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聯合利華商業競賽 台灣區冠軍
(隊友是黃傲天與周昭蓉,他們功勞比較大)
這個商業競賽的內容主要是 ?(e.g., 解個案、提企劃案、資產配置... )你參加那屆的題目是 ?
籌辦一場線上結合線下校園活動,賦予立頓品牌在年輕世代中正面的形象。
為什麼會選擇這個商業競賽參加 ?有什麼特色或影響力嗎 ?
體驗:朋友邀請我參加,出於對商業競賽的好奇而參賽
題目屬性:發想活動導向的行銷提案對於從未有過商競經驗的我們來說門檻較低
了解產業:聯合利華的經歷中能獲取大量與內部主管互動的機會,也能知道快銷品產業的運作方式與行業型態有所理解
參賽者在比賽前需要具備怎樣的知識和經驗 ?對於大一大二較沒有經驗的學生來說,可以如何準備 ?
我其實是社科院學生,我的兩個隊友也是,當時我們大三,幾乎沒有任何商業背景,因此我覺得經驗不是必要。重要的是找到對的隊友(隊友的能力彼此互補),團隊中具備基礎的行銷概念(能理解題目)以及邏輯思考的能力會大大加分。建議能找個真的有經驗的學長姐(參賽過的人甚至是業界人士)來當mentor,會少走很多冤枉路。
如果準備時間較短,我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減縮任何一個步驟,而是在比賽的最一開始就把兩個禮拜要完成的項目盤點、釐清做成甘特圖,在繪製甘特圖的當下也可以有一些明確的分工。比如當時我們的甘特圖總共有四個維度,第一個是總體比賽的時程,剩下三個則是分工後我們三人各自任務的時間排程。先把事情都列出,比較不會一片混亂,大家也會對於準備時間內的衝刺方式建立起共識。
我們隊伍在撰寫企劃書時非常在意小細節。舉例來說,我們當初投入非常多的時間在美編設計上,因為我們認為這也是一個可以讓評審注意到我們用心投入度的一項細節。另外,我們也特別注意將品牌形象融入企劃書內。去年商競主題品牌的形象是“活潑、陽光、有創意”,所以也希望可以將這樣的形象呈現在企劃書中,因此在整體企劃書撰寫上都有特別注意這些。
組隊的時候需要考量哪些能力組成 ?隊員們需要有哪些領域的專長來互補嗎 ?
以聯合利華商競來說,我們團隊三人分別的強項是邏輯思維(能釐清思考的脈絡)、洞察力(擅長做使用者訪談與觀察洞見)跟創意(能發想切中TA及主考官的全新提案)
每週大約需要投入多少時間 ?( e.g., 個人查找資料、組員開會時間 )
其實我們很混,初賽+決賽兩個月的準備期每週約兩天開會每次四小,有一半時間都在聊天。大概每週6小分配完成的簡報內容
找資料的時間佔比不高,因為我們提出的很多想法都是難以被驗證的假說,所以花更多時間在梳理邏輯跟發想點子。
比賽中遇到最大的挫折是什麼 ?有沒有遇到最印象深刻的事 ?
當時我們團隊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在處理「 品牌形象 」這件事情。當時題目資訊中很明確地列出希望我們扣緊品牌的哪些氛圍和形象,但這些都是很抽象的形容詞,比如青春、活潑、創意,我們花了很多事情腦力激盪和討論怎麼規劃展現這些特質的活動。
參賽後的心得是什麼 ?有什麼具體的收穫呢 ?( e.g., 覺得哪些能力確實提升了 ?)
保持自信:因為當時是採初賽-決賽兩輪制,決賽只篩3隊,我們進了決賽後會彼此安慰,敵人從一百多個到只剩下兩個了
享受當下:不管結果如何,這都會是一場難忘的旅程,與其一心想著達到目標,不如多從組員相處中互相學習(所以慎選隊友很重要 )
有什麼建議想提供給未來的參賽者呢 ?
釐清命題:在比賽過程中應該隨時謹記這個比賽的性質。聯合利華商競的本質以行銷為重,無論如何還是要把一定的討論重心與資源配置在行銷面向上。也因為每一年著重的題目面向不同,有時也會偏重考量通路特性跟商業模式,加上2019之後的聯合利華商業競賽賽制有所更動,所以在缺乏方向的情況下,最有效的方法或許還是找到有經驗的人,並請他們給予建議。
探詢消費者:
在釐清消費者輪廓時,上網搜尋可得的目前市場消費者族群報告,並搜集整理其中可用資訊。另外,產業現況也是透過類似的方式進行了解。
我們那年的目標消費者是大約2000年前後出身的學生族群,所以另一個方式是在學校交流版上投放問卷,詢問學生一些產品相關使用經驗以及消費習慣。
團隊合作:
至於團隊籌備過程,建議花點時間做team building,了解不同成員間的特質與做事習慣。像我們團隊成員在能力或特質上都剛好互補,彼此也都清楚各自的思考模式與做事習慣,過程中的討論因此順暢很多。另外一方面,剛開始在規劃每一次的討論進度時盡量務實一點,討論中也要有人適時掌控進度,以確保整體進程都在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