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會議資訊】「禪學思想史:從傳統到現在」工作坊
2019/12/13 (五)
【國際學術研討會】近世東亞佛教文化:
明清與江戶
「近世東亞佛教文化:明清與江戶」國際學術研討會
地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二樓會議廳、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日期:2019年9月26-27日(四、五)
【演講資訊】中越文化的中介者──試論越南華人學者李文雄
講題: 中越文化的中介者──試論越南華人學者李文雄
主講人:羅景文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持人: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時間:2019年8月5日(一)上午10:00- 12:00
地點: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
【演講資訊】東坡生日:壽蘇會的興起與東亞仿行
講題:東坡生日:壽蘇會的興起與東亞仿行
主講人: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
主持人: 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
時間:2019.3.8 星期五10:00-12:00
地點: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
【演講資訊】明清佛教文獻在日本
講題:明清佛教文獻在日本
主講人:簡凱廷(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廖肇亨(計畫總主持,文哲所研究員)
時間:2019.3.5 星期二15:00-17:00
地點: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
【工作坊】 2019/2/25「東亞文化意象的傳衍與流通」國際聯合工作坊交流會議
【新書發表】 漢文圏における荻生徂徠―医学・兵学・儒学
讀物:漢文圏における荻生徂徠―医学・兵学・儒学
主講人:藍弘岳(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主持人:劉序楓(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中心)
時間:2019年1月18日(五)PM2:00-4:00
地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二樓會議室
【新書發表】 勸善垂戒,孝行可風:從中日出版文化論漢籍之東傳與承衍
讀物:勸善垂戒,孝行可風:從中日出版文化論漢籍之東傳與承衍
主講人:林桂如(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持人: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時間:2018年11月26日(一)PM2:00-4:00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F文物圖像研究室
【研討會】使節‧海商‧僧侶:近世東亞文化意象傳衍過程的中介者 國際研討會
會議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3樓第二會議室
會議日期:2018年8月30日(四)– 8月31日(五)
報名網站:https://goo.gl/forms/UO6LY7Zj2xZQ6rJa2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使節‧海商‧僧侶:近世東亞文化意象傳衍過程的中介者」主題計畫
【讀書會資訊】顏娟英主講《奈良大佛與重源肖像:日本中古時期佛教藝術的蛻變》
讀物:奈良大佛與重源肖像:日本中古時期佛教藝術的蛻變
主持人:石守謙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主講人:顏娟英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2018年8月13日(一)PM2:00-4:00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樓文物圖像研究室
【新書資訊】羅福森著,顏娟英譯《奈良大佛與重源肖像:日本中古時期佛教藝術的蛻變》
始建於八世紀的日本奈良東大寺及寺內主尊大佛,正是在重源這位日本佛教高僧的強大願力下,於十二世紀的頹圮中浴火重生,守護日本中世的人們。儘管該寺日後又於多次動亂和災禍中毀損,留存於今者係於十七世紀末再度重建而成,但仍不可抹煞重源對於日本佛教文化之保存及推動的巨大貢獻。平安末期,源平爭霸之際,平家武將率領大批騎兵自京都長驅直入故都奈良,將國家佛教的信仰中心東大寺與興福寺,泰半夷為廢墟,史稱「南都(奈良)燒討」。朝廷對此血腥破壞大為震駭,下令重建東大寺建築與大佛像,希望藉此穩定國家政體,撫慰亡魂。⋯⋯
1181年8月,重源接受天皇的命令,募款修復東大寺。鑑於他的家庭背景、宗教素養、中國知識,以及擁有的人脈,選擇重源完全合理。接下來二十五年,重源不斷哄騙日本統治者提供他越來越多的權力、金錢及物資,來完成計畫。重源雇用許多大木匠師、藝術家與匠師讓計畫成形,而他變身成為外交家、募款人與承包商。他還遠赴鄉間去搜集原料。然而最重要的是,他以僧人身分主導法會儀軌,賦與這項計畫精神意義,將藝術品轉化為具有神聖力量的法器。天皇為獎勵重源功勞,賜予「大和尚」的尊稱,雕刻了他的肖像以示尊崇。重建工程開啟了一百年劇烈的文化騷動。重源時代創造的佛教藝術,包括雕像、繪畫、法器和建築,呼應了當時的國家精神與社會熱望,充滿驚人的生命力與表現力。
資訊來源與更多內容:
http://rocks.pixnet.net/blog/post/32347933
【新書資訊】藍弘岳《漢文圏における荻生徂徠―医学・兵学・儒学》
Ogyu Sorai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Sphere: Medicine,Military Science,and Confucianism
江戸期の儒者,荻生徂徠を全く新しい視点から捉え直す.医者の子であり武士の家系に連なる徂徠は,幼少期から医学と兵学を学び,漢文の豊かな教養を身につけた.本書は,明,清,朝鮮など漢文圏との交流の中で彼が独自の思想と歴史認識をもつに至った過程を丹念に跡づける.
以上資料來源與更多資訊:
http://www.utp.or.jp/book/b324628.html
【新書資訊】林桂如《勸善垂戒,孝行可風:從中日出版文化論漢籍之東傳與承衍》
漢籍東傳,尤以教養之用書目最被重視,且在傳承中譜出變奏,呈現繽紛多元發展。本書以中日出版文化視角,就「說故事」類型之漢籍進行探討。從中國至日本,從官方至民間,從漢籍至和書,結合人、地與書物關係,分教育與懲治二部分:教育就類書、女教書等方向推行;而懲治則圍繞不孝、犯罪、因果報應等主題,並可見時代推移下書肆、儒者、作家之間的合作與競爭樣態。
江戶時代,京都祇園祭正舉行山車遊行,夾道民眾對著其中一臺「郭巨埋子」議論紛紛,行孝需要活埋親子嗎?……
資訊來源與更多內容:
http://nccupress.nccu.edu.tw/book/bookdetail.php?id=112&type=1
【新書資訊】朱德蘭主編 《琉球沖繩的光和影—海域亞洲的視野》
本書集結臺灣與沖繩跨學科、跨專業領域的學者,首開合力完成琉球沖繩通史之創舉。跳出學界側重於琉球涉外問題之視角,深入考察古琉球到現代沖繩,歷史變遷中的光和影。美麗的自然風光與絕妙的古城遺跡,從沖繩表面的樣貌來看,好像和日本本土無異,但當人們對琉球、沖繩一路走來的歷史與文化有了充分的了解後,任誰都會發現其中多有不同之處。
本書最大的特點即除了琉球王國時代的歷史以外,也收錄了近現代史的論著,堪稱為「通史」之作。此外,對戰後展開的日本復歸運動亦有詳載,可說是第一本縱貫古代、近世到近現代的琉球沖繩通史。全書力圖由多視域出發,對琉球沖繩史的變動過程進行範圍廣泛、有深度、有厚度的反思。
資訊來源與更多內容:
【活動資訊】鄭清茂教授《芭蕉俳文》新書精讀會
主持人:廖肇亨研究員(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主講人:鄭清茂教授(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榮譽教授)
討論人:朱秋而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
林桂如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藍弘岳教授(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時間:2018年5月4日(五)15:00-17:00
地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樓會議室
【演講資訊】康熙、曹寅與日本動靜調查──以二件清宮舊藏圖卷為線索
講題:康熙、曹寅與日本動靜調查──以二件清宮舊藏圖卷為線索
主講人:劉序楓 教授(計畫共同主持人、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主持人:廖肇亨 教授(計畫總主持人、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時間:2018年4月13日(五)14:00-16:00
地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樓會議室
【新書資訊】李孝悌、陳學然主編《海客瀛洲:傳統中國沿海城市與近代東亞海上世界》
本書論述圍繞中國沿海城市及海上世界的歷史文化,東亞的文化交流、移民、商業、軍事戰略等。作者有王振忠、廖大珂、馬幼垣、松浦章、中島樂章等,內容有關近代城市、航海、海盜、清末戰艦、琉球文化、呂宋票、日本通中國航線等。《海客瀛洲:傳統中國沿海城市與近代東亞海上世界》分四個部分:一、社區組織與民俗風情;二、近代海貿與航海路線;三、海軍戰局與海盜管控;四、亞洲海貿與僑居生活。
資訊來源與更多內容:
http://www.guji.com.cn/books/bookspec/view.asp?id=2020100001013488
【新書資訊】劉序楓主編《亞洲海域間的信息傳遞與相互認識》
劉序楓主編《亞洲海域間的信息傳遞與相互認識》 T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Across the Asian Waters
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於2014年9月18至19日舉辦「2014年海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中發表論文彙集的成果。共收錄主題演講一篇,專題論文十三篇。所收各篇專論都是經過審查並修改後的精心之作。本次會議的主題為「亞洲海域間的信息傳遞與相互認識」,主要探討在近代以前,交通往來、信息傳遞不便的時代,亞洲海域間的國家、地區如何利用各種媒介管道,吸收外來信息,而這些信息又如何轉化為新知,或成為認識他者的知識來源。
資訊來源與更多內容:
http://blog.sina.com.tw/maritime/
【新書資訊】石守謙《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
藝術史學者石守謙長期關注中國畫史的發展,本書即為其聚焦於「山水畫」一門,嘗試透過「畫家與觀眾互動」此一角度,對「山水之史」何以產生變革的根本問題予以反思和解答。
山水畫擁有豐富的內涵,不僅與社會、政治等外在因素息息相關,亦涉及人們內在心理、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文化層面,故而成為中國畫史上最受尊崇的科目,引發眾多討論。唯論者大多較注意其中形式風格本身的變化發展、或畫家之間的相互影響,由此雖累積出相當之成果,卻也讓人逐漸意識到所謂「風格內在規律」已無法充分解釋山水畫此一藝術形式的歷史發展。有鑑於此,作者在一面回顧始於十世紀、止於二十世紀第二次大戰前各種山水畫變化的歷史之餘,更著重於在此過程中繞過傳統畫史獨尊「畫家」的迷思,轉而揭示「畫家」與「觀眾」間互動關係的不同面貌,尤其聚焦於各個時代、甚或中日韓不同地域的山水畫家們如何與其特定的社群觀眾建立起互動關係,促成各種值得注意的新主題誕生,於山水畫史上帶引出新的畫意、新的境界。
早在2010年〈山水之史──由畫家與觀眾互動角度考察中國山水畫至13世紀的發展〉一文中,作者即展現對「觀眾」研究之興趣,本書則是他再經多年潛心思索後的成果匯總。唯其意不在提出任何單一的山水畫史發展規律,而盼導入一個由觀眾與畫家共享共有、共同形塑的歷史舞臺空間,供讀者們一探其中可感的歷史脈動。
資訊來源與更多內容:
【演講資訊】近世東亞佛教文學在北美
講題:近世東亞佛教文學在北美
主講人:蒲傑聖 Jason Avi Protass 教授 (美國布朗大學宗教研究系)
主持人:廖肇亨 教授 (計畫總主持人、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時間:2018年1月17日(三)上午10:00-12:00
地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F會議室
【演講資訊】東亞視野下的經學與文學—— 以《孟子》為例
講題:東亞視野下的經學與文學—— 以《孟子》為例
主講人:張伯偉 教授 (南京大學人社科學高等院特聘教授、域外漢籍研究所所長)
主持人:廖肇亨 教授 (計畫總主持人、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時間:2017年12月21日(四)上午10:00-12:00
地點: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F會議室
【新書資訊】辻本雅史、劉序楓編《鎖国と開国:近世日本の内と外》
「鎖國」體制是日本近世在「内」、「外」夾縫中所選擇的對外政策。本書是圍繞「鎖國」、「開國」問題,在台灣聚集日本、韓國、荷蘭專家於一堂,相互討論而彙整的論文集,也就是現代研究者之「內」與「外」交叉議論的成果。超越以往僅以日本近世史研究之一環的討論,本書不限於東亞,更擴及歐洲、環太平洋等,在全球化的世界史動向中,對日本近世選擇的「鎖國」體制及其變化過程,提出宏觀及多樣的論點。
要問「鎖國」究竟討論些什麼?在本書第一部中,首先整理了與各時期課題相關的「鎖國」研究史,明確提示出此問題的意義。第二部「鎖國的內與外」,則由外部世界投射出「鎖國」的意義。第三部由各種不同視角,討論圍繞「鎖國」、「開國」在思想上的爭論和內外文化的衝突、交涉等問題。透過上述研究可清楚看出,有關「鎖國」、「開國」的討論,也是足以列入東亞近代史射程內開展的重要議題之一。
資訊來源與更多內容:
http://blog.sina.com.tw/maritime/article.php?pbgid=156732&entryid=655535
【書訊】陳明《中古醫療與外來文化》
本書從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將具體的醫療活動放到廣闊的中外文化背景中考察;利用古希臘、波斯、阿拉伯、印度、西域的醫學典籍和宗教文獻中的相關記載,追溯中古醫籍中的外來理論、藥物用法以及胡方的原來面貌,乃至宗教觀念在醫療活動中的具體體現;以「從希臘到長安」的視域,通過源與流的比較,加深了對隋唐社會生活史的認識,從而揭示本土對外來文化的曲折改造進程;綜合展現了中古醫療的復雜面貌,深化了古代中外醫學文化交流史的研究。
【新書資訊】陳正宏《東亞漢籍版本學初探》
本書是第一部探討東亞漢籍版本學的著作。論題涵蓋前現代時期中、朝、越、琉、日五國漢籍,並十分注重其關聯性。書中既有對各國漢籍版本鑒定方法的系統梳理,也有對東亞地區套印方式、活字交流等具體問題的細緻考辨。作者提出的東亞漢籍版本分層理論和「小交流圈」概念,為古籍版本學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資料來源:http://www.zxpress.com.cn/BookDetail.aspx?bid=319
【新書資訊】倪毅主編《漂海聞見——15世紀朝鮮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
明弘治元年(朝鮮成宗十九年,公元1488年)正月,朝鮮官員崔溥在渡海返裡途中遭遇風浪,漂海13天後,在中國浙江台州府臨海登岸。隨後沿運河一路北上,再經陸路返回朝鮮,歴時135天,成為明代時行經運河全程的第一個朝鮮人。崔溥回國後,奉王命撰寫游歴日記,是為《漂海錄》其所錄内容,渉及明弘治初年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通以及沿途史地文物、名人古跡、市井風情等情形,成為研究明代社會及中韓交流的重要史料。
資訊來源:http://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76198/76198.pdf
【書訊】斯圖亞特.戈登《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譯自Stewart Gordon , When Asia Was the World
對於全球交流與世界體系的形成,我們過往總是將之歸因於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然而你可知道,於中古時期,當歐洲的智識、文化與商業前景呈現一片晦暗時,亞洲才是整個世界的科學、哲學、宗教與商貿之泉源?對此,學者斯圖亞特.戈登實地走訪亞洲世界,耙梳傳世文獻,並透過一群旅人的雙眼,帶領我們見識富饒的中世紀亞洲。
更多資訊:http://gusapublishing.blogspot.tw/20…/…/stewart-gordon.html…
【新書資訊】葛兆光《歷史中國的內與外》即將於本月下旬出版。
十年前葛兆光教授開始推動「從周邊看中國」研究計劃,把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保存的有關中國史資料作為「新材料」,試圖提供重新認識東亞和中國的多重視角與立場。為此,葛教授陸續出版了《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等著作,在國際學界受到廣泛關注。本書是葛兆光教授有關東亞與中國研究系列論著之一。為了對「周邊」及其相對應的「中國」概念做一個清晰的界定,作者在這本書中梳理歷史上中國疆域、族群和文化的移動與交錯,說明「內」與「外」之變化,並嘗試溝通原本分屬中外關係史、中國民族史(包括「邊疆民族」)、歷史地理學(包括「邊疆史地」)、全球史(和區域史)等各學術領域的資料和方法。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eseupress.com/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