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果子去哪裡》
導演 王詩琪
《果子去哪裡?》整個的創作過程裡,接近八成的時間在嘗試各種乍想蠻有意思、好像可以使用,但最終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放進去的測試,這些測試包含:利用顯微鏡顯像果皮纖維的水份擴散、不同的果皮風乾保存方法、去果園採橘子、日常的柑橘系商品觀察,還有因為果皮無論風乾多久後還是會發黴,以至於後來變成了橘皮的黴菌色彩學觀察。在這長長的摸索試錯過程中,最終的意義似乎就在這長長的時間之中,去了解物件的脾氣,順應物件的「可能」,也包容物件的「不能」去說故事。
《果子去哪裡?》作為「節氣果物語」計畫的二部曲,從首部曲「夏之章」開始就是演出、繪本並行的創作計畫,各自為獨立作品,也有互相呼應的地方。這次配合的繪本《落下的果子》儘管故事完成地早,卻也經歷長達一整年逐頁、逐頁討論分鏡構圖的漫長旅程,可幸的是,創作不會因為醞釀的時間拉長而變輕鬆,但每個斟酌與討論都會在作品之中持續發酵。
謝謝這次演出劇組、繪本出版的夥伴一起在創作過程中彼此激盪,細細相處,慢慢磨合,也感謝走進劇場、翻開繪本的您。
導演 / 文本
囝仔人核心成員,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劇本組畢業。過往為獨立製作人,喜歡非典型空間創作,近年專注發展物件劇場創作,關照物件與使用者、所有者間互文的對應,在意使用痕跡、物件發展緣由與社會發展、生存的關係。發起《Can can do it!》以罐頭為創作對象物,探索「節氣果物語」緣起於台灣「水果王國」的稱號,從小時吃水果的餐桌記憶出發,延伸果物與土地、情感的關係,開發為演出、繪本雙媒介並行的創作計畫,預計完成四季部曲,歡迎告訴囝仔人你的水果故事。
空間統籌
囝仔人團長,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畢業。
舞台、視覺、裝置設計。2017年以小戲《灶腳》開始偶戲與物件的創作,2020年於利澤國際偶戲村駐村,與金工藝術家李豐丞共同創作《蝕罐》,於2021年立澤偶劇祭更名為《怪奇海物語》,深受物件、物質的變異可能吸引,從造型、色彩以及動態發覺物件的展演可能性,擅長將科普知識、科學實驗納入創作路徑,關注過程的視、聽反應現象,與背後可乘載的象徵意義,慢工嘗試多元形式與媒材,在物件、物質、偶與戲之中,找尋更多可能性。
音樂設計
吉他手、編曲、製作人。 國立師大附中,台灣大學哲學系。 高中時為吉他社教學,畢業後成立Buskers樂團並成為街頭藝人。近期為囝仔人劇團『節氣果物語 - 夏之章』音樂設計/現場演出,瘋戲樂工作室『台灣有個好萊塢』『搖滾芭比』編曲/現場演出。
燈光設計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畢,主修燈光設計。
現為追求自由的劇場工作者。
服裝設計
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研究所主修舞台設計,劇場作品包含插畫、舞台、服裝設計,合作過的團隊包含鞋子兒童劇團、索尼音樂、添翼創越工作室、末路小花、趨勢教育基金會、無獨有偶、囝仔人...等。
舞台監督
文化大學戲劇系,主修燈光設計。
演員
好人好事製作核心團員。劇場導演、表演者。近期表演經歷:飛人集社《藏畫》、複象公場《回家》、軟硬倍事《不動的大象》、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等。
導演/劇本|王詩琪
演 員|黃思瑋,陳履歡
舞台監督|張以沁
舞台、影偶設計|羅婉瑜
音樂設計|譚啟序
燈光設計|王芳寧
服裝設計|張欣蓉
排助、偶戲演員|李婉寧
前期發展演員|楊雯涵、魏伶娟
製 作 人|張麗珍
票務行銷|吳婉鈴
主視覺設計|高名辰
劇照攝影|林筱倩
舞台技術執行|許宗仁
技術人員|李品慢、劉怡彤、莊家丞
錄影紀錄|穀雨展演協創
贊助單位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感謝
彭珮瑄、黃亭瑋、李鈺婷、郭家妤、王宣文、林芷君、杜盈羲、
石佩玉、周曼農、涂秋香、陳虹竹、曾彥婷、薛美華、嘉禾新村
一如「囝仔人」之名,我們希望如孩童般,保持童心與好奇,嘗試物件、光影、偶戲等創作形式,將日常探索轉化為創作素材,延伸物件的想像與可能性。創作發展之外,也規劃以物件、光影偶戲為主,結合地域特質,或融入參與者記憶等不同主題的課程,並保持開闊的接受度期待參與任何新奇好玩的藝術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