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年月/Date of Publishing
1984.03
所屬卷期/Vol. & No. 第14卷第1期 Vol. 14, No. 1
類型/Type 研究論文 Research Article
出刊年月/Date of Publishing
1984.03
所屬卷期/Vol. & No. 第14卷第1期 Vol. 14, No. 1
類型/Type 研究論文 Research Article
篇名/Title
On the Self: A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f Cooley’s and Mead’s Theories
自我概念:顧里和米德理論的比較與評估
作者/Author
馬立秦 Li-chen Ma
頁碼/Pagination
pp. 125-142
摘要
自我概念是研究人類行爲的主要概念,在各種有關的研究中,形象互動論派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的理論發展最具聲望,特別是顧里的「鏡中之我」(looking-glass self) 與米徳的「角色扮演」(role-taking) 及「概括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 的貢獻最大。
本篇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探討顧里與米德對自我概念的研究發展,並且比較兩者理論的異同,及評估兩者理論架構的基本要素。
基本上,顧里認爲人類生活和社會過程是結構性的有機體,基於此觀念,他致力於探究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他認爲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主要就是個體之「社會自我」(social self) 的發展。而要逹到社會自我,先要經過一連串與他人的互動,從我們觀察他人對我們的反應來了解我們自己,這就是所謂的「鏡中之我」——我們藉著想像他人對自己的反應來評價自己的行爲。此理論包括三個要素:(1) 想像他人如何観察我們的外在;(2) 想像他人如何判斷我們的外在;以及 (3) 我們的某種自我感受 (self-feeling),如榮譽感、羞恥感。
米德的理論,若本上與顧里相同,認爲自我不是天生的,而是從與他人互動的社會過程中發展而來的。他將自我發展分爲三個階段:(1) 準備階段 (preparatory stage):在此階段中,兒童無意義地模仿周圍人的行爲;(2) 遊戲階段 (play stage):在此階段中,兒童藉著從遊戲中實際扮演各種角色,漸漸開始發「自我」,但仍無法很明確認知各種角色的意義;(8) 自我發展的階段 (game stage):在此階段中,兒童不但扮演各種角色,而且意識到自己對圍體的重要與團體對自己的重要。這種高度發展的角色扮演,即爲「概括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透過「概括化他人」,社會或社區便能有效地控制個體,這也就是社會自我的逹成。
另外,米德又將自我分爲「主我」("I") 與「客我」("me") 兩部份。「主我」代表最初的、未被組織的自我,它具有易衝動的傾向,能侈刺激社會結構的改變。相反地,「客我」代表被組織、被同化的自我,使個體能順應於社會。兩者在個體中相互作用,而產生自我的功能。
總而言之,顧里和米德藉其精闢的自我概念,對形象互動論派有很大的貢獻。米德雖受到顧里的影響很大,但是,顧里探究自我,是從個人的內在經驗到外在的社會過程,而米德透過他人眼光的反映,乃是從外在的社會過程到內在的個體經驗,來探究自我與心智如何在社會互動與溝通過程中發展。當我的形象互動論者,無論是芝加哥學派或是愛荷華學派,都認爲米德才是影響他們理論最深的人。事實上,米德在很多觀點上,如姿態、互動、自我,都是假借及延長顧里的観點,而發展成一套更合邏輯的理論。
Abstract
--
關鍵字/Key Word
--
DOI
--
學門分類/Subject
社會學 Soc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