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山國小民族教育歷史脈絡
1. 本校創於日據時代,時稱『雅你鄉梅山番裡教育所』。
2. 民國三十八年改稱為『梅山國民學校』。
3. 民國四十二年因水災遷校至樟山村,並設有復興分校及梅山分班。
4. 民國四十七年改名為『高雄市桃源鄉樟山國民學校』並設有復興分校及梅山分班。
5. 民國五十七年改制為『高雄市桃源鄉樟山國民小學』並設有復興分校及梅山分班。
6. 民國五十九年將復興分校改為復興分班。
7. 目前有樟山國民小學及復興分班。
8. 民國99年12月25日市市合併後改名為高雄市桃源區樟山國民小學。
9. 106至110學年度實施布農族民族教育實驗學校。
10. 民國111年申請續辦111至114學年度布農族民族教育小學。
教育理念與特色
1.尊重
教育應植基於平等、自由、正義、尊嚴,臺灣16個原住民族文化各有其知識論、世界觀、價值觀與道德,各族傳統學習組織不同,認知與學習風格有其獨特性,族群文化和價值的傳承方法亦有不同。我們希望從更基本、更人性的角度思考布農族孩子的學習需要,尊重孩子感受的教育,讓每個樟山的孩子得到應有該有的教育,學習的意義被找回來。
2.多元
民族教育是憲法保障原住民族的權利,因此必須尊重部落文化的主體性與原住民學生學習權益。我們希望透過學校突破現行課程與教學框架,透過雙文化的學習,彰顯布農族學生母文化主體、傳承文化智慧與建立文化自信,,也能欣賞及尊重他人的文化。
3.傳承
知識是一群人分享與建構出的產物,尤其是耆老的生活智慧山林知識。學生的母文化應被視為學習的橋樑,學校的學習應適度回應母文化的內涵,故為使學生在他們熟悉的生活經驗中學習,教師必須發揮鷹架的功能,促進學生學習。
因此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文化知識,利用真實性的活動發展概念,逐步從教師示範到學生自我學習,這種利用同儕互動、情境認知與鷹架指導的教學方式,可以用來指導學習一般教育及民族教育學生的學習。而這些目標有待一個具民族文化與教育專業的熱忱師資團隊、創新與兼顧雙文化的課程規劃、及分享與合作的行政組織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