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腫瘤的組織病理診斷方式
粗針切片、真空輔助乳房腫瘤切除術、乳房腫瘤切除術
一般外科 許志豪醫師
上傳日期:2023/01/10
一般外科 許志豪醫師
上傳日期:2023/01/10
近年來,民眾對於乳房疾病越來越重視。門診中有許多病患因為媒體報導、親朋好友罹癌、或者接受乳房攝影篩檢後需要安排超音波檢查,確認是否有乳房腫瘤。在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中,我們如果發現低回音(hypoechoic)乳房腫瘤,需再搭配腫瘤的其他特徵,包括邊緣是否規則平滑、腫瘤軟硬程度、血流供應情況、是否有鈣化點等細節,才能判斷腫瘤的性質。
此圖為一典型的纖維腺瘤(fibroadenoma)的超音波影像,特徵包括腫瘤型態成橢圓、邊緣規則光滑、彈性偏硬、但是沒有明顯血流供應也沒有細小鈣化點。
依照目前的醫療準則,針對偏良性的腫瘤,建議在初次檢查後6、12、24個月的時間間隔追蹤腫瘤的大小與型態的變化。但病患常因生活忙碌、不容易做到定期追蹤;或者無法跟乳房腫瘤和平共處,焦慮的程度反而造成生活上的困擾。為了解決這類的困擾,可以提供下列三種組織病理診斷方式,讓病患做選擇。
粗針切片是目前診斷的首選方式。在局部麻醉後,經由超音波探頭指引,利用帶有溝槽的切片針取得腫瘤組織,再將檢體送至病理科判讀。整個過程需5到10分鐘,傷口約一個針孔大小,但做完切片後腫瘤仍在原處、尚未被移除。醫師按照病理報告結果,安排後續的治療方式:如果為惡性腫瘤,則需要安排標準的癌症手術治療;如果為良性腫瘤,則可視病人的需求,安排定期追蹤或者移除腫瘤。
雖然超音波指引粗針切片正確率極高,但仍然有出錯的機會,偽陰性(有問題卻被當成沒問題)的機率約為1–2%。臨床醫師當看到良性的病理報告時,需搭配影像的特徵確認兩者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則需要再進行一次粗針切片,或者安排真空輔助乳房腫瘤切除術、傳統乳房腫瘤切除術取得更多的組織進行病理診斷。
VABB可以簡稱微創乳房腫瘤切除術,它就像是粗針切片的升級版,使用更粗的切片針(直徑約0.5公分,約是手搖飲細吸管的大小)再搭配產生真空吸力的機器把腫瘤刮除。VABB可以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在有經驗的醫師操作下可以把腫瘤完全移除。0.5公分的傷口在癒合後幾乎看不到,腫瘤被移除後並不會在外觀上呈現明顯的凹陷,對於在意外觀的病患是很好的選擇。關於VABB的介紹可以參考此官方影片。
VABB也有其限制:
第一:取出的檢體呈現如絞肉的碎片狀(見上圖),病理報告只能描述檢體內是否有惡性腫瘤,卻無法告知臨床醫師是否切除乾淨。如果在VABB術後檢體發現癌前病灶(如非典型乳管增生)、原位癌或者侵襲癌,需要針對原手術部位再次手術、擴大切除範圍,以徹底移除病灶。因此我目前會建議在做VABB之前先進行粗針切片,先了解目標病灶的基本性質後再手術,以避免此情況發生。
第二:VABB利用真空吸力把組織向下吸引後再使用旋轉刀片刮除,因此當腫瘤離皮膚太近時,使用VABB可能會造成上方皮膚破損,增加額外的傷口。
第三:VABB的切片針只有切割但沒有止血的效果,因此術後必須使用加壓束衣,減少手術部位血腫瘀青的併發症。
腫瘤切除術是最傳統取得腫瘤檢體的方式。醫師會在腫瘤的正上方劃約2公分的切口,完整的把腫瘤切除。有時候為了讓疤痕比較不明顯,可以把傷口藏在乳暈或者遠離乳房的地方,然而這樣的手術方式會需要牽動比較多的乳房組織,在靜脈麻醉下進行手術舒適度較高。切下來的檢體如上圖所示,是一個完整、有明確邊緣的檢體型態。病理報告結果若為良性,則持續追蹤即可;若為惡性,則需注意病灶是否切除乾淨,假設病理報告內發現檢體的邊緣出現癌細胞,則需要再次進行手術。
以上為各式乳房腫瘤組織病理診斷方式介紹,希望讀者們與臨床醫師進行相關討論時,能更清楚知道這些方式的差別,也能做出最適合自己需求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