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佰戶人物專訪-小農志明


「螞蟻是清道夫,沒有螞蟻的地方才要小心。」志明哥蹲下來,輕輕的沾一點水,把腳踝高度蘿蔔葉上的菜蟲給挑掉。每週四傍晚,社區活動中心外廣場上,總會看到志明哥與太太擺上種類多樣的新鮮蔬菜,提供住戶來領取訂購的品項,讓人不禁好奇,為什麼志明哥能夠每週從瑞穗載著這麼豐富又好吃的蔬菜,特地來到伍佰戶與我們分享?價格平實的背後,原來有著他對於「健康」的理念與堅持。


「網室+有機肥料+晚上捉蟲+蟲吃剩的」健康農法

「天然健康觀光農場」,志明哥的名片上寫著採用「健康農法」,跟其他強調無毒、天然、有機的菜園不太一樣。因此,我們特地與志明哥約在他的菜園,想要一探究竟。抵達他家時,剛好遇到正要準備要出門上班的陳太太,熱心的她帶著我們到瑞穗天合國際觀光酒店(原春天酒店)的正後方,志明哥經營七年的農場就在那。現代感的高樓和簡易的網子與竹竿架好的小菜園,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志明哥說,二十幾年前台灣人的健康意識提升,開始有一群人嘗試以有機農法來耕作,曾經擔任多年桃園有機農場場長的他,以不用化學肥料、除草劑等方式來種植作物,奠基了他對於非慣行農法耕作的深厚基礎。也因為志明哥很喜歡來花東玩,每個月都要來一次,最後便決定與太太討論搬到這邊來種田。由於瑞穗是花蓮較少砂石車的地方,因此他們決定在七年前落腳於此,展開他自己研發出的健康種菜之路。


常常被蟲打敗 站在蟲的立場思考

志明哥想種出自己要吃的菜,他在思考的不是賣菜,而是如何推廣健康。他的農場有非常多種類的菜,主要是希望能提供消費者不同的選擇,但這樣也相對難以管理。志明哥苦笑著說,他常常被蟲打敗,因為不同種類的菜會引來不同的昆蟲來吃,一旦開始有大量的菜被蟲吃掉,容易導致交叉感染,甚至整批陣亡。因此,他開始研究這些蟲會去吃哪些菜,什麼時間會出沒,他能夠做的,就是在這些蟲出現的時間,一個一個挑掉。不過,他認為要站在「蟲」的立場想,它們也需要生存,他說,收成產量不是他決定,而是老天決定,蟲吃剩的再給我們。


來社區學到Line群組團購方法 認同共好生活理念

早期志明哥會去玉里市場賣菜,當地的客人不認識他,也不在乎菜是否使用較天然的方式養成,且無法掌握販售的數量,因此賣得很辛苦。直到光復有間民宿向他訂菜,並分享給伍佰戶的社區住戶,住戶因為想吃到比較天然又沒有農藥的青菜,在五年前開始在社區發起團購,就這樣開啟了每週來送菜的習慣。志明哥說,他在社區學習到怎麼用Line群組供住戶訂菜,發現這樣能夠掌握數量,減少採收過剩的可能性。每週來賣菜的過程中,觀察社區的「共好」文化是在當今社會中很少見的,這也是他認為大家生長在同一塊土地上,需要有「共同生活圈」的概念,因此,他賣的菜價格親民,不希望優質的菜只讓少數買得起的人能夠取得。


土壤是生命的根本 半農半X生活超展開

五年前,志明哥在菜園除草時,突然體悟到,健康需要建立在好的土壤上,而如何讓更多人有意識的照護土壤,則是要透過「教育」。他開始主動到花蓮南區國中小推廣食農教育,邀請學校帶孩子來他的農場體驗,也擔任學校農耕社團的老師,從原本的八所學校,服務到現在已經擴增至二十幾所,食農教育志工的工作成為他現在的生活重心,如此超展開的人生也帶領他走向一條他沒有想過的半農半X生活。


成為社會安全網的「菜園捕手」 陪伴孩子度過生命難關

「做什麼事情都沒有捷徑,只能一步一步建立關係。」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志明哥體認到,以志工的身份和孩子相處,他們會比較願意分享生活上的煩惱。只要以身作則,把小孩當作是自己的老師,從互動中慢慢修正自己,就能夠與孩子建立好的關係,提供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多一個訴說的窗口。他認為,當孩子有機會找到能夠信任的大人,並且能感受到對方的真心付出,自然不會走偏,如此一來就能幫助預防社會問題的發生。從原本只是希望推廣健康的小農,到現在成為孩子的陪伴志工,志明哥在花蓮創造一處由下而上長出來的正向風氣,用時間與行動為孩子的生命挑出影響他們成長的「害蟲」,雖然菜葉上有許多孔洞,不過,熟成後的滋味是甜美且具生命力的。


採訪|李珊、琇媚

文字、攝影|李珊

校稿|琇媚

2020.05.22原刊於東華新世紀FB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