 劉思安
臺北人,被臺東的人文風情吸引,在此讀 了大學、研究所,而有機會到關島參加太 平洋藝術節並獲得一段難能可貴的經驗!
Pagat 和 Ophing 是一對年 約七旬的夫妻,他們平日沒事 會從另一個村落開車來到查莫 洛文化中心,這裡是他們的第 二個家。在 2016 年太平洋藝術 節舉行期間,他們總會早早來 整理場地,等待廚師們到來。 一天下來,他們也會待到最後, 做完清理工作再返家。
記得初次到達查莫洛文化 中心時,正值午餐時間,我們 便到飲食工作坊覓食。公共廚 房是由竹子、椰子葉和樹幹搭 建而成的棚子(圖 1)。在藝術節舉行期間,工作坊每天的主餐 不盡相同,包括牛肉、鸚哥魚、 鰻魚和豬肉等,共通點是:它們 都會經過太陽晾曬成乾,再拿到 灶臺上煙燻熟成(圖 2、圖 3)。 這裡的食物彷彿取之不盡,我和 同學們一坐下,廚師們隨即擺出 一盤又一盤的餐點。
有一次,我們在查莫洛文 化中心開門前抵達。有三、四個 年輕女孩正在公共廚房裡處理食 材,他們要做 rosketti 餅乾(圖 4),我跟著他們一起動手,依 序加入麵粉、玉米粉、奶油、雞蛋、水等材料,將其拌勻成團, 最後搓成蝸牛殼的形狀。Pagat 對我直誇:「做得很好,妳被錄 取了!」這應該是認可儀式吧。
隔天,他們正在用椰子葉 編織 katupat(圖 5),將生米填 入其中,丟進加有紅胭脂樹種子 的滾水,這是當地的紅米飯(圖 6)。我上前去幫忙,Pagat 向我 招手,Ophing 拿著髮圈幫我綁 頭髮。整理完畢後,我繼續回到 廚房忙碌,Pagat 邀請我到他們 的私人廚房,他端出一個盒子, 一打開,濃郁的椰香和鮪魚的香 氣漫溢而出,裡頭是用剖半的香 蕉皮裝著的鮪魚香蕉泥:滋味鹹 酸,再搭配醇厚的椰奶,使得整 個食物不僅口味特殊,更是香氣 四溢。
Pagat 正在備料時,門外傳 來 Ophing 的聲音:“Nicole, look! Who’s coming? Here are your friends!”Ophing 如 此 親 切 地 呼 喚,我彷若被視為家人,當即淚 下如雨。
Pagat 說他不怕我們學習他 們的料理,因為吃也是文化的呈 現,往後我們回臺做給家人、朋 友吃,就能透過飲食讓更多人認 識、瞭解查莫洛文化,將文化傳 承下去。最後,Pagat 將我們做 的成品拿到外頭與現場的賓客分 享,這道「椰奶燉鮪魚香蕉泥」 (圖 7、圖 8)瞬間就被遊客們 一掃而空。
我們在關島的最後一個夜 晚,來自臺灣的各團隊在查莫 洛文化中心舉辦派對,我坐在Pagat 和 Ophing 夫妻二人的中間, 一起欣賞表演。Pagat 的手搭在我 的肩上(圖 9),向人炫耀說 “Oh, they are my Taiwanese daughters !”
隔天,我們利用最後空檔來 到中心,Ophing 見到我們,頻頻 驚呼:「你們怎麼又回來!」隨 後泛著淚說「這次我不會哭的!」 Pagat 說:「你們打開了我們的心, 儘管所有人都是陌生人,我們最 終還是成為了家人。」
離開之前,Ophing 分別為 我們取了名字,她叫我 Bonita, 在西班牙語中是美麗的意思,但 Ophing 說,這名字不僅指外在的 美麗,更是說你有一顆美麗的心。 Pagat 說:「當查莫洛文化被介紹 到世界各地時,就會有更多的人 來這裡,人來了,我們就有機會 教他們更多。」我將永遠珍惜與 Pagat 和 Ophing 相處的美好時光, 他們不僅是我的關島父母,也是 純粹的人情。
啊囉哈:夏威夷的海事
文/ 張慈芸
慈是草字頭。總是跟睡到飽擦身而過,夜晚又老忘了白天的睏,
一邊充滿好奇心的到處跑跳斜槓,一邊成為努力耕耘的夜行性動物。
或許有一天,我們也會離開活 水湖,去到綠島、蘭嶼,去到太平 洋,甚至更遠的地方......。
「要活得有創意一點!」這是 王睿首先告訴大家的一句話。Got culture shock,則是 2023 年到了夏 威夷拍攝 Queen Lili'uokalani Canoe Race 皇后賽 50 週年賽事後,令他 首當其衝的感受,進而開始思考自 己的文化究竟在哪裡?
夏威夷人的各種生活都在碼 頭發生,那裡的海邊總是忙碌,因 為有很多的海洋運動同時在發生, 對於他們來說,這就是生活中始終 堅持、無法捨棄的一部分。好比講 者提起的「滷肉飯理論」,臺灣人 花了許多時間與心力於料理及飲食 上,是故我們的小吃在世界上佔 有了一席之地;而夏威夷人是帶著 衝浪板到海上,花時間在喜歡的、 重視的事情上面,呈現出的結果就 在哪,所以夏威夷的海廣為人知, 甚至海邊的警語上更特別標示著「Respect the Wa’ a」,因為獨木 舟在他們的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 的地位。
此外,夏威夷的賽場上, 對於儀式感是注重與堅持的,好 比要能編出一條 lei(夏威夷花 環)須要經過多道繁複的工,現 代人的腳步越來越快,很多事會 從簡,但在夏威夷可以望見,它 們反而會希望能把這些心意與祝 福,百分之百地傳遞到他人身 上,也是對文化賽事的一種尊 重。再到日常生活的細節裡,皆 能看到夏威夷人親海程度是非常 高的,而夏威夷的美學呈現,好 比船上的圖騰、街頭彩繪、衝浪 運動品牌、工廠商店,皆存在著 文化元素,與其說是跟生活的結 合,不如說是一體成形。
另一方面,一場賽事的舉辦 與收穫,也等同於文化盛典。無 論飲食文化、市集攤販、編織商 品、裝備軍火、隊服交換、教育 分享、逐漸消失的航海技術、遊 行祈福(為 Maui 的人民送上祝 福 )、Nakalaiwaa( 古 老 傳 統 技 術 32 個方位命名由來)、海況的 解讀等皆同時發生於此。
而王睿更分享到自己曾經跟 著上船當戒護,目睹了船上的一 切,在一場耗時要以小時為單位 的競賽中,極度考驗意志力、心 力及運動心理。在人很挫折的時 候,可以告訴自己什麼?每一次 划船時,灌注力量在槳中,船連 結你的隊員與家人,你在船上的 付出他們也會感受到。於夏威夷 參與賽事的過程中,體會到更多 的是競爭名次的同時,即是享受 賽事並且分享時刻。因為能夠在 同個場合一起出席,就像是家人 回家一起競賽一樣,是溫暖而感 人的,有別於亞洲人的競爭心理 及見面招呼時的害臊,更能感覺 到我與你只有一顆心的距離。
如果可以再重來一次,是因 為想齊心協力參與團隊,喜歡跟 大家一起討論一件事情的感覺, 好好享受 sun right and sun set 或 是體驗乘風駕馭船隻的神奇時 刻,以及自身傾心而出的盡力的 感覺。
以舟相連的海海南島—— 支架大洋舟
文/莊采潔 圖片提供/江伊茉
莊采潔
現年二十一歲,喜歡看小說也喜歡寫小說,
每天不是在做夢就是在做夢的路上。
江伊茉
臺灣支架大洋舟協會 TOCC 的創辦人, 希望能聚合所有福爾摩沙熱情的槳手, 成為船的家人,共同復興對連接所有人 的海洋本質的文化擁有更多理解。
甫於 3 月 30-31 日在森林公園 活水湖所舉辦的「2024 臺東活水湖 盃——帆船及南島支架舟競標賽」中 出現了幾艘造型獨特的船隻,它們被 稱作南島支架大洋舟,如同它名字中 帶著的「南島」二字,它同樣也乘載 著南島文化的記憶。
支架大洋舟(Outrigger Canoe) 是一種深海航行的船隻,原本用於島 與島之間移動,是南島文化的乘具, 就像我們在路上隨處可見的腳踏車和 摩托車一樣,對他們而言是稀鬆平常 的交通工具。
支架大洋舟協會創辦人江伊茉 (Yvonne),2020 年無意間接觸到支 架大洋舟這項划船運動。Yvonne 談 到她已經划了十五年的船,在疫情期 間回到臺灣,卻發現身為南島語系原 鄉的臺灣沒有支架大洋舟,在朋友的 鼓勵下,以臺東為基地,她創辦了支 「臺灣支架大洋舟協會」(TOCC) 以及「臺灣支架大洋舟航海協會」 (TOCVS)。
對許多民眾來說,支架大洋舟依 舊是陌生神秘的運動,除了在臺東舉 辦的活水湖盃、東浪嘉年華和藍海生 活節以外,現在大港盃也能見到支架 大洋舟的身影。但目前如果想體驗支 架大洋舟和了解它本身的文化脈絡, 還是更建議來一趟臺東,Yvonne 以南 島語系文化和原住民文化緊密聯繫, 並以此做為推廣核心。
「不是因為它冷門才推廣,推廣 的重點也並非是運動本身。」
Yvonne 語重心長地表示,因為 種種原因,南島族群漸漸失去了對海 和語言的聯繫,推廣這項運動是一個 契機,最重要的目的還是「修復人與 海島的關係」。海因而練習,而可以更靠近。
臺東,多情共生的詩歌天地
文/游以飄
本名游俊豪。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 工大學,現任華裔館館長、中華語言文化中 心主任,中文系主任。出版詩集《流線》 (2016)、《 象 形 》(2020)、《 記 號 》 (2021)、《時差》(2023)。
臺東詩歌節,創造了一個相容 並蓄的美好境遇,讓每一位參與的 詩人都愉悅自在。無論是族群還是 私己的發聲,不管是抒情或是敘事 的寫法,在美麗的太平洋邊上,在 群山與海水之間、每一首詩的朗誦 與表達,都無拘無束而發自內心, 都是風和日麗下的最好表達。我們 遊覽了原住民部落,觀察植物與食 物,進行了原生生態的學習。我們 朗讀了自己的詩,以另一種形式再 現了自己,揭示原來自己對詩如此 認真而熱忱。我們在綠茵席地而 此,侃侃而談,交換意見,並一起 期待未來,希望明年詩歌節更好。 在這明媚的兩天裡,各有特色與個 性的我們,樂融融地互動。這就成 為了我們的集體記憶,以及共同憧 憬。多元共生,宛如陣陣海風吹起, 層層浪花翻卷,發生在臺東,展現 在臺東詩歌節,讓我們每一位參與 者都深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