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資深住戶,也是學生」──簡子涵


如果你曾經在社區籃球場入口右側最裡邊的籃框下看過一個獨自打球的少年,或許那個人就是簡子涵。只要對東華學生自治稍有關注,對簡子涵這個名字可能不陌生,他曾先後擔任東華學生議員和學生會長,目前也活躍於各式校內外活動。


來到東華大學就讀之前,雖住在伍佰戶,但生活圈主要在花蓮市的簡子涵對伍佰戶的感覺是「有很多鴿子的」的單純居住之地。直到大學時期,生活重心正式移轉至志學,也逐漸感受到伍佰戶和之前居所的差異。


他發現,這裡的住戶來歷多元,多數時候有著良好互動,許多有趣的事,會在嘗試與實踐中誕生,「有些住戶自己不再需要的東西就會放在樓梯間讓大家自由取用,大家不吝嗇把自己知道的或擅長的貢獻出來,互相幫忙」,不管是物質上還是技術方面,「共好」是伍佰戶的重要特質。


伍佰戶的住戶組成豐富,但簡子涵在社區中的位置仍顯得相當特殊,既是長期住戶,也是學生的身分,使他能看見許多學校與社區間的微妙互動。


他舉例,鄰近東華的伍佰戶成為許多學生外宿時首選,然而學生族群與其他居民的生活節奏存有差異,導致雙方偶有摩擦,「社區居民有時候容易將某些特定問題直接歸因於學生,但我也是學生,所以當有些事情被歸在學生身上時,我比較能去想『真的是這樣嗎?我自己並不會這樣做,我認識的人也不會。』不過如果是我還沒進東華之前,我可能也會因為家裡的關係認為『啊,就是東華的學生,半夜都不睡覺』。」


由於擁有不同的身分特質,簡子涵能在社區事物中,理解不輕易為他人歸類或貼標籤的重要性。


對簡子涵而言,伍佰戶是個「引申各種有趣的人的社區」,住戶們各自的生活歷練豐富了社區樣貌。而這些經驗能夠藉由彼此產生交集,激盪更多可能性。由於簡子涵格外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他發現,許多公共空間能有更好的樣貌,如乘載簡子涵許多記憶的籃球場,現今場地的白線已模糊不清,打球時石沙地濺起的沙塵常沾黏於皮膚上,也期待社區中的休閒類設施能夠進行增設或維護。


他認為,適當的空間環境能催化社區更多的良好互動,也許在每日的觀察與感受中發現值得改變的小小事物,就能使伍佰戶越來越接近美好生活圖景。


文字 | 蕭淳恩

攝影 | 李珊

原刊於2020伍佰戶社區人物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