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年月/Date of Publishing
1980.12
所屬卷期/Vol. & No. 第10卷第4期 Vol. 10, No. 4
類型/Type 研究論文 Research Article
出刊年月/Date of Publishing
1980.12
所屬卷期/Vol. & No. 第10卷第4期 Vol. 10, No. 4
類型/Type 研究論文 Research Article
篇名/Title
The Marshall Mission Revisited
重估馬歇爾使華事件
作者/Author
柯南希 Herbert J. Clancy
頁碼/Pagination
pp. 1-39
摘要
1949年中國大陸之淪陷,原因容或很多,但1945年至1947年間馬歇爾之使華事件,應該負相當大的責任。
在多事之秋的一九三○年代,美國的對華政策方向相當明確,也就是尊重中華民國的主權、獨立以及土地與行政權的完整。但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之後,中國獨力對日抗戰達四年五個月之久,可見美國自一九三○年代開始一再宣稱的門戶開放政策充其量只不過是一紙宣言而已,對日本擴張主義並無實質的阻擾作用。一直到珍珠港事變後,美國才正式以實質的力量支持蔣委員長的中華民國政府。
1945年8月14日日軍正式投降,同年12月15日馬歇爾將軍奉命使華,其任務主要是在協助成立國共聯合政府。可惜馬歇爾並不曉得,早在1937年秋天,毛澤東就在延安告訴其徒眾說,抗日戰爭是共產黨坐大的好機會,其策略是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擴張。當時蔣委員長不贊成組織聯合政府,馬歇爾認隨即以停止所有軍援為脅;而在此同時,蘇俄卻以掠自滿州的日軍武器,大量武裝共軍。1949年大陸終告淪陷。
已故美國總統甘迺廸在其參議員任內,曾經於1937年7月30日在麻州薩冷市發表演說。他指出:「自二次大戰後,我國 (美國) 與中國的關係可說是個悲劇,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找出那些對目前的險境應該負起責任的人來。……戰後我們某些主持外交事務的人思想上開始有了分裂,弄不清究竟是支持蔣委員長的政府呢,遠是向蔣委員長施壓力,協助共產常加入他的政府,成立聯合政府。……這是中國的悲劇,而我們曾經極力要維護中國的自由。我們的年輕人所維護的,已為我們的外交官與總統所摧毀。」艾森豪總統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說:「本世紀最大的損失是中國大陸從自由世界中消失。」
蘆溝橋事變前三個月,有一位睿智的西方政治家曾經指出:「共產主義在內在本質上是錯誤的,不論在任何方面,任何想維護基督敎文明的人都不應該跟它合作。」
Abstract
--
關鍵字/Key Word
--
DOI
--
學門分類/Subject
史學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