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語學系 車微純講師-
嗓音樣本的聽知覺評分為臨床語言治療業務中嗓音異常評估和治療中重要的一環,也是嗓音治療的成效指標之一,但異常嗓音的聽知覺學習需要學習者聽取大量的音檔及示範計分後,在內心習得自己聽知覺向量的量尺。本教材「異常嗓音聽辨學習平台」即為學生學習此重要技能而設計。
本教材配合嗓音異常課程在語音轉錄臨床技能訓練上,整合雲端Web server、異常嗓音資料庫和前端學習軟體,讓學生可配合教學進度來練習異常嗓音各向度聽辨及評分,並提供線上測驗功能。
本教材符合系教學目標中的「能於醫療院所中,從事有關聽力及語言障礙之臨床服務工作」。符合核心能力中的「專業醫學基礎能力及專業聽語能力」。有助於學生習得課程目標中的「嗓音異常的臨床評估與診斷」中嗓音聽知覺評估所應具備的技能。
-護理學系 黃升苗副教授-
護理學系成人護理學課程中的教學目標包括瞭解罹患疾病對成人在生理、心理、社會及病理方面的變遷、瞭解護理人員在成人照護之角色功能、辨認個案護理問題之輕重緩急,並依優先次序了解如何執行各項護理活動、運用護理過程及相關之護理概念,學習照護個案之身、心、靈及其家庭層面、運用批判性思考模式思考個案健康問題,拓展護理專業範疇之深度及廣度。
本教材主要為非同步課程使用之課程錄影,包括血液相關疾病之護理照護、免疫相關疾病之護理照護,內容符合護理學系課程教學目標。
-護理學系 黃升苗副教授-
護理學系綜合技術實驗課程中的教學目標包為整合臨床護理技能,透過情境模擬教案,進行講解、說明、示範、練習後,進行技能鑑定,以確保學生在畢業前能具備基礎臨床照護技能,在臨床病人照護過程中,能展現熟練的技術以及運用批判思考與關懷等核心素養,提供病合乎品質標準之護理與確保病人安全。
上課過程引導學生因應心臟疾病患者在不同臨床情境下展現護理專業照護,最後會舉行OSCE考試,考後學生會期待要有具體的示範以精進自身的護理能力,故拍攝課程說明與案例錄影,內容符合護理學系課程教學目標。
-護理學系 楊星瑜副教授-
本教學影片的設計以強化學生對臨床重要且常用的成人照護護理技術-抽痰及氣切傷口護理的認識與實際執行能力為目的。符合本系所目標與教學理念鼓勵學生視學習為成長過程,主動參與學習,營造啟發性的師生互動以培育好的護理人才,以具備臨床護理專業技能及本課程教學目標「學生能了解技術相關學理」、「學生能正確操作、練習與回復示教相關技術」。
-護理學系 李思瑩助理教授-
透過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教學,從一開始老師以播報的方式搭配課程PPT內容,說明技術的學理以及操作方式,而非僅有聲音的傳遞,搭配講授老師的表情,更能感受猶如實體上課的真實感。接著透過老師拍攝技術的情境示範,演譯出實際上臨床護理師與病患之間的真實互動以及溝通之模式,與過去單純課堂講解或是與模型演練更具真實性以及臨床感。最後設計一些小測驗,讓學生立即檢視一下自己學習的成效,搭配輕快的音樂讓觀看影片時不感到沉悶的氣氛,以提升觀看意願。
-護理學系 李思瑩助理教授-
傳統的課程講授與技術操作終究僅能傳遞護理知識與原理,且練習技術時都是以模具(假病患)為練習對象,無法想像實際操作時與真病患的互動過程,有礙學生與病患溝通的能力,而透過磨課師的拍攝與後製,老師的實際示範,能提供學生基本的範例參考,具備生動且實用的特質。
學生除了從書本學習外,也能透過影片配合個人學習的時間與速度以及進度,重複觀看與記憶,最後的考題測驗也能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量,縮短學生在臨床實習時的適應時間,強化其知識與技能,促使專業技能的提升,進而達到熟悉操作與衛教的能力。
-醫學系 陳春妃副教授-
這是一個以學生為學習中心的數位學習平台,讓學生的學習不受時空之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與課後複習,達到更彈性、更自主的學習環境,以滿足每位學生的學 習需求,提升學習的成效,並進而達到主動終身學習。供多元的教學模式,以期引發學生學習動機,數位學習平台上之教材包含:(1) 淺顯易懂的中文化統計公式、(2) 圖解統計、(3) 各個單元的練功坊(深入淺出的實例與練習題)、(4) 如何利用excel輕鬆地完成複雜的統計運算、(5) 觸類旁通的作業練習。
-醫學系 邱美妙講師-
教師將學校自行採購的組織切片,先在顯微鏡下依照低倍到高倍找尋到典型的構造且拍攝成照片,在製作成影片連結於數位教學平台,以遠距教學、數位化課程等,提供學生課前預習內容,待上課時可以掌握時間確實將玻片看完,遇到問題時可以找老師解答,以此增加學生多元之學習機會,提供學生良好的學習與成長環境,並能運用各種解剖標本、模型及電腦多媒體解剖教材自我學習。
-護理學系 陳貞蓉副教授-
將”影片教學於產科護理學實驗課程”應用於教育目的輔助教材已被研究證實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成效,進而增進學生之核心能力,而本創新教材與過往教材不同之處主要有二:
一、自主學習數位教材的創新,能提供更具自主學習體驗的新學習方式。
二、讓學生重拾學習的主動權,自主學習數位教材將我們老師平常在握的教學,部分下放給學生,學生就會覺得自己對學習有更多的主導權,也對於課程的學習更有動機、更有興趣,提升學習信心及教學成效。
-護理學系 郭惠敏助理教授-
為推動學生培養兒科自主學習之能力,並讓此課程能符合現代數位學習趨勢,根據申請者10多年的兒科臨床指導實習經驗,選擇最常見之疾病製作成影片,本系列影片,分別採『說故事的方式』,以及『座談』、『提問』的方式呈現,內容包含:呼吸道疾病急性細支氣管炎氣喘之護理、臨床版胸腔物理治療、內分泌疾病-糖尿病之護理、傳染病疾病-腸病毒之護理、泌尿道疾病-泌尿道感染之護理等,而常見的疾病也意味著學生最會遇到此類個案,更必需熟稔這些疾病的護理,而影片依照馬偕醫院真實情境,與馬偕臨床護理師共同拍攝教學影片將課本未提及的常規性作法與疾病照護說明的更詳細。
-護理學系 詹瑞君講師-
本教材影片融合PPT講義解說、濕敷技術操作流程、線上測驗以創新教學理念為基礎進行內容設計發想,將影片教材時間規劃設定在注意力最能集中的15分鐘,過程中用PPT、真人操作與測驗內容樣式段落變化,增進學習專注力,而影片內容為溼敷換藥技術操作真實臨床案例情境模擬,以真人演練清楚說明技術操作內容與步驟,並穿插PPT及圖(照)片進行內容補充說明,建立多元性媒體教材教學模式。該工具同時搭配課室教學內容講授及技術操作學習單,運用直接引導學習,進行示教及回覆示教教學,並於自主練習時完成操作型技能直接觀察評量單(Direct Observation of Procedural Skills; DOPS)。教師連貫動靜態教學模式。
-護理學系 余珮蓉助理教授-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衝擊,本校護理系大三學生,依據教育部辦法調整替代學習方案,採線上遠距實習,身為產科實習主責教師,依原制定的醫院實習手冊,在學習目標盡量不變的狀態下,針對線上遠距實習的特質,將醫院實際案例拍攝錄製成教學影片作為主要教材,進行產科護理學線上遠距實習。有別於實體教室面對面教學的模式,改變傳統技術實驗課程現場直接模擬操作方式,以同步及非同步之混和教學模式,提供主動學習之多媒體教學工具,有助於學生運用有效性的學習策略,幫助課前預習及課後增加對課程內容反覆練習等,增強自學能力,提升自我學習效能,有效利用學習時間。
-醫學系 吳書儀副教授-
本教材包括課前google 作業表單之預習回答問題,刺激同學思考及自己尋找答案、發現問題,課中播放影片,以讓同學了解自己已知或不足之處,同時建議影片可供同學自己反覆播放複習,結構化以傳統授課方法教學病歷寫作技巧之後,再輔以創新以英國文學文本轉譯為英文醫學病歷,或是以同學本身家人生病情形轉譯為英文醫學病歷撰寫,讓同學直接從實做當中溫習學到的技巧,講師本身亦可從同學撰寫的病歷中了解到學生吸收程度並加以批改,且錄製影片提供回饋,讓同學真實吸收有所收穫。臨床醫師指導學生如何從文學作品閱讀導入病史寫作的訓練課程後,他們已建立病史寫作的初步概念。課程結束後,學生對於此多元式課程訓練評價達到不錯的滿意度。從課程滿意度及質性回饋來看,此多元教學模式應有引發學生全程投入參與以及相關的學習動機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