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年月/Date of Publishing
1983.09
所屬卷期/Vol. & No. 第13卷第3期 Vol. 13, No. 3
類型/Type 研究論文 Research Article
出刊年月/Date of Publishing
1983.09
所屬卷期/Vol. & No. 第13卷第3期 Vol. 13, No. 3
類型/Type 研究論文 Research Article
篇名/Title
The Soviet Role in U.S.-China Relations: The 1940s
蘇俄在一九四○年代中美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Author
雷溫 Steven I. Levine
頁碼/Pagination
pp. 64-83
摘要
蘇俄在一九四○年代中美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雖然深得當時有關人士的重視,但卻很少受到歷史學家的關注。在中國戡亂剿共期間,蘇俄採取了雙重政策,一方面試圖維持與國民政府的正常關係 (同時迫使其讓步),另一方面則幫助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蘇俄一直都覬覦中國之東北地區。1945年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使蘇俄在東北享有特權,犧牲了中國主權。在戡亂的第一階段 (1945至1946年),蘇俄阻撓國民政府接收東北,協助共產黨獲得武器,並允許中共在東北內部建立基地。戡亂之第二階段 (1947至1949年),蘇俄表面上減少對中共的支持,但暗地裡卻藉著與東北北部哈爾濱共黨政權的貿易,來協助中共。由於蘇俄一直與中國的兩個對立之政治體系維持著關係,使得一般人以爲當時蘇俄對中國是採取不干預的態度。
雖然美國亦深懼蘇俄會像在歐洲的強取豪奪一樣,在東亞大肆擴張其勢力;但當蘇俄紅軍於1946年5月間由中國東北撤走之後,包括極具影響力的總統駐華特使馬歇爾將軍在內的美國決策者,都認爲沒有強力之證據顯示蘇俄介入內戰,支持中共。因此,由於更加關切蘇俄對歐洲的威脅,美國拒絕全力插手中國內戰,以防共產黨獲得勝利。華盛頓方面極害怕與蘇俄在中國發生衝突,因爲在美國看來,中國對美國安全或其他利益並不是最重要的。
南京之國民政府雖然堅信杜魯門總統所說的,中國之內戰為全世界對抗共黨戰爭的一部份,但卻無法促使美國加入國民政府的一方。因此國民政府只好獨立對抗蘇俄,而蔣介石先生也只有被迫讓步,諸如簽訂1945年8月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該條約的主要根據無疑是雅爾達密約,美國在雅爾逹密約中損害到中國的利盆及主權)。蔣介石先生只要有一線希望保留東北地區的主權,他總不願意在東北與蘇俄正面衝突;但他也不願意屈從蘇俄無端的經濟需索,聽任東北成爲中俄共管的經濟地區。
中共知道由於美蘇的對立,蘇俄亦不敢太積極或公然地支持其革命;然而莫斯科方面透過與中國東北共黨地區的貿易,供應其重要的工業及軍事物資,使得中共獲得莫大的利益。此外,中共還得到心理上的保證,即他們奪取權力之餘,還可以成爲國際共黨體系的一員,因此在危機四伏的世界上,獲得所需的安全與協助。
Abstract
--
關鍵字/Key Word
--
DOI
--
學門分類/Subject
史學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