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佰戶人物專訪-秀關


我與秀關說來認識也不認識。我們有許多共同的朋友,但是彼此都是透過朋友的口中,或透過社區共購團的文章認識彼此。直到,有次她在共購團中分享早餐給社區,我才有機會親自認識這位聽聞許久的秀關。而社區這次的系列訪談,更讓我對於秀關與五百戶結緣的人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來來去去總是你:「那個蠻神奇的社區」

說起秀關與社區的淵源,其實頗久遠。

秀關原本是台中大安人,由於大學就在花蓮花教大就讀,因此與花蓮有了蠻深的淵源。在大三時,國立東華大學與花教大合併,使得秀關搬來志學。雖然當時知道「五百戶」,但當時的社區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也沒能住進來。畢業後去了泰國當志工,隨後因花蓮有代課缺而雖回到花蓮一段時間,但不久後又因為想念城市的生活而回到台北。

來去台北與其他地方的期間,因為偶爾借住學妹們在社區的房子,從學妹口中得知五百戶改變很多,成為一個「蠻神奇」且友善的社區。除了學妹的生活經驗外,「生產」的考量,也是讓秀關住進社區的另一個淵源。她聽學妹說,五百戶有很多小孩,社區的媽媽會分享生產的資訊與資源,便先加入共購團。此外,秀關想要嘗試「溫柔生產」,透過學妹口中得知社區許多女性都有居家生產的經驗,因此更萌發想要搬進這個對溫柔生產以及居家生產友善的社區。2018年生產前一個月,秀關終於搬了進來。雖然,後來因為助產士的建議而沒有採取居家生產的方式,但卻因此跟社區結下不解之緣。


分享波蘭味:愛的味道

由於秀關在社區共購團上常分享一些波蘭的食物,讓我們非常好奇秀關是否有去過波蘭、嘗試過波蘭的食物呢?她的回答頗令我們驚訝。

「我都沒有去過,但我的味道都抓得很準喔!」秀關說起來有些開心,她對於味道抓得很準這件事情頗為自豪,上網查食譜與做法,自己揣摩味道,用台灣的食材將波蘭菜創作出來。

正如她基於愛,選擇五百戶作為落腳處,這份作波蘭菜的興趣,也是充滿愛與關懷。秀關雖然本身喜歡作異國料理,但專注於作波蘭菜的原因,主要試圖撫慰先生陶丹(TAODAN)的思鄉之情。由於陶丹隻身在台灣,她覺得如果可以透過食物安撫他的孤獨,她可以做的就盡量做,原料用台灣可以取得的食材,盡力重現波蘭味。在此同時,因為看到共購團中的成員育慧分享自製便當讓人可以享用,她便開始思索哪些工作是可以邊帶小孩邊做的?發現提供早午餐便成為可以考量的選項。

「我本來就很喜歡吃早午餐,因此心想,既然我們有晚餐,那好像也可以來試試看賣早餐。」秀關說,她所分享出來的早餐都是當季的食材,她的冰箱裏面有甚麼就把它組合成甚麼,「現在有什麼大出,吃就是要吃在當季,冬天就高麗菜,夏天就不會有高麗菜,因為夏天農藥很多而且又很貴,所以很多都根據季節、或我想要煮給我先生吃的,或我懷念泰國的食物,就亂搭配啦...」對秀關來說,既然已經要煮給家人吃了,就多煮一點,反正我們都要吃。其實,就像本來在照顧家人的心思,把這樣的心思與用心分享給大家。

提到波蘭菜,就必須談到高麗菜捲。「高麗菜捲」是秀關在台北HOSTEL開波蘭料理課時的一道招牌料理。波蘭高麗菜捲跟台灣熟知的高麗菜捲有點像,但淋上的醬汁不同,且包的餡以蕎麥或米飯為主,肉比較少。秀關推測,高麗菜捲包入大量的蕎麥或米飯的演變,應該是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有關;隨著二次大戰以及進入共產時期,使得波蘭物資缺乏,因此當時作菜時肉很少、但包了米飯或蕎麥讓你的胃充滿飽足感。

這些因為愛家人,而揣摩家鄉味的能量與能力,事實上也是從社區的夥伴中習得而來。陶丹喜歡吃歐式食物,尤其歐式麵包,而先前社區正好有歐式酸種麵包的課程,才慢慢開始會做歐式麵包。她笑著「台式麵包就是『胖』(日文:パン)」,她進一步解釋,由於台式麵包多油與糖,但由於她做的麵包想要給孩子吃,所以不加糖、加橄欖油,歐式麵包也可以選擇全麥,全榖物的食物對孩子身體的負擔也比較小。另外,社區旁有許多B級品的菜,雖然賣相不好、但味道好極了,她在社區媽媽身上學習到「醃菜」等食物的保存方法,或味增、豆腐乳、豆麴等,許多保存食物與料理的秘訣。她在諸多社區夥伴身上學習對於食物的用心,烹煮出來的口味不僅獲得家人的喜愛,也獲得陶丹波蘭朋友們的認同。


五百戶是個好地方:一個適合成長與生活的環境

秀關細數當時留在花蓮的決定,「尋找一個適合孩子生活的環境」,一直是個關鍵。秀關結婚後,陶丹覺得台北雖然便利,但是空氣真的太糟了,他一直想找個「有山有海的地方」,這不就是花蓮嗎?加上陶丹之前來花蓮時,這裡給他很好的印象,懷孕後兩人更覺得花蓮應該是一個較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

而社區中目前所呈現的「互助」的經驗,也讓這個社區變得美好。對秀關來說,初當媽媽的經驗、資訊與資源不足,都在社區中各位女性相互分享資訊與支持中,獲得補強。不只是生產或育嬰的知識,社區有許多夥伴分享教育的相關資源,例如華德福以及許多共學團,許多家庭因為知道社區中有華德福共學團,並且理解社區以及周圍是一個適合自學的環境而搬來社區。秀關覺得社區的媽媽們真的很強大,彼此流通資源、一起協助育嬰與照顧孩子,她說,「其他都市沒有遇過這樣的社區,在都市彼此是誰我們根本不知道。」一席話道盡了社區中互助與分享的美好。

秀關還談到,社區中可以體會到飲食與食材的多樣性。當初因為要給寶寶吃更多不同的食物,所以她才開始接觸葛鬱金等新的食材。後來她在社區內外尋找新食材的過程中發現,花蓮食材有明顯在地特質,隨著季節的更迭使得食材有所變化,加上花蓮豐富的原住民文化以及飲食,更增加了食材的多種選擇。在西部,季節的變化沒有很明顯,而且食材相對較單調,只有特定的菜市場才有不同的食材,因此更顯現出在食材多樣上花蓮的特質。


離去:現實與夢想糾葛的困境

但,「好生活」畢竟是一種烏托邦的美好。雖然,秀關在社區提供早午餐、也曾考慮在花蓮開設波蘭料理課程、在社區做麵包擺攤,但終究不敵現實的考量。由於花蓮開設課程的成本較高、收費無法反映成本,加上秀關只有自己一個人製作料理,在數量上無法提升,因此難以增加自己生活上的收入。隨著孩子長大了,時間分配更為不易,要單純靠社區找到生存之道真的相對困難。

雖然在花蓮可以擁有很健康的生活,但由於消費市場太小,無法取得基本的經濟來源而較難滿足其他生活所需,秀關因此多次與先生討論離開花蓮的可能性,為了生計,是否就搬回台北或西部?這其中又有許多不捨與思考;秀關招待許多朋友來訪後,都覺得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是一個不用出門、便可以自給自足的社區。

「但你搬到其他地方,怎麼可以找到像這樣的社區?」她語帶惋惜地說著。


「互助有行動力,許一些願就會實現的許願池」

在訪談的末端,秀關用了這樣的一句話來總結她心中的五百戶。無論是酸種麵包、香腸,「一個人要自己從頭到尾做,實在很『厚工』(費工),也就很『ㄅㄧㄣv ㄉㄨㄚ』(懶得)做,但只要有人說我們一起來做什麼,就開始動了。」

這個社區或許是另一種應許之地吧?在訪談過程中,秀關的孩子同其他社區的孩子們健康且無憂無慮地在活動中心跑來跑去,我們無須擔心他們是否會被不認識的人帶走,因為我們知道,社區的住戶就像照顧彼此的夥伴,共同關愛「全村共養的小孩」。

這是一個互助之地,是令你安心的所在。

秀關阿秀關,何時再歸來呢?五百戶的門永遠開著,等你再次回來...

#伍佰戶好生活系列專訪

文字|潤華

攝影、校稿|李珊

2020.05.05原刊於東華新世紀FB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