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 癌 簡 介
胃 癌 簡 介
一般外科 鄧敬坤 醫師
上傳日期:2023/02/10
與過往相比,胃癌的發生率在大部分國家都呈現緩慢下降中,原因可能與食物的保存方式、飲食習慣改變有關.不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9年的報告,胃癌仍位居台灣10大癌症死亡率第八位。
胃的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是「胃腺癌」,佔了九成以上,一般常說的胃癌其實大部分也都是指胃腺癌,其他還包括:胃淋巴癌、胃基質瘤、胃神經內分泌瘤等。 胃癌的危險因子包含: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家族史、高鹽飲食、醃漬食物、肥胖、吸菸等.此外,若病患本身有胃息肉、萎縮性胃炎、惡性貧血、部份胃切除術後之病史,也有較高的胃癌罹患率。
胃癌在初診斷時最常見症狀有體重下降、持續性腹痛等.體重下降主要與進食量變少有關,且常會伴隨著食慾變差、噁心、易有飽足感。然而胃癌早期常無特定症狀,在高發生率的國家像是:日本和韓國,會針對四、五十歲以上族群每兩到三年做一次胃鏡篩檢。
台灣的發生率不像日、韓那麼高,所以目前並無針對胃癌的篩檢計畫,臨床上懷疑有胃癌的病人,通常會建議先接受胃鏡檢查.在胃鏡下若發現可疑病灶,醫師會採取部分檢體送病理切片檢查,如有異常,醫師可透過其他檢查像是內視鏡超音波、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進一步評估腫瘤的大小、深度、侵犯範圍、淋巴腫大、是否轉移等,完整評估後再給予適合的治療方式。
目前胃癌的治療包含外科手術、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其中仍以外科手術切除為最主要的治療方式。至於內視鏡(Endoscopy)切除的角色,僅限於腫瘤侷限在黏膜上皮層且符合特定條件下的早期胃癌(約只佔10%),才可以考慮內視鏡切除。
手術可依手術目的及手術方式做分類:
一、根治性切除手術:以手術切除的方式希望能達到將腫瘤切除乾淨的程度
切除範圍包括:
☛ 次全胃切除(Subtotal gastrectomy)
適用於腫瘤在胃遠端的患者,手術包含切除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的胃,再將小腸與剩下的胃做吻合。
☛ 全胃切除(Total gastrectomy)
適用於腫瘤在近端胃或靠食道的患者,手術會將胃做全切除,再以小腸與食道做吻合。
淋巴廓清術(Lymph node dissection)
手術除了將胃做部分或全切除以外,胃附近的淋巴結也是胃癌常見的轉移地點,所以手術中也要進行所謂的淋巴廓清術,以減少淋巴轉移性復發的機會。
二、緩解性手術:雖然手術是唯一有可能根治胃癌的方式,可惜很多病人在被診斷胃癌時已經無法以手術切除乾淨,但仍然可透過手術的方式,嘗試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
胃小腸繞道手術(Bypass surgery) 或 空腸餵食造口(Feeding jejunostomy)適用於當下無法切除且可能造成阻塞之胃癌,手術目的是要讓患者可以恢復消化道進食功能,並於日後評估是否接受化學或放射治療。
☛ 胃小腸繞道手術(Bypass surgery)
是將一段小腸與胃直接做吻合,讓食物可以繞過可能阻塞的地方直接從胃下到小腸。
☛ 空腸餵食造口(Feeding jejunostomy)
是經由腹壁將餵食管路放置到空腸並固定於腹壁上,日後可藉由餵食管灌食以維持營養狀態。
手術方式:
☛傳統剖腹(Laparotomy)
對困難手術之胃癌可以有較靈活的操作空間.缺點是傷口較大、術後恢復時間可能較長。
☛腹腔鏡手術(Laparoscopy)
屬於微創手術,傷口較小、術後恢復也較快,針對手術部位也有局部放大效果,是目前常用的手術方式。
✔ 腹腔術中溫熱化療(HIPEC)
如術前懷疑胃癌已突破胃壁侵犯到最外層或鄰近器官,因日後會有較高腹腔內轉移之風險,目前會建議在術中加做預防性的「腹腔術中溫熱化療」,以殺死腹腔內可能潛在的游離癌細胞.手術後再給予輔助化療,以達到雙管齊下之效果。此外,如果是術中發現局部性的轉移性病灶,經評估後也可以考慮將腫瘤盡量切除後再做所謂的治療性『術中溫熱化療』,以提高病人的存活率及治療的勝算。
總之,胃癌的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是對於病患預後很重要的關鍵.如有持續性腹部不適之狀況,應考慮儘早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