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成本是經濟學最重要的概念,亦是文憑試多年以來的重點考核題目。同學在應答題目時,最常見的難處在於未能分辯題目中,什麼才是機會成本。
同學必然會知道機會成本的定義為「放棄的最高價值選項 (highest-valued option forgone)」,然而在答題中,應用這個定義就有點困難。
張五常教授的<經濟解釋> 有這一段:
「成本是因為有選擇而起的。沒有選擇就沒有成本。說成本是最高的代價,也就是說放棄的是最有價值的機會。你考慮選甲,要放棄的有乙或丙或丁……哪一個要放棄的有最高的價值,就是你要取甲的成本。不是最高價值的放棄──不是最高的代價──就不是成本了。」
教授亦就此舉出數例 :
「朋友請你去看一齣電影,你要放棄的可能是兩個小時的薪酬,或是休息兩個小時,又或是跟一個貌美如花的女人談心兩個小時。哪一項你要放棄的價值最高就是你看那「免費」電影的成本。如果談心值五百元、薪酬二百、休息一百,你的成本是五百,而其他兩項是不需要考慮的。 」
「這次去理髮,理髮師不小心,把你的頭髮剪得太短了,不好看。你的理髮成本有變動嗎?沒有,因為你最高的代價沒有變。變動的是理髮本身的價值。」
「你買了幾部電腦開公司作某些服務生意。事前你當然考慮電腦的成本與其他支出,與預期的收入比較一下。但若購入了電腦,開了檔,生意不如所料,考慮應否繼續經營時,你不會考慮電腦早些時購入之價,而是今天可以賣出之價。我再說一次:歷史成本不是成本。」
以上例子有一共通要點︰在眾多選項中,個人因選擇了其中一個,而因此放棄的最高價值選項為成本。
這個解說亦不容易明白。我們嘗試換另一個方法看,「如果你不選擇本身要的選項,你可以得到什麼?」。用電影一例解釋,如果你不選擇看電影,你會去談心,就可以得到談心的價值,簡單用金錢量化為$500,所以你去看免費電影的成本是$500。
以這個方式思考,就可以分出什麼是行為的機會成本。
有同學可能會問,為什麼只有「最高價值」選項是機會成本?
用以上既方法想想就不難明白︰即使你不選擇本身要的選項,你也不會選擇「放棄的最高價值選項」以外的選項。電影的例子中,即使你沒有去看電影,都只會去談心而不會上班 (即,不會得到薪酬)/休息,所以只有談心為你看電影的機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