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佰戶人物專訪-米育姐
總是安靜的在活動中心出現,言談之間感受到一種藝文氣息,原來米育姐年輕時喜愛流浪,這個習慣到了現在依然存在,五年多前從西部搬到花蓮林田山,與先生一起展開退休冒險生活。原先是買一塊農地,想做有機種植,由於收成不好,也不想另外去申請政府補助,因此與先生重新思考,在花蓮還可以做哪些喜歡的事情?米育姐說,先生很喜歡吃豆花,想嘗試用古早製做豆腐的方式-鹽滷,以天然礦物做比較有口感的豆花、豆腐,兩夫妻花了四個多月,每天待在廚房研究,就這樣開啟了他們的鹽滷豆製品擺攤之旅。
在眼睛看不見之前 把握機會閱讀「人」的風景
「在眼睛惡化之前,想透過擺攤與人交流,從這些人身上閱讀到好多人生故事。」多年前,米育姐的眼睛動了一個大手術,熱愛閱讀的她,曾經一天可以閱讀七、八個小時,但現在最多看十分鐘就很吃力了。復原期間,經歷了一段低潮期,來到花蓮開始到不同市集擺攤之後,她發現自己在不同地方移動,透過食物與人互動的過程,就像在這些人身上閱讀到不同的風景,從中看到自己不同的人生階段,產生有趣的對照。像是她看到社區媽媽帶著小孩來買豆腐,總會想起自己過去帶小孩的經驗,她覺得觀察的過程很有趣,每個人都是一本迷人的書,彌補了無法閱讀紙本書籍的缺憾。
旅行的心情來擺攤 喜歡社區的凝聚感
年輕時,米育姐很喜歡流浪,不過總覺得「流浪」這兩個字帶點悲傷,因此她說現在擺攤比較像「旅行」,每一場都像在做實驗,猜想會有哪些火花產生。兩年多來跑了三百多場市集,她與先生累積了豐富的擺攤機驗,由於堅持花時間手工製作,並使用花蓮有機黃豆,因此作出了特色,各大市集與活動邀約不斷。然而,她還是最喜歡伍佰戶的擺攤感,這裡的人帶給她情感的連結,讓她覺得這裡很像一個大家庭。以前在車庫市集擺攤時,彼此會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做的東西,因為空間較小,現場產生一股溫馨、好玩的氛圍。米育姐形容這裡是兼具感性與知性的社區,每次來到伍佰戶,她都會提前一個小時在社區散步,感受自然環境的美,更讓她感動的是社區近年來在住戶努力付出下,創造了地方的凝聚力與和諧,這是讓她願意從林田山來與大家分享豆腐的原因。
以豆腐與人連結 不以輸贏角度來看工作
雖然製作豆腐費時耗工,賺進的收入也不多,不過每當收到客人對他們的肯定,甚至牽著她的手感謝他們堅持做優質的豆腐,使她對自己從事以食物與人產生連結的工作,感到滿足。由於擺攤難以預估當天是否能否賣完,不禁讓人好奇,她是如何拋開對於未知風險的恐懼?米育姐說,她從來不會擔心這些,因為她總是帶著雀躍的心情來實驗,有時候甚至一時興起,會在擺攤現場煮適合節氣的湯品來搭配豆腐。面對賣不完的結果,她反倒會安慰先生,有剩下的話,就自己吃,不需要慌張。不以輸贏的角度來看工作,使她能以自在、享受的心情與每一個人相遇,創造出一段又一段擺攤冒險故事。
|關於鹽滷
主要由海水、鹽湖水提煉而成,成份含氯化鎂、氯化鈉等天然化學物質。主要用於豆腐凝固劑,能做出韌性較強的板豆腐。
採訪|李珊、潤華、琬詔
文字、攝影|李珊
校稿|潤華
2020.05.07原刊於東華新世紀FB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