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BC/HKU Asia Pacific Business Case Competition / 代表台灣參加決賽,全球第十名
這個商業競賽的內容主要是 ?(e.g., 解個案、提企劃案、資產配置... )你參加那屆的題目是 ?
HSBC/HKU Asia Pacific Business Case Competition決賽通常於每年的5-6月舉行,我參與的那一年(2020年)參賽隊伍來自全球各地24個團隊,每一隊有4位組員。
不同於其他商業競賽有很明確規定好的題目,HSBC/HKU Asia Pacific Business Case Competition會在每回合比賽開始的同時,以信件提供每組參賽隊伍一份10-20頁、圍繞特定組織的英文個案,內容可能包含產業與競爭狀況、組織歷史、組織資源與策略、營運困境等資訊,需由參賽隊伍在組織營運者的角度,在6小時的時間限制內,閱讀完大量資訊後自行定義出該組織的關鍵議題、發想完整解決方案、手繪及練習英文簡報內容,並於限制時間結束後進行20分的英文報告與15分鐘的Q&A(每組參賽隊伍的四位參賽者皆須全程參與),在每回合結束時評審會立即針對各組的表現給予回饋,並公布當回合的排名。
台大代表隊徵選時的賽制和決賽有些許差異,會事前提供各報名隊伍一份約10頁的英文個案,有兩周的時間可以準備,最後提交5分鐘英文簡報影片及簡報給管院個案中心即可。
簡單分享一下各回合解個案的題目:校內徵選時,分析一間曾經合併後的跨國精釀啤酒公司如何因應市場變化,擬定內部營運與外部競爭策略;決賽第一回合時,分析中國一間借貸公司如何運用既有資源、發揮和在母國一樣的表現,選擇好的海外市場擴張策略;決賽第二回合時,分析香港一間人力仲介公司如何在扭曲的產業環境中,在兼顧ESG的永續性下創造更大的影響力,得以建立產業標準、推動產業環境的改善。
為什麼會選擇這個商業競賽參加 ?有什麼特色或影響力嗎 ?
受到之前也曾代表台灣參加HSBC商競決賽的學長的啟蒙,從大二的時候便和同學一起組讀書會研討Harvard、ACRC等機構發行的個案,為參與HSBC商競做準備。原本計畫大二下能參加台灣內部的初賽徵選,然而很遺憾當年事逢COVID-19,主辦單位並無開放台灣名額,因此當大三下聽到當年台大管院能直接徵選台灣代表隊時,便抱著不留遺憾的心態和組員一起報名,就這樣開啟了長達近四個月充實又難忘的旅程。
HSBC/HKU Asia Pacific Business Case Competition是滙豐銀行(HSBC)多年贊助香港大學經管學院亞洲案例研究中心(ACRC)而舉辦的大型活動,為了啟發學生探究思索問題、培養解決問題能力、提升商業運用能力,透過英語商業個案競賽,每年提供亞太地區大專院校生接軌國際舞台的機會。
不同於其他競賽,HSBC商業個案競賽主辦單位在競賽環節之外,亦提供事前多項技能的工作坊、和評審與其他國家代表進行商業思維與文化交流等資源,非常鼓勵每位參賽者有機會主動在每個接觸點學習。除了增加產業見聞、提升問題解構與邏輯思考外,也創造了許多能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相互切磋的機會。
參賽者在比賽前需要具備怎樣的知識和經驗 ?對於大一大二較沒有經驗的學生來說,可以如何準備 ?
如果之前沒有修過管理相關課程倒是還好,透過投入更多時間練習更大量的個案即可彌補產業概念與分析敏感度的不足,但如果有上過初等會計學、組織行為學、供應鏈管理、策略管理等課程的幫助會很大,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更有架構地分析問題,避免在問題定義的環節卡關太久,爭取更多可以進行策略發想、簡報繪製與報告練習的時間。
相較於先備知識,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每位參賽者有一定的英文閱讀與表達能力,因為從個案閱讀、簡報繪製、發表到Q&A都要用英文作為溝通媒介,全組有一定的英文能力可以協助整組在閱讀個案、釐清重要資訊、查找資料、擬稿及應對提問時更為順利。
如果之前有修過很多管理課程,建議能將之前所學拿出來複習,確保清楚了解理論架構的意義與用法,尤其以經濟學、會計學、企業管理等管院大一必修最為重要。另外,也建議平時可以多多閱讀各項產業文章以增廣見聞、跟上產業脈動,比較能判斷個案中提供的指標高低背後的意義,在發想策略時也比較有靈感做應用。最後更重要的是,全組夥伴們需要大量的練習找出不足的地方才能對症下藥,可能是默契的培養,也可能是知識與技能的提升。
組隊的時候需要考量哪些能力組成 ?隊員們需要有哪些領域的專長來互補嗎 ?
我認為組隊時非常需要考量特質的組成,和能力相比,更重要的是都有不同的角色,方能避免過多的非理性衝突,取得較佳的團隊平衡。舉我們團隊來說,有的人擅長統整想法、管理討論節奏;有的人擅長跳出框架、提供新穎的想法;有的人較為細膩,能在討論不斷進行之時找出盲點、即時對現有的想法提出挑戰;有的人擅長整理討論重點,並在出現衝突時馬上進行調和。因為每一位都有很明確的定位、都很了解彼此,遇到稍微偏離預想的情況時,都能很快的溝通掉問題、回到正軌,再一起往共同目標邁進。
每週大約需要投入多少時間 ?( e.g., 個人查找資料、組員開會時間 )
我認為每個隊伍的投入時間沒有絕對答案,很看一起合作的組員們對於最終想呈現怎樣結果、想一起做哪些準備來應戰、每一位成員要多投入等等不同的想法而定。
以下便分享我們團隊參賽的經驗:
校內徵選時,從拿到個案到交出檔案有兩周的時間,這兩周內花了超過50個小時的密集投入,相較於校內徵選,準備正式決賽的投入時間更多更長。我們得知獲得校內冠軍、取得代表權的時間是四月初,而香港決賽時間為五月底至六月初的6天,這段時間內我們除了大量練習個案培養手感及默契外,也向前評審及教授針對我們練習的表現尋求方向指點,不斷找出團隊不足之處、投入更多時間進行補強,更一起學習新的管理/產業概念及練習英文口語表達,為的就是希望能在決賽前將團隊的能力值與默契都提升到高水準,準備好足夠的武器應戰。而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在初期便擬定好戰略規劃,每周需安排一定的時間分別練習英文口說、練習個案與檢討等,最後實際上每周投入超過25小時,越靠近決賽日期的投入時間越多。
比賽中遇到最大的挫折是什麼 ?有沒有遇到最印象深刻的事 ?
在準備決賽時面臨到最大的挫折應為團隊向心力脫軌的情況。在獲取代表權後,我想和團隊一起投入很多準備以加速成長的心態非常強烈,卻發現組員因對參加決賽沒信心而失去動力。因為從獲取代表權到決賽的時間不長,團隊向心力不如以往對當時的我而言是不能理解的情況,然而,在經過幾天的沉澱後,我意識到既然我發現了這個問題,就應該即時提出才能避免誤會跟疙瘩越來越深,於是便很快地促成大家在檯面上坦白內心真正的想法,萬幸的是在相互同理彼此的想法後,我們對彼此更加地信任,遇到任何問題都願意即時表達及檢討,長期下來整個團隊的默契也越來越好。
另外,也想分享決賽時印象深刻的事蹟:決賽第一回合報告完後,評審對於我們出色的問題解析及創新的提案給予高度的讚賞,獲得分組第二成績,對我們來說是莫大的肯定,某種程度應證我們這一路以來付出的成果;決賽第二回合報告時,其中一位評審直接是個案中提及組織的創辦人,在回饋環節給了很多該產業的insight及建設性的建議,對我們而言意義非凡,除了收獲很多知識外,也見證了自身的影響力。
參賽後的心得是什麼 ?有什麼具體的收穫呢 ?( e.g., 覺得哪些能力確實提升了 ?)
HSBC/HKU Asia Pacific Business Case Competition這一趟漫長的旅程終於畫下句點,對於之前投入這麼多練習得到成果的印證感到非常滿足,同時從這個比賽中也帶走了滿滿的收穫。在能力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包含定義正確的關鍵問題、快速找到數據做論述佐證、清楚呈現報告的邏輯、沉穩且自信地回應評審的挑戰等;而在人脈方面,除了結交到許多不同國家的朋友外,也收穫了一群革命情感超深的戰友。在此也想特別感謝管院院辦給予非常多的資源與協助,讓我們在準備比賽的路上無後顧之憂,能更專注於技能與默契的提升。
有什麼建議想提供給未來的參賽者呢 ?
對於想投資自我、整合所學理論與實務、和不同國家的人進行切磋的同學,非常推薦有機會能參加HSBC商業個案競賽,這個機會與比賽環境能讓你能在短時間內,各方面的能力取得快速地成長。這一趟四個月的密集旅程,說實在會很累但非常非常值得,讓你能從更寬廣的視野、更深入的方式認識每一項管理議題。我認為這是一個磨練顧問相關能力很好的訓練機會,對於不走顧問業的我而言,帶走的軟實力也能在其他產業的實習進行應用。期待未來也有學弟妹能充滿熱忱地擁抱這個難能可貴的機會,站上國際舞台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