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緣起

緣起與目的

201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將2021-2030年訂為「生態系修復十年(UN Decade on Ecosystem Restoration)」,號召全球保育和修復各地的生態系,以阻止生態系退化、因應氣候變遷、造福人類和自然,實現全球永續發展目標。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第二工作組報告(IPCC AR6 WGII)亦強調:氣候、生態系(包括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社會之間相互關聯,有鑑於氣候變遷衝擊及風險將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以管理,以及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在調適與減緩所扮演的角色,建議各方應保育、修復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提升其韌性,作為提升人類社會氣候韌性的基礎。

事實上,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相較於以工程手段因應氣候變遷的做法,自然生態系可同時為人類提供供應、調節、文化、支持等四大類的服務,回應與永續發展相關的環境、社會、經濟等多面向的衝擊與挑戰。自然生態系具碳吸存的功能,是淨零碳排的重要基礎,且可自我修補調整,維護成本低、效益高,更有助於提升因應氣候衝擊的韌性。因此透過維護、修復、管理生態系,使其發揮各類生態系功能與服務的「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NbS)」已被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抗沙漠化公約、歐盟,世界銀行、以至於國際企業、民間組織及全球智庫等視為因應氣候變遷與處理永續發展挑戰的重要解決方案,並強力推動。

目前很多單位已經參與「生態檢核」的工作,導入跨域對話。然而過往的經驗顯示,工程與生態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員,對相同的名詞與方案仍有相當不同的定義與解讀,對同一方案之內涵、目的、原則及作業方式見解不一;若跨領域的溝通不良,原本立意良善的推動方案,往往無法有效執行,甚至與預期目標有很大的落差。「自然解方」雖不同於「生態檢核」而強調增益生態系功能與服務以解決氣候變遷在內的多面向社會挑戰,但兩者均須以生態學專業素養為基礎,因此在推動「生態檢核」或「自然解方」時,務必要尊重不同領域的專業,透過跨領域的溝通討論,使參與者真正了解執行的目的、原則;檢討法規制度、經費配置、整合分工、科學技術、能力建設的不足之處,並加以改善。其中,針對「自然解方」的落實,更需加強系統、尺度、調適性管理的考量,以利妥適規劃、設計及執行,發揮生態系服務的成效,解決永續發展、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及淨零碳排等重要國家目標所遭遇之困難與問題。

我國自民國106年由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函文發布「公共工程生態檢核注意事項」,歷經多次作業修訂補充、實務銜接磨合,仍有許多挑戰有待各界對話、協力克服。而「自然解方」在推動之初,即遭遇與「生態檢核」混為一談的誤謬。在此特別需要強調:「生態檢核」是消極減輕公共工程對自然生態系造成之負面影響,而「自然解方」則是積極借重自然生態系原有的過程、功能以因應社會挑戰。因此,加速整個社會對「生態」更進一步的理解以落實「生態檢核」,顯然有助於未來正確推動「自然解方」。基於這樣的認識,生態專業社群合辦這場「從生態檢核到自然解方:跨領域實務挑戰」研討會,廣邀產官學民跨界交流,從中萃取政策與實務面的精進路徑,支持各界以新興觀念及跨域合作形式,因應層出不窮的社會挑戰。

預計邀請與會單位

公部門: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經濟部、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經濟部水利署、經濟部能源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農業委員會漁業署、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交通部、交通部觀光局、交通部公路總局、交通部高速公路局、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內政部營建署、內政部土地重劃工程處、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科技部、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審計部、行政院主計總處、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客家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各地方縣市政府。


產業界:

水利技師公會、土木技師公會、水土保持技師公會、綠能產業公會


學術界: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中華水土保持學會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臺灣永續棧各大專院校相關系所台灣農業工程


NGO團體:

荒野保護協會各分會、流域學校聯盟、各地關注生態檢核與自然解方之民間團體及河川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