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系 廖恩慈副教授-
此教案為真實臨床教案改編,將臨床真實個案改寫搭配教科書病理機轉的衍變 ,讓教案生活化、豐富教學內容,配合模組教學,將病患發病與生理機轉結合,讓學生學習宿主防禦模組學習目標,並以小組學習模式進行課程,讓學生蒐集、思考與討論等合作式學習互動,達到自主學習的效果並分享彼此的學習心得,使學生在課程中能將所學自然應用,以增進學生對微生物暨免疫學基本知識的認識及加強未來於臨床上的應用 。
-護理學系 余珮蓉助理教授-
本教案運用MIRO線上協作應用於護理理論,以協助學生建構理論之概念架構並統整,因護理理論是一種視野、觀點或看法,理論與實務之間存在需靠經驗才能深入理解的間隙,故利用此線上工具運用於護理理論及概念圖之練習,課堂外讓學生以自身發生的生活事件利用TEAMS及MIRO等線上工具持續討論,也能改善過去小組課後實體討論的幾個困難點,如共約討論時間不易及討論後畫圖耗時等問題,此協作工具也能讓老師同時參與討論,彈性利用時間同步指導,幫助學生於課後反覆練習其自主學習之能力。
-聽語學系 車微純講師-
本教案藉由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練溝通技巧,有別於傳統利用校內聽語中心的實習雖為最接近臨床工作的學習方式但是學生接觸的個案較少,此教案藉由教師編撰各式臨床情境,有助於學生演練不同的溝通狀況,且角色扮演為模擬學習方式,經由角色扮演學生得以反覆練習,也可降低因溝通不良損害醫病關係的風險;本教材除了演練所需的腳本外,每一單元也會附上學生學習手冊,此手冊旨在給予學生額外學習支持資源,手冊內涵每個案例的資料、學習目標、此案例的實作題目,並會附上課前討論單等資料,學生可將案例進行過程中的問題和回饋紀錄於手冊中,也可當作學習歷程檔案,更可用於未來臨床實習實的重點整理。
-護理學系 詹瑞君講師-
為因應新冠肺炎影響實習課程之進行,此教材運用『創新設計理念』,重新審視校內產科課程與產房實習時體課程教學內容,重新規劃擬定、設計與建置線上實習所有相關內容,並彙整為此手冊;此手冊以產房待(產)婦完整四階段生產歷程(入院、待產、生產到產後一小時)與新生兒照護(出生1-2小時)為基礎建構學習內容並結合多媒體臨床情境案例教材教學模式,讓學生有別於過去實體實習學習經驗但以其為本質,用以明確方向脈絡的學習各產程發生情境狀況以提供適切照護。
-護理學系 郭惠敏副教授-
此教材為行動結合社群媒體的創新學習形式,運用LINE 這款廣為使用的軟體建置教材內容,讓學生無須另外下載程式皆可使用的便利性,希望透過此教材將臨床實用知識技能內容給學生實習前後方便快速學習及複習;教材包含技術好上手、知識不打烊、實習不踩雷、短片快速學、臨床考題、其他資源等六大圖文選單,提供不同的學習內容且皆以臨床實務為導向進行規劃,主題內包含影片學習及測驗讓學生不受限時間及地點皆可運用此教材自主操作學習。
-護理學系 黃升苗教授-
本教材主要為同步課程使用之臨床照護技術,內容包括脊髓損傷的圓滾木翻身、床上體重測量及水腫之評估,影片教材內容講解清楚明瞭且廣泛提供補充資料,能幫助學生觸類旁通。同時可以使用非同步課程,能讓學生至臨床實習前,提早預習或多次複習內容,影片放置於youtube線上平台,讓學生於課外時間皆能自由安排觀看,學生學習成效佳。
-護理學系 陳貞蓉副教授-
本教材將魔豆數位教學應用於兒科護理學課程,主要為指導兒童腹部疼痛的臨床評估與技術操作;本教材 運用當前科技,本教材朝開發自主學習數位教材創新之路前行。期能用簡單的步驟,條理分明的講解,讓每一位學生可以立即從簡單易行的護理技術切入,營造學習動機,點燃自主學習熱情, 提升學習信心及教學成效。
-護理學系 方素真副教授-
本教材為數位教材,主要配合精神暨心理衛生護理學課程之護病關係之建立及精神科實習具備臨床護理專業技能及具備溝通、協調與合作能力等核心能力所設計以其學生學習能達到瞭解治療性人際關係建立的歷程、運用溝通技巧建立治療性人際關係、具備溝通能力及運用溝通技巧識別及評估個案的精神症狀並提供照護等目標,本教材內容包括講授法、角色扮演及情境演練等多元教學模式,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及興趣。
-護理學系 吳德玉助理教授-
本教材以護理臨床照護病人之重要性及高頻率為依據於課堂學理講述及技術操作影片,提供學生完整學習且教材由授課老師親自講述及示範,能夠確保教材之正確及完整性而影片拍攝場所為醫院,故能讓學生更加接近臨床照護;本數位教材能讓老師於學生實習(課程)前即開始準備,實習(課程)中亦能讓學生反覆自主學習,讓學生瞭解主題使用情境,更能專注學習過程及應用,並能隨時反思個案使用之目的。本教材皆放置於雲端,讓學生學習不受限。
-護理學系 吳德玉助理教授-
本教材以護理臨床照護病人之重要性及基本能力為依據於課堂學理講述及技術操作影片,並經由分組練習及技術考試,提供學生完整及正確之學習且教材由授課老師親自講述及示範,能夠確保教材之正確及完整性且影片拍攝為模擬臨床情境,故能讓學生更加接近臨床照護讓學生感受到用於臨床情境是非常重要且必備之基本技術;本教材放置於雲端,可讓學生於課程前預習於課後反覆學習以強化學習成效。
-護理學系 李思瑩助理教授-
本教材為MOOCs教學,配合課程技術與學理,以PPT內容及老師實際的情境示範,演繹出實際上臨床護理師與病患之間的真實戶董以及溝通之模式,與過去單純課堂講解或是模型演練更具真實性及臨床感,於影片最後也會進行課程小測驗,讓學生立即檢視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效;此數位教材可隨時讓學生重新回顧課程重點且搭配輕快的背景音樂,以增加愉快感而提升觀看意願,在臨床實習的適應期可反覆學習強化其知識與技能,促使專業技能的提升,進而達到熟悉操作與衛教的能力。
-護理學系 詹瑞君講師-
本教材為因應新冠疫情影響,為校內首創以產房待產婦生產歷程學習為主軸的教學影片,自三級警戒下整合校內有限資源設計並拍攝此系列教材,讓學生於線上實習期間可持續自我學習;本教材以過往學生於臨床實習照護的多位個案為原型重新改寫,加上教師本身豐富的臨床實務經驗,融入疫情現況為背景將臨床待產婦生產歷程及生產時序中實際或發生的真實狀況由師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重新演繹,進而幫助學生於線上實習觀看影片時可更貼近於真實情況,且本教材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反覆練習及觀看,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醫學系 吳書儀副教授-
有鑒於急診暴力事件頻傳以及醫療糾紛不斷,雖然原因可能包括病人及家屬端的情緒控管問題,醫院本身軟硬體負荷程度,以及整體社會文化視醫療為服務業且消費者主義抬頭等,然而醫師情緒調節、人際溝通、及同理認可能力,同樣也可能是可以著手的預防因子。故本教材以角色扮演、及搭配標準化病人情境演練,讓醫學生能在實際進醫院之前,熟悉高度需要醫病溝通技巧之臨床情境,於觀看後讓學生針對影片案例討論並重新演繹以達到學習之效果,以培養明日醫師情緒調節及人際溝通能力,以因應多變高壓的臨床場景。
-醫學系 林慶忠副教授-
本教材為非同步、遠距、互動式自主學習影音資料,利用翻轉教學的模式以及擬真互動的自學方式,引進E化科技融入教學,培訓內科住院醫師來當教師,並錄製鑑別診斷SP教案,建置成互動式臨床推理教學影音資料,讓醫學生們可以在各模組臨床技能課程前依據個人的時間來安排進行上課前與下課後有臨床推理自主學習資料來反覆地觀摩與練習。
-全人教育中心 蔡碧華副教授-
本教材創新於結合觀察、英文描述寫作及對藝術賞析的博雅教育訓練,它更進一步為學生未來在高年級的專業英文病歷寫作作預備,因為學生需要描述病人的外表癥狀和情緒(在精神科門診),而本教材中的畫作導覽特別之處在於以畫中人物自述畫作背後的故事,包括當時的時代和畫家為何畫他的畫像等等,讓觀賞者與畫作的距離感更加縮短,而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人物畫像影片有加入動畫效果提供醫學系新生多元學習的媒體,影音導覽中的動漫影像,文字和錄音,滿足有不同學習模式喜好學生的需要,也能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更重要的是,透過本教材的使用,學生在英文的聽、說(上課討論)、讀、寫上都有所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