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親四格漫畫團體

孝親四格漫畫團體教學現場

「小朋友,你們知道今天要進行什麼活動嗎?」、「我知道!我們要進行孝親活動」、「那孝親是什麼呢?」、「要感受父母的愛的心情」…這些師生的對話常出現在仁和國小三忠教室的團體時間。


這學期的孝親團體,我們推展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為目標的四格漫畫團體。團體以繪製"我的家"、"我與父母的美好時光,及創造專屬自己的漫畫主角作為活動的起端。


以"最喜歡媽媽了"繪本的內容來說明5W(人事時地物)、ABC理論(理論核心於:改變對事情的看法就能改變情緒及行動),讓學童體察在親子常見的衝突情境中(故事主角上學前賴床,被母親責罵),家長與孩子對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感受及行動,而通過引導孩子站在家長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時,孩子從一開始覺得被父母責罵心情很差、不想理會父母而後來因著"換位思考",在設身處地地看見父母的立場及感受後,表達"可以自己設鬧鐘起床"、"早一點上床睡覺"時,我們感受到學童看待親子衝突觀點的轉變。


通過第一階段的團體推展,學童們熟悉以”5W”作為描述事件的架構;在團體的第二階段,正式進入孝親四格漫畫創作教學,因考量到學童的年齡,我們將學童分成二組,讓各組成員在分享親子(或祖孫)的互動經驗後,組內共同合作進行四格漫畫的創作。


各組的專長有所不同,一組成員擅長構圖、另一組成員則擅長描述親子互動點滴。課堂中,聽著學童以著稚嫩的嗓音分享去年與父母、朋友去泰國遊玩的經驗;或看著學童與同組成員共同討論場景的構圖、角色人物對話時,臉上盈滿著甜美、喜悅的笑容時,可以感受到學童因回憶著與父母相處的甜蜜時光而產生了孺慕的心情。


四格漫畫的推動重點,即在於讓學童以"文字言語"或"圖畫"去表達經驗,從中進而可感受到在與父母(爺奶)的平日生活中,看似稀鬆平常的互動,實則蘊涵著對他們深刻愛之心情。有一組成員的創作主題是高齡70歲的阿公帶著就讀國小三年級的孫子去公園餵魚、下棋、共進晚餐等,當我引導學童站在阿公的立場去思考阿公陪伴孫子的心情時,成員方才恍若大悟地明白當中原來"一切都是因著愛"。 


經過七週的孝親四格漫畫團體推動,終於迎來最後成果展示,在小朋友一幅幅描繪與父母(祖父母)的互動作品中,顯見孩子感受到父母(祖父母)對他們日常生活無微不至的照顧,及疼愛之情。孩子們感受到當自己在學校弄髒衣服回家,雖被母親責備,但母親仍幫忙清洗衣服,乃因母親對她衛生健康的關愛之情;當孩子寫著"我覺得爸爸、媽媽有時候在罵我時,其實心裡很痛苦,因為他們愛我,只是有時不知如何表達!他們心裡面其實真的很愛我。所以我很愛很愛我的爸爸、媽媽,我知道他們工作辛苦,我只想說我愛你們~爸爸媽媽!"我們感受到通過活動的推展,孝親的種子已在孩子的心田萌芽。


回顧歷年協會所推動的孝親活動,從以戲劇、舞蹈來探索"孝道"意義的孝道戲劇、孝道鼓舞、孝道繪本,到現今的孝親四格漫畫及孝親彩繪團體,我們不斷地用心在要傳承的孝道內涵及精神。孝道精神的培養不應僅是通過教條式的教導,而是通過引導孩子們回顧日常生活與父母的相處點滴,讓孩子學習以言語表述事情、分享感受,並能換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色為他們著想,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用心以及父母對他們的愛護心情,進而能真摯地在生活中將對父母的孺慕之情以行動來呈現。 (社工/曾安麗)

#溫 馨 回 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