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教育部統計,國中就讀私中的人數比率,10年來從10%增加到108學年度的13.9%。最近得冠的是雲林縣,高達29.4%;六都中的前三名則是台南市、台北市及台中市,分別占19.3%、17.2%及17%。
不管公校或私校,小孩的特質更重要
每年2、3月,國內私立國中開始陸續招生。以台北市傳統的明星私中為例,因為僧多粥少,錄取率僅約10~20%,競爭十分激烈。有家長為了通過考試送小孩去補習,也有家長讓小孩報考2~3所學校,順便測驗孩子的程度。
不容諱言的是,因為對新課綱感到擔心、不了解,打聽私校的家長變多了。6年一貫的私立中學,可以幫助孩子的學習「無縫接軌」,讓部分家長感到更加「安心」。
另一方面,有些新北市的家長會把孩子送到台北市的學校就讀,通常鎖定交通方便、升學口碑佳的公立明星國中。諮商心理師黃心怡提醒,不管選擇公校或私校,「比起學校有沒有名氣、升學率好不好,小孩的特質是更重要的考量因素。」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也指出,從國小進到國中,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產生很大的變化,需要探索自己、體會挫敗,並慢慢長出自己的模樣。臺灣實驗教育聯盟理事長、道禾實驗教育創辦人曾國俊更強調:「不管108或118課綱,所有的教育都應致力於發現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天賦自由。」
孩子即將升上國中,該選擇念公校或私校?《未來Family》採訪心理專家、教育工作者與家長們的深度觀察與經驗,提供以下6大評估重點:
1. 拚升學或注重探索發展
隨著新課綱實施,賦予學校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公、私立國中的學習圖像也會逐漸變得不一樣。台北市私立靜心高中校長唐尚智談到,未來的人才不是靠考試而已,「不管公、私校,比的是辦學特色,只要把教育辦好,升學率是附加價值。」
對家長來說,選擇學校,最重要的是要想清楚自己對子女教育的期待。一般而言,私立國中重視升學表現,課業繁重、考試多、壓力大;公立國中提供小孩較多的自主時間、多元的學習;華德福、蒙特梭利等實驗教育,更注重順應小孩的自然發展,在學科上的進度及練習會比學制內少。
2. 家長易焦慮或有安全感
黃心怡指出,念公立國中的小孩擁有自主的時間比較多,譬如從4點下課到6點,可能跟同學約吃飯、打球或打電動等,有助於自主管理及人際互動的練習,同時也考驗親子之間的信任。有的父母認為小孩去打球很好,可以跟同學建立關係;有的會覺得放學沒事盡量不要留校,安全感是不一樣的。
「選學校,不只是針對小孩的需求,大人也要評估自己的焦慮與安全感,」黃心怡建議,倘若父母容易感到焦慮、安全感不太夠,認為小孩的所有時間都應該有大人在旁邊,會比較適合選擇私校,因為涵蓋的時間相對是比較長的。
3. 小孩的抗壓性與自律力
小孩的個性特質也是選校的一大考量。臨床心理師張黛眉談到,抗壓性高、學習能力不錯的孩子,較能適應私校的課業壓力;自律較差、自我要求寬鬆,但學習能力不錯的孩子,容易在私校的管理下,提高自律性。
黃心怡認為,如果小孩比較自律、學習成就感也較正面,學區內的公校是優先選擇;如果小孩的特質是好勝心強、不喜歡人際、成就動機高,也許較適合私校。
4. 建立「自我價值」很重要
「國中時期,開始進入長出自我意識的階段,是探索、發展的重要時期,」宜蘭縣人文國民中小學教師樊琦強調,父母和老師的正向教導是重要的模組,讓孩子具有「我能感」,對自己抱持肯定的看法,是重要的事。
黃心怡分享,她看到台北市很多消極被動的孩子,環境是好的,但沒有學習動機,經常是三十幾名,很用力也沒用,乾脆不要用力,內在常常處在這樣的狀態。「如果父母堅持孩子必須進入某個學校,就像擁有名牌一樣,但孩子的成績表現不是在前半段,反而會錯過發展更多元能力的可能性,」她分析。
「小孩即使考上私立國中,卻一直處在高壓地區的後段班、學習低成就的狀態,其實會耗損自我價值的建構,更不容易在考試上有成就動機,」黃心怡說。
5. 同儕和人際關係的影響
國內外研究顯示,國中階段是孩子最容易開始出現行為問題的高危險期,同儕與人際關係的影響十分重要。
公校宛如小型社會,有家長希望小孩藉此磨練社交能力;也有家長因為附近公校風評不佳,選擇學生家庭背景相對單純且整齊的私校。
黃心怡指出,選擇公校最大的風險,是孩子會接觸什麼樣的人。不同區域的家長屬性不一樣,孩子的氣質也會不一樣。不妨利用放學時間,在學校附近的公車站牌或便利商店就近觀察。
6. 家庭的經濟及生活狀況
一般公立國中每學期的學費、餐費、班費、課輔費等,加起來大概不超過1萬元;私立國中每學期的學費、餐費、交通費、教材課程費等,可能從5萬元到10多萬元不等。選學校時,當然要考量家庭的經濟狀況是否可以負擔得起。此外,私校的孩子可能容易表現出優越感,以及對物質的重視。「國中是愛比較的年紀,從公立小學考進私立國中,小孩需要適應的事比想像中多,」黃心怡說,有家長想把小孩從私校轉出來,因球鞋都要近萬元才看得上,變得奢華、愛比較。
家長要幫小孩選擇適合的學習環境,因為除了家庭外,他們有大量時間都浸淫在學校環境,對於知識學習及人格養成有重大影響,選擇不可不慎。
家長現身說法
1. 選公校,不主動幫小孩過濾人際關係
曾擔任財經記者的Ann,對小孩教育的看法很清晰。注重課業、多元興趣探索的均衡發展,以及不主動幫小孩過濾人際關係,是她和先生決定讓女兒念公立國中的最大原因。
「我們希望女兒透過不同的碰撞經驗,快點認識自己,」Ann做了有趣的比喻,就像打流感疫苗一樣,公立國中是真實社會的縮影,較能測出小孩的適應力,並培養應有的免疫力。
Ann談到,除非小孩在體制內教育有狀況,譬如適應不良、遇到不適任的老師,需要時再做調整。她開心的分享,女兒遇到不錯的導師,不以課業為唯一,而且帶班帶得很好。
2. 擇私校,因為同儕及讀書環境很重要
全職媽媽陳意方育有二子一女,全都從公立小學考進私立國中,主要因為觀察到學區內的公立國中學生素質不佳,但國中階段的同儕及讀書環境很重要。
從事資訊業的爸爸Barkley,也選擇讓兩個兒子念私立小學及國中,不但解決課後安親的困擾,學校豐富多元的課程活動也很吸引孩子。他說,兄弟倆都很喜歡上學,因為可以學很多不一樣的東西。
在追求升學表現之外,不同的私校在辦學上其實有很大的差異。Barkley分享,小孩念的私校有自主學習課程,通常是討論小論文或練習合唱、國標舞、機器人等校隊。還有數理、英語菁英班,會進行更多延伸學習,例如國中有英語辯論、英語戲劇表演及模擬聯合國等選修課程。
3. 透過實驗教育,滿足不同孩子的需求
在科技公司任職的Tina育有二子,對教育的期望是不要太填鴨,有主題教學和動手實作的機會。面對小孩不同的獨特性,也安排不同的學習環境。
Tina談到,大兒子有ADHD、亞斯特質,從小喜歡程式設計,小六到國中轉讀「無界塾」(體制外實驗教育),高中則進入台北市運算思維實驗教育機構。在無界塾,她看到孩子的多樣性、自主學習的重要,運算思維實驗教育則有助於培養專才。
另一方面,小兒子個性活潑好動,擅長游泳、田徑等各項運動,曾攀登雪山、鐵馬環島、泳渡日月潭等,因而選擇就讀台北市芳和實驗國中,可以挑戰戶外探索冒險課程,包括登山、自行車與獨木舟等。
一位從德國回來的女士談及親身經歷的一件事,對於我們教育孩子頗有啟示。一個星期天,她領5歲的兒子到公園玩。兒子用一隻"紙飛機"換回了德國小朋友的一輛電動"小汽車",這件事使母親大吃一驚。因為那隻紙飛機充其量只值5 美分,而這輛小汽車至少也要值20多美元。開始她以為兒子說謊,當找到小汽車的主人和德國小孩的媽媽時,這位德國母說:"小汽車是屬於孩子的,該由孩子做主。"她還說:"你兒子喜歡,小汽車就歸他了。過會兒,我會領著孩子上玩具商店,讓他知道這輛汽車值多少錢,能買多少個紙飛機,這樣他就不會第二次做這樣的蠢事了。"
尊重孩子的選擇,不干預、不阻止,也不單純批評孩子的做法,而是採取有效措施,及時對孩子進行循循善誘的教育。我們的教育中正是缺少了對孩子的這種尊重。尊重孩子的選權,並不能保證孩子的每一次選擇都是正確的,但他們畢竟還小呀!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肯定會摔幾個跟頭,走一段彎路,但孩子的選擇能力卻在一次次嘗試中得以提高。讓我們在教育中少一分盲目和粗野,多一份理智和科學,把愛變得更深沉一些、藝術一些。
教育故事之二:兩種思維的碰撞
一天,富有的父親帶著兒子從城裡去鄉下旅行,想讓他見識一下窮人是怎樣生活的。在農場一戶最窮的人家裡,他們度過了一天一夜。旅行結束後,父親問兒子:"旅行怎樣?""好極了!""這回你應該知道窮人是什麼樣了吧?"兒子回答:"是的,我知道了"。"你能描述一下富人和窮人的區別嗎?"兒子想了想說:"我們家裡只有一條狗,可是他們家裡卻有4條狗;咱家僅有一個水池通向花壇中央,可他們竟有一條望不到邊的小河;夜裡我們的花園裡只能看見幾盞燈,可他們的花園上面卻有千萬顆星星;還有,我們院子裡只能停幾輛小汽車,可他們院子裡卻能容得下幾百頭奶牛。"兒子說完,父親啞口無言。接著兒子又說:"等我長大了,一定過上和他們一樣富裕的生活。
"孩子心中富有和成人心中的富有是不同的,正像孩子心中的快樂和成人心中的快樂不同一樣。
教育故事之三:你不能施捨給我翅膀
在蛾子的世界裡,有一種蛾子名叫"帝王蛾。"帝王蛾的幼蟲時期是在一個洞口極其狹小的繭中度過的。當他的生命要發生質的飛躍時,這天定的狹小通道對它來講無疑成了鬼門關。它嬌嫩的身軀必須拼盡全力才可以破繭而出。太多太多的幼蟲在往外衝殺的時候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飛翔"這個詞的悲壯祭品。有人懷了悲憫惻隱之心,企圖將那幼蟲的生命通道修得寬闊一些。他們拿來剪刀,把繭子的洞口剪大。這樣一來,繭中的幼蟲不必費多大的力氣,輕易就從那個牢籠里鑽了出來。但是,所有因得到了救助而見到天日的餓子都不是真正的"帝王蛾"-------它們無論如何也飛不起來,只能拖著喪失了飛翔功能的累贅的雙翅在地上笨拙地前行!原來,那"鬼門關"般的狹小繭洞恰是幫助帝王蛾幼蟲兩翼成長的關鍵所在,穿越的時刻,通過用力擠壓,血液才能順利送到蛾翼的組織中去;惟有兩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飛翔。人為地將繭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機會,生出來的帝王蛾便永遠與飛翔無緣。
在一個家庭中,爸爸就是一個榜樣和標杆。
通過跟爸爸相處,
孩子們能觀察到什麼是男人、
什麼是丈夫、什麼是父親,
也能見識到男性的責任、擔當、勇氣,
這都是媽媽替代不了的。
有時我們會發現,有時候媽媽的苦口婆心
抵不過爸爸的一句話,
這是因為孩子的教育爸爸不能缺席。
下面的 7 件事,必須爸爸做。
1. 愛妻子
爸爸對妻子的態度,
其實就是男孩對未來妻子的態度。
父親打罵妻子,小男孩看在眼裡,耳濡目染。
長大後和妻子有矛盾的時候,
當他不知道怎麼做的時候,
會下意識舉起自己的拳頭。
因為在他的潛意識裡,
認為這是解決夫妻衝突的一種方式。
小女孩看在眼裡,
會懷疑自己作為女性的價值,懷疑自己不值得被愛。
未來遇到渣男,被渣男虐,
就不會主動躲開,甚至認為這是正常的。
反之,爸爸寵愛、尊重、憐惜媽媽,
女兒會打心眼裡認可自己的女性角色,
認為自己也是值得被愛的,
未來遇到不尊重、不憐惜自己的男人,就會遠離。
嬰兒從 5 個月起,就能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不一樣。
當爸爸抱他的時候,他已經開始驚奇於爸爸的偉力,
因為爸爸把他舉得高,讓他四肢伸展。
所以,父親是孩子最好的教練。
爸爸陪孩子一起運動、遊戲時,
父親強有力的臂膀會給孩子安全感,
孩子心理會更健康。
無論小時候或長大後,面對挫折或挑戰,
都會更有安全感,更積極勇敢。
在每個孩子的心中,
爸爸都是英雄,是很強大的存在。
如果在遊戲中,
贏了爸爸一次,他們會特別驕傲,
樹立起「只要自己努力,就會很棒,
就可以打敗一切」的自信心。
有了這樣的自信,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都願意嘗試。
比起連嘗試都不敢的孩子,當然更容易成功。
同時也會形成正向的回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心理學研究表明:
爸爸代表的是社會對個人的規則和要求,
媽媽代表的是家庭的溫暖。
性別這件事情,由爸爸聊,對孩子更有說服力,
爸爸的一句頂媽媽的百句不止。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統計了哈佛大學上千名學生的感受。
結論是:來自爸爸的擁抱,
帶來的肯定和震撼遠遠超過來自媽媽的。
別怕孩子會瞧不起自己,
孩子知道爸爸也曾經失敗過,會更愛爸爸;
面對挫折挑戰的時候,也會更勇敢堅強。
通過這樣的分享,
孩子和爸爸的關係也會更密切,
你們的心會靠得更近。
一般來說,母親顯得更家庭化,父親則更社會化。
在孩子踏向社會的道路中,
父親所帶來的優勢可能大於母親,
所以父親應該多為孩子創造積極拓展性的體驗機會,
激發孩子的職業夢想,
為以後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做鋪墊。
孩子的成長,需要媽媽溫暖的懷抱,
更需要爸爸強壯有力的臂膀和引領。
育兒路上,爸爸應該擔起父親的責任,
在孩子的童年記憶中留下清晰而美好的身影,
而不只是一團影子。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爸爸還要記得寵愛媽媽,
在愛的浸潤中長大的孩子,
見過愛的模樣,才會懂得去愛別人,
像小太陽一樣散發出愛的光芒,
給愛的人滿滿的愛和溫暖。
當小鼠的攻擊行為被抑制後,竟開始對陌生的同類表現出相互理毛的利他行為。清華大學的跨物種研究發現,幼兒也會產生同樣的轉變,證實幼兒學會自控後,將可發展出正向互動及利他行為,對他們未來的人際相處與心理健康產生長遠的正面影響。
清大在與新竹教育大學合校後,補助獎勵教育、藝術學院與校本部生醫及其他學院教授合作跨領域研究。清大說,幼教系特聘教授周育如與生科系副教授郭崇涵組成研究團隊,開展幼兒與小鼠的跨物種研究,成果斐然,最新一篇抑制攻擊行為可以引導發展出利他行為的論文,登上了國際期刊「行為與大腦功能」(Behavioral and Brain Functions)。
郭崇涵指出,動物的社會行為豐富多樣,包括爭奪主導地位的攻擊行為,也有像相互理毛這樣促進和諧的「利社會」互動。研究利用「侵入者實驗」探討小鼠攻擊行為,小鼠被單獨關在籠子裡一周後,為了保護領地會對侵入的陌生小鼠展開攻擊;但在破壞小鼠主掌攻擊的腦區後,牠不僅不攻擊,還開始很療癒地為對方理毛。
郭崇涵強調,小鼠的攻擊衝動被消除後,本可以選擇不理會、不互動的行為,但令他驚訝的是,牠們竟主動表現出友善的利他行為。
「這好像說明了鼠性本善!」郭崇涵說,從演化的觀點來說,攻擊往往更符合保護自己的需求,但善良、利他的本能始終存在,並未消失,只是被隱藏了起來。
專研幼兒教育的周育如則針對一百多位4至6歲的幼兒,進行了與小鼠相對應的研究。在長達一年的追蹤中,觀察幼兒自我調控能力的變化,發現當幼兒自我調控能力越好時,不僅衝動和攻擊行為減少了,他們分享、關心、幫助、甚至與人合作的行為也相應提高,與小鼠實驗的發現相互呼應。
周育如表示,在學習自控之前,幼兒的表現比較直覺,比如看到想玩的玩具就搶過來,你打我、我就還手打你。在提升自我調控能力後,則可以舉手等到老師同意再講話,玩具輪流玩,面對衝突也可以在心裡數到三,冷靜去想如何解決問題。
「良好的自我調控是可以教出來的,而且這比知識的教導更重要!」周育如說,我們不應僅最低限度地約束孩子不要打人、不要欺負人,還要教他們關心人,擁有更高的情商(EQ)。能夠自我控制、與人相處的幼兒,也更有機會成長為心理健康的大人。
至於如何提升幼兒的自我調控能力,周育如目前正在清華大學附幼進行另一項大腦實驗,讓幼兒透過聆聽音樂並跟著節奏打拍子、跳舞等方式,教導幼兒控制自己的行為與情緒,結果發現效果非常好。參與這項實驗的幼兒專注力提升,亂發脾氣、不肯排隊的狀況變少了,遊戲時也能互助合作達到更好的成果。
周育如指出,人類與動物天生都有利他的動機,強化內在調控能力不僅可以抑制攻擊衝動,還可以誘導更多的正向互動及利他行為。這項跨物種的研究不僅加深我們對動物社會行為的理解,也為如何在學齡前教育中引導幼兒的社交互動提供新的啟示。
【溫馨】一個機會,讓孩子改變自己
【真實案例分享】
一個機會,讓孩子改變自己
國三的阿宏,曾經是不愛午休、影響同學的「皮學生」,因此被學校老師安排清掃外掃區作為懲罰。當時的他不以為意,直到會考逼近,才發現這個處罰影響了他的學習——下午上課精神不濟,晚上讀書效率低落,讓他越來越焦慮。
家教劉老師察覺他的疲憊,關心詢問後,才知道這段過往。阿宏後悔自己的頑皮,現在只想好好讀書,卻因為長期打掃無法午休,導致學習力大受影響。看見他的決心,又見他對爸媽難以啟齒前因後果,劉老師主動協調,請家長與學校老師反應,希望能給阿宏一個機會,讓他專心準備會考。
最終,學校願意讓阿宏免除掃地,回到午休行列,為學習蓄積精神。「老師,謝謝你!我一定會努力!」阿宏眼裡閃爍著決心。這不僅是一場學習上的轉變,更是一場人生態度的成長。而這一切,都來自一位適時關心他的老師,給了他重新出發的機會。
孩子「回家生氣」父母反而要開心。
青春期孩子叛逆、擺爛、暴怒等問題,其實都是求救的訊號,因為他們還沒有辦法好好處理內在的紛亂與不平。如果不發洩出來,而是往心裡藏或壓抑,不是更危險嗎?
很多青春期孩子的怒火,其實並不是針對父母,只是父母是他最信任與最親近的人,他覺得在爸媽面前,可以做最真實的自己。
所以當孩子有情緒、發脾氣時,父母不要急著對號入座,先從旁觀察看看。
某天,還在讀國三的弟弟去圖書館念書,出門才沒多久,就像一顆氣呼呼的子彈飛回家裡。
他一邊放書包、一邊脫衣服、一邊罵道:「圖書館到處都是用東西佔位置的人,有人放眼鏡、有人放衣服,也有放水壺的,我找了半個多小時都找不到位置!○○╳╳……」
外面豔陽高照,體感溫度超過35度,騎單車回來,溼出一身汗,像似從湖裡掙扎上岸的孩子。光看他的樣子,都讓我覺得身心難受,更何況他還有一肚子的氣想發洩。
我知道他很生氣,也知道他的憤怒必須宣洩。當他走進浴室洗澡時,我趕快跑到樓下打開冰箱,拿了一罐氣泡水上樓,準備給洗好澡的他消火。
當冰冰涼涼的氣泡水,滑進怒火燃燒孩子的喉嚨,賓果!一切都中和成剛剛好的怡人溫度!
不被孩子的憤怒引起憤怒的情緒,是我這些年陪著青春期兒子們成長的修練。因為雖然孩子很生氣,但他不是因為我而生氣,如果我沒有把課題分離清楚,可能就會無端捲入他的情緒漩渦。
跟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時,我們要練習「抽離」,用「第三者的角度」觀看,才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情緒勞動與誤解。
當我們可以不涉入孩子的情緒漩渦之中,才有能力讓稍微消氣的孩子在發洩後,回頭檢視自己面對情緒的方式。
喝過冰涼氣泡水的弟弟,想必身心的怒火都被澆灌而消暑不少。接著他拿起吸塵器,開始吸書房的地板。
看他用吸塵器吸地板,我跟在他身旁,像個小僕人似的,配合他吸地的動作,一邊幫忙搬開書房的椅子、箱子,一邊也不忘用讚賞的口氣說:「媽媽心情不好的時候,有時候也會整理環境,這樣當我打掃乾淨了,心情也就變好了!謝謝你把書房的地板吸得好乾淨!弟弟真棒!」
原本像顆裝著滿腔怒火的子彈衝回家的孩子,在情緒地雷順利引爆後,不但平息了怒火、療癒了身心,還藉由整理環境得到賞識與肯定。你看,孩子的心緒是不是也經過整理,又可以心平氣和下來地靜念書寫功課呢?
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身心靈的劇烈成長與改變,常常會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感覺,這種失控會讓他們更慌張。但他們也知道要「找安全的環境和人發洩」,這種覺察,就表示他在學習控制,如果可以有大人用更合適與和善的引導,孩子更能學會如何控制自己。
孩子回家會發脾氣,很多時候都是在外面遇見委屈或不平,他不知道要怎麼處理事件,也不知道要如何平復心情。
當孩子帶著一張臭臉回家,父母要會「閱讀表情」。孩子願意選擇把壞心情表現出來,永遠都比藏著不說好。
情緒垃圾要隨時清掃,才不會釀成災害。我們要先用正向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因為孩子相信在家裡發洩「是安全的」。
特別是孩子剛進入國中時,因為國中老師跟小學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會不太一樣,學校園的氛圍跟小學也差異很大,加上國中孩子有「個人神話」和「想像的觀眾」的成長症狀,往往會把很多不舒服的情緒帶回家。
父母可以聽他們說,但不要太入戲,過度投入孩子內心的小劇場,莫名生出一堆想像和擔憂,也不要自行「加碼」批判或斥責。
不管孩子說的是什麼,父母都要先接受。先同理與接納他們的情緒,有時候他們的心情得到抒發與接納,自己就知道要如何處理後續了。
面對大孩子,每次都可以依循讓孩子:「安全發洩情緒」→「說出來感受和想法」→「接受這件事情」這樣的順序抒發。最後如果孩子需要大人的幫忙,我們再與孩子一起思考解決的方法。
在反覆練習的過程中,孩子也會慢慢增進處理自己情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水庫滿了需要洩洪,有時候孩子的情緒也只是需要發洩。
我們能接納孩子生氣、哭泣、傷心、高興、憂鬱、焦慮等各個面向的情緒,孩子才會覺得自己是安全與有價值的,並接受每一種狀態的自己。
與其擔心孩子沉溺在負面情緒中走不出來,不在讓他們宣洩後,以正向的心態欣賞孩子有能力表現情緒,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再引導孩子如何表達,這樣才能讓情緒健康的流動。
【激勵】做你沒做過的事,叫做成長
做你沒做過的事,叫成長:
做你不願做的事,叫改變;
做你不敢做的事,叫突破,
做你做不到的事,叫挑戰!
世界上有些事,不是喜歡了才去做,
而是做了,才喜歡!
真正能讓你蛻變的,過程中都不會太舒服,真正能塑造自己的,必然是辛苦的、沒有捷徑可走。
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
不想認命,就得拼命!
不想苦一輩子,就得苦一陣子,
只有不斷的努力,才有開掛的人生!
成長,改變,突破,挑戰!
告別昨天,迎接明天,活好當下。
【分享】嚴母慈父是最好的教育模式 ( FB )
嚴母慈父是最好的教育模式!!! ( 資料出處:FB )
1.母親太“慈”不利于給孩子立規矩
嚴母并不是真的要變成像虎媽〞的兇悍,而是指對待問題的態度要堅定。就像李玫瑾教授說的:“作為媽媽,要干脆要果敢。孩子的壞脾氣都是慣出來的。母親總是慈愛溫和,沒有固定的教育立場,孩子不僅會對你的話左耳進右耳出,甚至會反過來欺負你。
2.父親太“嚴”破壞孩子自信心
過于嚴厲的父愛,會破壞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感覺到強烈的壓迫感,容易使孩子內向、怯懦、自卑。在嚴父面前,孩子不敢展現自己的個性,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長此以往,也不利于親子關系的發展。真正強大的父親,并不在于音量多大,拳頭多硬,而是心胸有多寬廣。對妻子尊重,對孩子耐心,對父母孝順,處處保持溫柔。
3.父親要做到 “慈”
家有兒子,父親要和兒子做朋友,給孩子支持和建議。給孩子一種胸襟。讓男孩學會男人遇事的處變不驚和自信讓孩子明白自己有力量但是我不隨便濫用。家有女兒,父要“柔”爸爸要用溫柔的方式,多蹲下來傾聽女兒的想法,了解女兒的需求,回應孩子的情感,與女兒建立親密關系。
4.母親要愛中有“嚴”
不是用打、罵的粗暴方式對待孩子,而是態度和要求的嚴格,給孩子一個底線原則。媽媽可以溫柔,但一定要在孩子面前有分量。說一是一,擲地有聲。教會孩子習慣和規矩。
5.嚴慈相濟理想的家庭教育
母親溫和而堅定,把控原則,給孩子愛的廣度,給孩子愛和規則。父親理性而和善,負責引導,承托起愛的高度,給孩子愛和底氣這樣長大的孩子,自信而謙遜,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
【資訊】70對高成就子女的父母,最後悔的4件事 ( 商周 )
商周整理
訪談70對養出高成就孩子父母,他們都最後悔「這4件事」
供家長參考
許多成功人士都是名校畢業的學霸,但也有人是痛苦的度過,也有人根本沒有完成大學學歷。一些父母反思,接受教育固然重要,但前提是要「適合」,而非盲目地追求標準化的成功。
許多爸爸媽媽回憶,他們會逼著小孩放棄做自己喜歡的事,把時間用在學習,或做那些能在履歷上吸引名校評審委員的活動。但事後來看,許多被家長們視為是「浪費時間」的愛好、興趣,才是成功的企業家們職業生涯剛開始時,更有用的武器。
每個人都擔心孩子走了冤枉路,因此選擇為他們剷除困難與障礙。「直升機父母」或「掃雪機家長」都是在描述同樣的現象:為了保護孩子而剝奪了他們的獨立的機會。
家長們發現,適度的自由和失敗能讓孩子培養面對挑戰的韌性,進而更自信地迎接未來的挑戰。成功,並非來自一條平坦的道路,而是從錯誤中學到的智慧與成長。
「覺得孩子課業忙,不想再增加他們的負擔,所以……」這是許多父母的心聲。許多家長回憶,他們極少讓孩子幫忙整理房間、參與家務,像是洗衣、煮飯等等。然而,當孩子成年後,他們卻頻頻表達對這些技能的渴望。
讓下一代承擔責任不僅有助於他們學會生活技能,也能讓他們理解「參與」和「貢獻」的重要性。這是一種對未來的準備,也是自我成長的關鍵步驟。
「別冒險,走穩妥的路。」許多父母希望孩子選擇相對安全可靠的選項,然而有時成功的路往往需要冒險與創新。
在反思中,許多家長意識到自己應該更支持孩子追求夢想,當孩子冒險時,不是告訴他們「這好可怕」,而是要給予支持和相關的技能。許多企業家成功的基石,是建立於能夠接受風險並從中成長的信心之上。對他們來說,機會無所不在,只是缺少發現。尋找商業點子,就像是進行一場冒險的尋寶遊戲。
【資訊】2024年小六考私中考試時間 ( 親子天下 )
親子天下整理 ( 台中、桃園、台北、新北 ) 私中考試時間供家長參考
【溫馨】一個等待被『懂』被『愛』的孩子
#許宜榛 (禾稻補習班)
#被安親班拒絕的孩子
某一天的晚上,突然有一位阿嬤詢問:是否收他的孫子(阿偉)?阿嬤說:孫子五年級,他的功課已經好幾天都沒有完成了,周邊安親班都沒有人願意收,非常擔心 !
我們請阿嬤隔天帶孩子進班,老師先與阿偉聊聊,與孩子聊天,發現孩子還是有意願上安親班的,接下來阿偉就進安親班了。
#與外祖父母一起生活
阿偉長得濃眉大眼,身材挺拔,喜歡運動、在老師與同學眼中,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大男孩,人緣極佳,也是學校的田徑隊選手,幼兒園時父母離異,阿偉跟剛出生的弟弟與母親,母親帶著弟弟在南部工作生活,阿偉與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外婆等於是他的母親,外公常酗酒就語言暴力,他與母親溝通常惡言相向,當母親與他溝通不良產生衝突後,母親就會有要放棄他的念頭,家中沒有玩伴和說話的對象,導致他不管在哪裡都喜歡說話,只要有同學跟他玩,或是不正當的對待他,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學校老師總是在幫他解決各種問題……….。
#用關愛打開禁錮的心
阿偉每天進班,老師總是利用吃點心的時間,讓他先和同學聊聊天,在教導功課的過程中,老師扮演情緒教練的引導者,不厭其煩地提醒他與人相處的態度和言語用詞,
雖然他還是會犯錯,我們仍願意給予重新來過的機會,看見孩子的亮點,鼓勵和給予肯定,在旁默默陪伴給予支持,阿偉常問老師:「老師為什麼你都不會不理我?」,老師說:「 因為我懂你不是故意要犯錯,每個情緒的背後都是一個等待被了解,每個事件的背後,都是一個成長的契機 。」
孩子的不凡,來自你的不厭其煩 !
#孩子的榮耀時刻
等待的時刻終於到來,阿偉有一雙飛毛腿,一年一度學校的運動會是阿偉展露強項的時刻,高年級運動會最值得期待的是大隊接力,阿偉被分配最後一棒,槍聲一響開始奔跑,一棒接一棒,阿偉班明顯落後在倒數,終於輪到阿偉了,當阿偉起跑時,不斷地聽到加油的吶喊聲,連司令台上的老師都不停的呼喊阿偉的名字,原來阿偉是學校田徑隊的風雲人物,阿偉果然不負眾望,一個追過一個衝過終點,得到『第一名』!代表班上上台領獎。
每一個孩子都有超乎你想像的潛力與特質,溫柔的愛能發掘他的不凡,耐心陪伴能讓他展露耀眼的光芒。
#自許為孩子的情緒管理教練
這幾年來,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諮商與陪談,讓我深深感受到一件事。
大人如何看待眼前的孩子,往往也決定了身旁的孩子如何看待自己,投入你的一份力量,成就孩子改變的動力,成為孩子的靠山,滿滿的安全感才能讓他放下心防,坦誠相待。
教育是一種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 也是生命感動生命的旅程。
【激勵】如何突破自我成長?
1.認知突破:「人是思想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結果」,不能只是去上課、看書、拿學歷,重要的是您要透過學習後親自去「實踐、領悟、消化、活化,輸出自己觀點」才是您的認知突破。
2.深度思考:必須先突破「低等勤奮循環」,您要有時間思考,擺脫膚淺式思考,您要有「餘裕」,懂得會看人、事、物的本質、看全局、會系統思考。
3.擺脫低端:人是「物以類聚、近朱者赤」的問題,如何做到擺脫低端?您周遭得要有很多高手人脈,讓您有榜樣、標竿,讓您對標,您知道如何修正自己,您不敢怠惰,讓您獲得高端資訊、高端資源、高端槓桿助力,激勵您加倍努力、快速改變、迭代。
【激勵】變強的3個跡象
一個人開始變強的3個跡象
一個人是怎麼開始變強的? 又有哪些跡象?
通常來說,一個人在這3個方面發生變化,就會走在變強的路上了。
今天,我們挨個說。
認知的覺醒
作家傑夫·福斯特(Jeff Foster)說:“崩潰總是指向更深層次的真理衝突。 因為只有你內心錯誤的東西才會崩潰,真理是顛撲不滅的。 有人稱這種認知為『覺醒』,有人稱其為『自我實現』。 ”
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就是原來你有自己的認知,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慢慢地,你學到了新的東西,你收穫了很多新知,這時候你認識到之前的一些認知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 一瞬間,你可能會感到崩潰,但毫無疑問,你變強了。
橋水基金創始人、《原則》一書作者瑞·達利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沒有發現一年前的自己是個白癡,那麼意味著你這一年並沒有獲得成長。 ”
後來有人據此總結出了一個傻瓜速率:檢驗自己有沒有成長的關鍵就是你往回看自己,如果你覺得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跟傻瓜一樣,就說明你進步了。
你看不上以前的自己,恰恰說明你已經得到了成長。 而這中間的週期就是傻瓜速率,週期越短說明你成長越快。
所以,一個人開始變強的第一個徵兆,就是你的認知在覺醒,你知道了很多之前不知道的東西,甚至推翻了自己之前的認知。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認知覺醒呢? 核心就是你要深度思考。
所謂深度思考,就是我們在想一個問題的時候,要不斷拆解這個問題,連續多問幾個為什麼,從而找到第一性原理,也就是所謂的顛撲不破的真理。
深度思考,是高級的苦,很多人都吃不了,因為在深挖的過程中,你要不斷去學習,去請教,去實踐,去總結。
所以大部分人會選擇吃低級的苦,盲目地自信,以為可以用肢體上的勤奮來掩蓋思想上的懶惰,以至於終日瞎忙,陷入了低成長的陷阱。
所以,我們為了快速變強,一定要掌握深度思考的能力,從而讓自己的認知覺醒。
一個人開始思考,認知覺醒了,他也就會變強了。
態度的轉變
態度的轉變,也是一個人變強的徵兆。
很多人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習慣性抱怨,抱怨領導,抱怨同事,抱怨一切。
也有一些人在面對挑戰的時候,總是感到恐懼,害怕困難太大,害怕失敗等等。
而如果一個人能夠克服它們,在態度上進行轉變,願意去挑戰困難,那麼一定會變強。
我之前在一篇文章中也寫到過,如果一個人想要在職場上有很好的發展,那麼一定要有好的態度。 而態度,有三個層次。
1.扛事的態度
所謂是扛事兒的態度,就是當一件事沒人做的時候,而你的能力可以達到的時候,你敢於站出來,承擔責任。
面對挑戰,不是下意識往後退,不是認為我不行,做不到,不可能。 而是說我可以,哪怕不會,我也能學。 這就叫扛事的態度。
能扛事,是一個人取得成就的第一步。
2.解決事的態度
不是說答應了就不管了,而是說把事情應下來後,要窮盡一切力量去解決。
說很容易,做到挺難,很多人都是安排任務的時候,答應得好好的。 但最後他們根本不做,或者敷衍地做,到最後領導問起來時,又找一大堆理由。
最討厭的,就是只承諾,但無法執行到位的「偽靠譜」的人。
所以要拿出解決事的態度。 一旦承諾,就要想辦法兌現,盡職盡責,盡心盡力去完成它。
很多人之所以把事情搞砸,缺的不是扛事兒的態度,而是解決事的態度。
3.精進的態度
有了解決事的態度還不夠,還要有精進的態度。
每一個人的能力都有上限,總有些事情是在我們能力之外。
所謂苛求過程,釋懷結果。 在你的能力之外,事情搞砸了,是情有可原的。
但不能重複性犯錯誤,不能永遠在同一個地方跌倒。
當你把一件事情做失敗了,並不是說就這麼算了。 而是要告訴自己:下一次,一定要做成功。
你看,這就是精進的態度。
當你不斷精進,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你也會越來越優秀。
所以,一個人態度發生轉變,願意承擔責任有所作為的時候,就會走在變強的路上。
行動力的提升
如果一個人之前很懶惰,沒有動力。 而他突然之間行動力提升了,願意付諸行動,他也會開始變強。
那麼,如何才能增強行動力? 核心是這3方面。
1.信念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一般人都是根據自己設定的目標和要求成長起來的。 ”
很多人做事情總是半途而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目標,更缺乏一個讓自己怦然心動的願景。
所以一定要為自己樹立一個願景,多問自己為什麼做,為什麼一定要完成。
並且憧憬目標完成後的美好畫面,這樣會讓你更有動力,更能堅持。
2.計劃
光有目標,但沒有計劃,不知道怎麼去幹,這時候也會行動力不足。
因此,一定要制定計劃。
你既要有羅盤,來為你指明方向。 又要有地圖,來規劃路徑。 還要有鐘錶,來科學規劃時間,確保計劃的實行。
3.習慣
《習慣的力量》一書中提到:人每天有40%的行為並不是真正由決定促成的,而是因為習慣。
所以,你要增強行動力,那麼就要養成好的習慣。 比如你想擁有健康的身體,那麼就要持續去做這件事。
當你養成習慣的時候,你有一天不去運動,你的身體和大腦都會不適應。
而為了養成習慣,你也可以先“降低行動的難度”。 比如你打算每天運動2小時,最初的時候,你可以先運動半小時,隨著取得的成績,會分泌內啡肽,讓你享受其中,你再慢慢調整時間。
當一個人的行動力得到提升,已經開始搞起來了,他就會不斷變強。
最後總結
一個人開始變強往往有3個跡象:
認知覺醒、
態度轉變
和行動力提升。
沒有登頂的人生,只有持續進化的自己。
祝福你!
【分享】青春
“ 席慕蓉 “ 於《青春》裡寫了一段話:
「 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我們含著淚,#一讀再讀。」
關於生命
我們經常託付於時間
只是時間從不曾為誰停留
河流似地靜靜帶走了我們
直至我們驚覺青春不再
我們已是另一個自己
然而
時間仍是眷顧我們的
它在時光的狹縫中
留下了珍貴的眼淚與歡笑
也留下了無價的幸福與哀愁
關於青春的憂愁與困惑
無論過了多少年
相隔多少個世代
歷經多少悲歡離合
它們的樣貌雖不同
本質卻都是一樣的
關於朋友 家人 愛情
情感裡的瑣碎與複雜
這些友情親情與愛情的複雜方程式
無論經過多久時間仍是謎題
關於青春的許多疑問
人們總是來不及問就長大了
長大後 偶有幾個瞬間
我回首看曾經的自己
我們同情自己憐憫自己
愛自己也恨自己
那些糾纏不清的情緒
那些難以割捨的過往
只因其中有著我們深愛過的某些人
若餘生能有溫柔
若我們還能愛與被愛
也是因為曾經有過他們
有過我們愛過的他們
有過他們愛過的我們
於是我們含著淚
一讀再讀
只為讀到心底的那片風景
【分享】真誠的人才能遇到貴人
真誠的人才能遇到貴人
走過的路上
就是不斷的有貴人相助!
因為真誠所以坦然,
坦然才會無畏,
無畏便會無懼,
不用防備、不用猜忌,
自然而然的順勢而為~~
真誠才是最高級的交往之道!
努力不是萬能的,
和自己和解順勢而為
夢想更容易達成
眼裡有光的人
是很少去精神內耗的
為夢前行
是件快樂且自嗨的行為
真誠是成為貴人的捷徑
【資訊】幼兒園剛開學一個月學什麼?
「幼兒園剛開學一個月學什麼?」
新學期剛剛開學我們最主要的任務是讓孩子熟悉環境並且進行情緒的安撫
孩子上幼兒園是獨立的開始,離開熟悉的家人、熟悉的環境,到幼兒園來吃吃睡睡,也是一種挑戰!
其實孩子在幼兒園,每天都在成長,按時吃飯、按時睡午覺,會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
小朋友排隊上廁所,排隊玩玩具,他可以讓孩子學會輪流和等待,
小朋友一起去戶外活動,他可以培養孩子運動的能力與團隊意識,
教育不僅只有上課一種形式,孩子在幼兒園的每一項活動都是在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