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競賽類別

數位應用類

運用數位轉型科技(如AI、5G/ 6G…等),

提出具創意及智慧化的創新應用作品。

永續發展類

以聯合國2015年公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中的17項核心目標為議題,提出具社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方案。

參與對象

一、本校在學學生皆可參加,可跨院、所、系、學程組隊參加。

二、每隊26人,參加成員不得跨隊參賽;需指定1人為隊長。

三、每隊應置有指導老師(本校專任教師) 12位。

競賽時程

一、競賽報名及資料(作品規劃書與影片)繳交:即日起至114年3月26日(三) 18時截止。

二、最佳人氣獎投票:114年4月1日(二)至4月25日(五)。(投票方式將另行公告)

三、入圍決審通知:114年4月18日(五)。

四、競賽決審暨成果展:114年5月2日(五)。(競賽決審細節將另行公告)

五、得獎公告:114年5月2日(五)競賽發表結束後現場公布。

獎勵方式(獎金頒發對象僅針對參賽學生)

一、各類競賽獎項與獎金標準如下:

(一)第一名:團隊獎金新臺幣10,000元。

(二)第二名:團隊獎金新臺幣8,000元。

(三)第三名:團隊獎金新臺幣5,000元。

(四)績優潛力獎:團隊獎金新臺幣2,000元。

(五)最佳人氣獎:團隊獎金新臺幣1,000元。

二、主辦單位有權調整競賽獎項之獲獎團隊數量,必要時得增設或從缺。

三、競賽結束後,另再從最佳人氣獎投票參與者(限本校師生)中,抽出數名致贈獎品。

四、每位獲獎學生可獲頒數位獎狀,獲獎團隊指導教師可獲頒指導貢獻數位獎狀;參賽師生均發送數位參賽證明。

五、參與本競賽之獲獎團隊得代表本校參與校外國際性及全國性競賽,並補助團隊參賽經費。國內以新臺幣10,000元、國外以新臺幣50,000元為上限。主辦單位將於決審結果公布後,另邀獲獎團隊說明補助細節。

六、獲獎團隊須另填寫獎金分配同意書,領獎資格僅限於團隊成員,並依各類所得扣繳率標準規定,得獎人應填寫相關資料及收據方可領取獎金。

參賽流程

初審

(一) 參賽隊伍於114年3月26日(三) 18時前完成競賽報名及資料繳交,報名截止後不得任意更換隊伍成員。

(二) 證件查核:決審當天提供學生證正本備查。

() 作品規劃書內容項目如下:

(四)作品介紹影片3分鐘以內,請先上傳至YouTube(解析度1280*720像素以上),隱私權點選為「不公開(僅知道網址的才能觀看)」,上傳後將影片網址填入至主辦單位指定網站。

(五)應繳資料包含作品規劃書和介紹影片。未在截止時間前繳交或報名資格不符,視同棄權。參賽團隊請確保應繳資料能順利開啟閱覽,若因網路或不可抗力因素主辦單位無法開啟閱覽或讀取檔案,由參賽團隊自行負責。

通過報名資格審查後,由初審委員依各參賽團隊上傳之資料進行評分,通過後進入決審。

決審

競賽注意事項

一、參賽團隊須於規定時間內完成線上報名,參賽者須遵守本競賽規定並尊重評審決議,違反規定者,主辦單位將取消其參賽資格,不
  得異議。

二、參賽成員須自行創作與實作參賽作品,不得由他人代做,違者取消參賽資格。

三、除實體參賽作品外,其餘參賽資料一律不予退還,請參賽者自行留存備份。

四、倘若參考參賽者自己先前作品或他人之設計、軟體,或與他人之設計、軟體相似而開發之參賽作品,參賽者應於作品中說明其差別
  ;倘若參賽者有使用非自行開發之原始碼或技術,參賽者應於作品中標註該原始碼或技術之原始出處。

五、參賽作品如有意申請專利,請參賽者於參賽前應先向有關單位提出申請,以免影響作品智慧財產權之申請結果。

六、為維護賽事公平性和評分需求,主辦單位有權利要求參賽隊伍提供其作品詳細原始設計資料。

七、參賽者確保為參賽作品之原著作權人,同意主辦單位為推廣及宣傳等需要,將其參賽作品無償授權主辦單位以重製、公開口述、公
  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傳輸、公開展示、公開發表、重新編輯等非商業用途之執行,參賽者不得對於上述執行提出任何形式之報
  償及要求。若該參賽作品侵害他人權益及相關法律訴訟等,則由參賽者全權負責。

八、參賽作品如經他人檢舉、被告發由他人代勞或違反本競賽之相關規定,經查屬實,主辦單位有權追回原發給之獎金;參賽獲獎作品
  如涉及專利權、著作權等智慧財產權之侵害,且法院判定侵權者,參賽者除應繳回原發給之獎金,其相關法律責任由參賽者自行承
  擔,主辦單位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九、各項參賽資料、文件未於規定期限內繳交或資料不齊者,主辦單位有權取消其參賽資格。

十、本競賽所得獎金將遵循稅務機關法令規定扣繳所得稅。

十一、本競賽如有未盡事宜,主辦單位得隨時補充參賽說明並公佈於本活動網站。

十二、競賽結果最終解釋權歸主辦單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