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鱸1尾、蔥段30公克、薑片20公克、蒜頭20公克、乾香菇2朵、辣椒片15公克、太白粉水1小匙、醬油3大匙、米酒2大匙、香油
1小匙、糖1大匙、水50cc
1. 將魚洗淨後拭乾;乾香菇泡水至軟後切塊,備用。
2. 熱鍋,倒入適量的油,待油熱之後轉小火,放入魚煎約3分鐘後,翻面煎至兩面呈金黃色,將魚盛起備用。
3. 另熱鍋,倒入少許油,放入香菇塊、蔥段、薑片、蒜頭、辣椒片爆香,再放入水、米酒、糖煮沸,再放入魚燒約3分鐘後翻面。
4. 再燒至湯汁略收,先將魚盛盤,再將鍋裡的湯汁以太白粉水勾芡,淋至魚上即可。
爺爺是從小在漁港長大的孩子,對於海鮮的料理在熟悉不過,只可惜爺爺很老才退休,在他退休之前我幾乎沒有跟他說過幾句話,原以為他是很嚴肅的長輩,在這次一起互動後才發現爺爺其實很幽默。
會有這次的經驗,是因為有一次回到鄉下的老家,那時為戶外下雨所以我沒辦法出門去玩,爺爺煮飯的味道就顯得特別的香,讓我忍不住去除方一探究竟,結果沒想到竟然被爺爺抓去當幫手,幫忙地東西跟洗碟子,也一邊期待紅燒魚的味道。
邊煮東西邊跟爺爺聊到最近發生的事,城市流行的事和家人的事,爺爺嚴肅的形象也變得沒有那麼明顯了,下雨的天氣也變得沒有那麼聊了,反倒是紅燒魚,味道變得特別好吃。
需要的材料有:新鮮的吳郭魚(去掉鱗片和內臟後用清水沖洗乾淨)、醬油、二砂糖、切段的蔥
1.倒入適量的油入鍋中熱鍋後,將吳郭魚放入鍋中
2.將吳郭魚煎3~5分鐘後即可翻面,另一側再煎3~5分鐘(此步驟先不用將魚肉煎至金黃色)
3.吳郭魚兩側都稍微煎一下後,放入調味好的醬汁(醬油、二砂糖和水比例 1:1:1 攪拌均勻,也可視狀況和個人口味自行做比例增減),醬汁倒至淹過吳郭魚即可(多的醬汁可淋在白飯上配飯菜吃,很下飯!)
4.將吳郭魚和醬汁們一起燉煮,可蓋上鍋蓋讓魚和醬汁燜煮一會兒,直到一側魚肉煎熟至金黃色且醬汁入味後即可把吳郭魚再次翻面煮至入味
5.魚兩面皆煮至入味後即可放上切好的蔥段在上面,增色提味又提香,就完成了!
小時候回阿公阿嬤家時,餐桌上總是有這道阿公拿手的紅燒魚,好吃的每每都能讓我像頭牛一樣吃上兩碗飯。小時候的記憶裡阿公是家裡的大廚,阿嬤因行動不便,印象中「灶跤」總是阿公常駐足的地方,滿足全家大小的味蕾。阿公阿嬤家就住在海墘仔hái-kînn-á附近,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鮮類的菜餚總是家裡最常見的美味。隨著時光飛逝,阿公也年老許多,途中經歷生病和中風,身體越發不協調、記憶力也大不如前,為了阿公的安全起見,煮菜餚的工作也交棒給了阿姨和媽媽,雖然今日已無法在廚房看見阿公烹飪的身影,但這道紅燒魚鹹甜、鮮嫩的滋味被傳承下來,每逢過年、過節時,家中依舊會煮著這一道經典的紅燒魚,期許未來自己也能獨立完成這道一直以來家中典藏的美味記憶!
材料:
1、草蝦18隻、番石榴3個、干貝6兩、油條1條、芹菜50克
調味料;米酒1匙、高鮮味精1/4匙、香油適量、蛋清2顆、鹽少許、太白粉適量、沙拉油適量
做法:番石榴對半切開,中間挖籽呈現空洞狀,將外皮切下後,泡少許鹽水,防止氧化變黑,外皮石榴切成細末備用
2、草蝦去頭去殼後,自背部切開,去腸泥,剁碎後,放入碗中,加入蛋清、細鹽摔打攪勻後,撒上太白粉至黏稠度即可
3、熱油鍋將做法2的材料下油鍋撈起後瀝乾
4、將芹菜洗淨切碎,油條炸酥後撈起拍碎,干貝泡水蒸40分鐘,瀝乾抓散成絲,下油鍋以中火炸至金黃色成干貝酥備用。
5、熱鍋將做法3下鍋加入石榴細末與芹菜末及油條末後,再加上調味料拌炒後,擺入石榴內撒上干貝酥及完成
爺爺郭明輝出生在物資缺乏年代,家庭清苦,連填飽肚子都成問題,更遑論美食二字,萬事起頭難,郭明輝回憶剛開始當廚房學徒的時光,那真是地獄,每天天還沒亮,就得起床,穿著蓑衣去廚房修補爐子,還要清洗圍裙,剝蝦殼,準備調味料等廚房瑣事,做不好,師傅就直接痛打一頓,不能回嘴或反抗,大廚小廚取材去,感情濃厚的祖孫二人,除了每天窩在廚房烹飪料理,每天晚上郭小弟弟拿起濕毛巾,替爺爺刷去一天下來的疲憊,兩人短短洗澡時光,卻是祖孫真誠面對彼此的時刻,除了廚房相聚之外,每天都會替爺爺注射藥物,祖孫倆對料理的執著與努力,不僅是一個廚師的魂,食材是死的,人是活的,身為一個廚師要懂得跟食物對話。
材料:在來米2斗、白蘿蔔50公斤、乾香菇一包、油、鹽、胡椒粉
工具:瓦斯、灶架、大鼎、蒸籠、刨絲器、竹管、粿巾
1.將白蘿蔔洗淨、削皮並刨絲,乾香菇泡水後,切小丁。
2.在來米泡水一段時間後,用機器磨成米漿。
3.煮一鍋熱水備用。
4.熱鍋加油,加入乾香菇爆香,炒到表面微微的金黃上色,加入鹽巴、胡椒粉
調味,再加入蘿蔔絲,續炒至蘿蔔絲斷生。
5.倒入米漿、熱水和翻炒後的蘿蔔絲於同一鍋,避免結塊,混拌半小時。
6.再倒入預先鋪好粿巾及竹管的蒸籠內,大火水煮三小時。
每道食物都是經過很多的心力與心思製作而成的,裡面不僅包含了許多吃得到的東西,也蘊含了許多令人感動的心情。
假日時,三叔公帶我參加社區的「粿行育德 祈福關懷」活動,一向木訥寡言的三叔公竟成為活動的靈魂人物,看著他熟練的將蘿蔔絲與米漿混拌,我也興致高昂直嚷要幫忙,他輕聲細語叮嚀著:「混拌是做蘿蔔糕最重要的步驟,若攪拌時間不夠長久,則會影響成品的口感,就好像人處事一樣,莽撞不熟慮,欲速則不達。」三叔公還分享,小時候幫忙做粿,總趁大人不注意,就偷溜出去玩耍,等聞到燒焦味時,再跑回去顧火,哈!哈!三叔公也和小時候的我一樣調皮呢!我們就這麼閒聊著人生、小時回憶,在我眼中的三叔公,就像父親般,是這麼的樸實、慈愛。
慢工出細活,時間,成就了一籠籠簡單又不平凡的美食,也釀造了一幕幕真實又不浮誇的回憶。
▪︎材料:豬腳一隻切塊、紅甘蔗頭4段、米酒1瓶、老薑薑片10片、蒜粒12顆、蔥一小把、八角6顆、話梅5顆、五香滷肉粉8g、陳年醬油300ml、醬油膏100ml、冰糖4茶匙、水3000ml。
▪︎做法:豬腳清洗舛燙後撈起,鍋內放少許油以小火將豬腳煎至微金黃色,放入薑片繼續拌炒至豬腳金黃微酥,放入冰糖、蒜粒、八角及五香粉拌炒,放入甘蔗頭、米酒、醬油、油膏、水、話梅、蔥,小火慢燉約1.5小時。豬腳起鍋後盛盤灑上香菜淋上滷汁即可上桌。
阿公家的廚房裡飄來一陣陣迷人與熟悉的醬香……看到阿公在廚房忙進忙出的背影,就知道阿公肯定是想念已逝的阿祖。 有次我問阿公,“阿公你是不是很喜歡吃豬腳?看你常常在廚房做這道菜。” 阿公說:“不是喜歡,而是想念,這個味道是阿祖在過世前,跟我說她想吃滷豬腳 ,教我怎麼滷,我按著她說的做法滷出來的,那一次阿祖很滿足很開心的吃完我滷的那一碗豬腳,之後就再也沒有機會吃了。” 我看著阿公微泛淚光的眼角,夾起一塊豬腳放在我碗裡,說著好吃噢,趕快吃,以後換妳做給阿公吃。我說,好啊,那你教我!
……這是一股傳遞幸福與溫暖的能量,第一次阿公教我如何滷豬腳 ,說著每一個步驟的重要和口感的影響,更分享著這鍋滷豬腳是照顧家人,希望大家都平安健康,福氣滿滿的過每一天。
很開心學會這道祖傳的香Q滷豬腳,阿公說:哇,妳賺到了,不用付學費就學會了。我說:那我教你用手機和電腦,你也不用付學費……阿公滿足的笑了。
我想把這道菜分享給更多人,一起感受有長輩呵護的好滋味。
豬五花肉 900g
梅干菜 2顆
大蒜 5瓣
醬油 4大匙
米酒 2.5大匙
糖 2小匙
水 150ml
作 法:
1. 首先將梅干菜泡水備用。
2. 起油鍋,將豬五花肉下鍋煎至表皮金黃。
3. 接著加入4辦的大蒜和糖,並炒到糖完全融化。
4. 再來加入醬油、米酒和水一起滷到豬肉上色後備用。(約20分鐘)
5. 將步驟1的梅干菜瀝乾並切成小段狀,然後起油鍋,將蒜末爆香後把切好的梅干菜下鍋炒乾、炒香。
6. 最後拿一個大碗,將步驟4的豬肉舖底,上面放上炒過的梅干菜並放入蒸鍋中蒸30~45分鐘,上桌的時候直接將碗倒扣在另外一個盤子上就完成了喔。
記得小時候,因為爸媽在北部工作的關係,我自小就沒有跟阿公、阿嬤住在一起,只有六日會回阿公、阿嬤兩天。那時候阿公總會端出這一道香噴噴的梅干控肉出來給我們吃。醬油香氣以及滷到入口即化的豬肉搭配在一起,堪稱五星級的美味,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因此,每當回到阿公、阿嬤家的時候,我總是相當期待吃飯的時間,時常只是先聞到香氣就忍不住流口水。從此以後,梅干扣肉好滋味就與阿公聯結在一起,即便我現在不常回家,只要在外面聞到相似的醬油香氣,與阿公幸福的回憶便湧現出來,讓我忍不住留下想家的眼淚,巴不得立即奔回阿公、阿嬤家。
近年來阿公因為雙腳退化的關係,變得時候走不動,甚至不能久站,連帶影響他下廚的時間。即便如此,每當我撒嬌說想吃這道菜時,阿公便會像是吃了強效藥一樣瞬間恢復精神,去廚房煮給我吃,所以我每次看到這道菜,就會聯想到阿公在廚房辛苦煮菜的背影,是多麼的帥氣!
材料:
仿雞腿肉(去骨)2隻
紅棗6粒
參鬚20公克
水600毫升
當歸5公克
枸杞10公克
醃雞腿捲調味:
鮮雞湯5公克
糖3公克
紹興酒200公克
製作方法:
* 雞腿肉洗淨,用平切法去除凸出雞腿肉,再劃斷筋以防止雞腿在烹調時過度收縮。
* 把當歸與枸杞、參鬚、紅棗放入鍋中加入600毫升的水,滾後轉小火續煮10分鐘,將材料取出留藥湯,加入醃製雞捲調味料調勻備用。
* 取一張錫箔紙,將雞腿攤開、皮朝下放置,用醃製雞腿調味料醃30分鐘後,把雞腿捲起來,並用錫箔紙包成像糖果狀。
* 將捲好的雞腿放入蒸鍋裡,以大火蒸熟(約20分鐘)後取出,直接浸泡在冰開水中等雞肉捲降溫後,拆開錫箔紙拿出雞腿,備用。
* 最後將先前煮好的湯汁冷卻後,放入雞捲醃漬2小時以上。入味後,將雞捲取出,用刀子切厚片即可享用。
醉雞卷在每年除夕夜團圓飯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經典浙江名菜也是爺爺最拿手的好菜,在除夕夜飯桌上爺爺告訴了我醉雞捲的寓意,是雞祥如意,不鳴則以,一鳴驚人。第一次吃到醉雞捲就讓我其味無窮,雞皮Q肉嫩的雞腿,帶著酒香、中藥香夾著冰冰涼涼的口感讓我對這道菜始終記憶猶新。從小就對烹調很有興趣的我在國中暑假問了爺爺醉雞捲的作法爺爺很開心的跟我說明天要買材料來手把手教我怎麼做~食譜如上 這次比賽的擺盤擺脫了以往的擺盤方式,用了我所學的技巧融入在內一起和爺爺完成這道菜。
所需材料及調味料
五花肉500公克
白麵線200公克
老薑50公克
蔥3枝
蒜頭40公克
辣椒兩根
青江菜三株
棉繩一捲
紹興酒200ml
米酒適量
水適量(水量完全覆蓋食材即可)
白砂糖三大匙
冰糖適量
醬油三大匙
鹽半小匙
胡椒粉一小匙
1.將五花肉洗淨並切成七公分的方塊狀,以棉繩綁緊,以免肉在烹煮過程中散開。
2.冷水下肉,水滾放入薑片及蔥段、米酒去腥,將多餘雜質川燙出來,至肉變色即可撈出。
3.熱鍋放沙拉油,將辛香料老薑片、蒜頭、辣椒段、蔥段依序放入大火爆香。
4.下川燙好的五花肉,並加入大量清水覆蓋五花肉。
5.放入調味料:醬油、砂糖、冰糖、鹽、胡椒粉放入100ml的紹興酒,蓋上鍋蓋小火燜煮一小時。
6.燜煮到水分收乾、東坡肉上色後加入剩餘100ml的紹興酒,繼續燜煮到收乾入味。
7.東坡肉軟嫩入味、表面呈醬香焦糖色即可盛盤。
8.滾水川燙白麵線及青江菜至熟
9.麵線以熟食剪刀剪斷並拌入東坡肉滷汁。
10.將東坡肉與麵線、青江菜依序擺盤即完成。
從小到大,只要是在過年期間,家裡的飯桌永遠都擺著滿漢全席,從山珍到海味、從家常小菜到葷肉大菜都有。其中,我覺得最具年菜意義的就是阿公牌手路菜-東坡肉麵線。東坡肉一端上桌,就吸引著無數孩子的目光,那醍醐醬香、油亮肥滿的賣相都令人垂涎三尺,配上淋著滷汁的麵線,大口咬下軟嫩入味的東坡肉,配著麵線入口,濃濃醬香在唇齒間瀰漫,久久不散,在這張豐盛的餐桌上脫穎而出。東坡肉在年菜中象徵“ 財氣滿滿 ”,麵線象徵“ 福壽綿長 ”,而瀰漫在屋裡的醍醐醬香久久不散,就像阿公對我們的愛一樣濃重。這道菜不僅是阿公做給家人的美味,也是阿公想給每個家人的祝福。
今年的我就讀學校餐飲管理科,在過年前跟阿公學會這道菜,在這次過年,換我將這份美味及心意傳承下去做給家人享用。我想,這將是對阿公最好的孝順及回饋。
食材
五花肉:500克
魷魚:500克
蒜末:100克
蝦米:30克
蔥:5根
辣椒:2根
調味料
醬油:1大匙
米酒:1大匙
白胡椒粉:1茶匙
香油:1茶匙
做法
一、五花肉切長條狀,乾鍋開小火,先將五花肉煸出油脂直到呈現表面金黃色。
二、將五花肉分散至鍋子外圍,留下五花肉的油脂在鍋子中間,此時放入蝦米爆香。
三、接著再放入魷魚一起翻炒後再加入辣椒、蒜頭以及蔥白一起作調味。
四、翻炒均勻後再加入蔥綠、醬油、米酒、香油做最後拌炒。
五、裝盤完成後最後在頂端擺放辣椒做顏色點綴。
「什麼時候可以去阿公家玩~」,與女兒通話的那頭傳來小孫女的聲音。
自從小孩各自成家立業以後,家裡只剩我與太太,平時沒有太多的休閒活動,所以孩子們回家就成了兩老最期待的時刻。小孫女六歲,喜歡跟大人一起待在廚房,每次煮菜時總是搶著幫忙,或許小孫女菜洗得不夠乾淨,但大家的笑聲充斥在廚房裡無疑是最棒的回憶。
小孫女總跟大家說最喜歡阿公煮的菜,其中她最喜歡的一道菜是「客家小炒」。
我家中有十個兄弟姐妹,小時候父母為了養家餬口總是東奔西走,生活辛苦且平時的餐桌上也並未有太多菜色,而每到初一十五,母親總會用祭拜完的三牲炒客家小炒,這道菜對於我們小孩來說是再奢求不過的料理,大夥總是興奮的一邊吵鬧一邊幫忙母親備料,母親燒菜手藝之好,這道菜從上桌到吃完大概就兩三分鐘的事,小時候曾問父母為什麼不多吃一點,他們只是回道「不餓,你們快吃」,直到懂事後才明白那是父母對小孩的用心良苦。
每當我吃到客家小炒這道菜時,總是有許多情感湧上心頭,彷彿穿越時空回過到去,是兄弟姐妹打鬧的生活記憶、是父母親辛苦勤儉持家的記憶、是家人團圓幸福的記憶。豬肉、魷魚、蔥,客家小炒沒有譁眾取寵的食材,就像人生一樣,質樸的幸福最為雋永。
聽到小孫女喜歡客家小炒,我和她分享我與這道料理的故事,我教導她常懷感恩惜福的心,而且家人永遠是最妳強的後盾。對我來說,客家小炒雖然只是一道平凡的料理,但因為傳承,成就了數代人共同的故事,我想,這就是記憶中最棒的味道吧。
無「煎」不炊 蔥明煎包(可做20至25顆)
1. 內餡部分需準備1.5斤瘦豬肉、0.5斤肥豬肉、30克細切好的蔥、12克鹽、30克糖、5克白胡椒粉、30克香油、30克蠔油、20克薑汁,全部攪拌均勻。阿公小撇步:攪拌好的餡料要先放在冰箱1.5小時,會比較好包。
2. 準備1斤中筋麵粉、30克糖、3克酵母粉,倒入400cc溫開水,攪拌均勻,靜置1小時醒麵。阿公小撇步:冬天可以蓋上一塊濕布,夏天就可以不用。
3. 用力搓揉麵糰,再捏出一顆顆,大小約略大於大拇指,靜置5分鐘後,用手掌壓平,即可開始放上餡料,將麵皮往上包住捏好。阿公小撇步:包進餡料後,要先靜置10分鐘,才可以下鍋煎喔!
4. 在鍋裡放油,放入煎包,另外事先須準備少許的麵粉加水攪拌均勻,倒入麵粉水,蓋上鍋蓋,大約等5分鐘,當麵粉水乾了,煎包底下出現金黃色表面,就可以翻面,再蓋上鍋蓋,這次大約等2分鐘,一樣等看到金黃色表皮,即可起鍋,純手工脆皮煎包大功告成。阿公小撇步:第一次蓋上鍋蓋時,注意聽水滾的聲音,當水滾後,可掀蓋淋入少許油再蓋起來,這時可以把火轉小一些,避免煎過頭。
無「煎」不炊 高分煎餃 (可做約150顆)
1. 先將1.5斤的高麗菜切細,加少許鹽巴,用力擠壓以瀝出水分。
2. 內餡部分需準備1.5斤瘦豬肉、0.5斤肥豬肉、16克鹽、30克糖、7克白胡椒粉、50克香油、30克蠔油、40克薑泥,再加入事先準備好的高麗菜,全部攪拌均勻。阿公小撇步:攪拌好的餡料要先放在冰箱1.5小時,會比較好包。
3. 再來就可以用水餃皮包入餡料,捏出一顆顆飽滿的餃子。
4. 在鍋裡放油,放入煎餃,另外事先須準備少許的麵粉加水攪拌均勻,倒入麵粉水,蓋上鍋蓋,大約等5分鐘,當麵粉水乾了,煎餃底下出現金黃色表面,即可起鍋,純手工脆皮煎餃大功告成。阿公小撇步:蓋上鍋蓋時,注意聽水滾的聲音,當水滾後,可掀蓋淋入少許油再蓋起來,這時可以把火轉小一些,避免煎過頭,煎餃只需要煎一面就好囉!
我的阿公非常和藹可親,是手工製作煎包煎餃的高手,是他幾十年認真自學研發出來的。雖然他住在高雄,我住在台北,每次阿公都會包好幾袋,冷凍過再寄上來給我吃,每次聽到鍋子裡的滋滋聲,就會想起身在遠方的阿公。我的阿公每天都比太陽公公早起,不辭辛勞的現做煎包與煎餃,所以高雄鳳山區好多人都會聞香而來,一早就開始排隊來買,阿公說:「這樣他們才會有元氣上班啊!」現在天氣冷颼颼的,這些煎包煎餃小夥伴都變成熱呼呼的暖暖包了。阿公叫我多吃包了蔥與豬肉的「蔥」明包,還有包了高麗菜與豬肉的「高」分餃,吃完頭好壯壯、力氣滿滿,成績也加分。我想謝謝阿公這麼疼愛我,以後換我包煎包煎餃給阿公吃,只要阿公身體健健康康的,就真的可以無堅不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