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 & 目前的職涯發展
本業是台大教授,副業做最久的是共同基金的評比,做了20多年。
教授之前是就讀美國華盛頓大學的財務博士,想請問那時專攻的研究項目是?目前回來台大後研究的方向呢?
當時寫的博士論文是寫研究共同基金相關的,例如有什麼因素會使投資人覺得需要做購買或贖回基金,投資人的行為又是如何影響基金管理人的行為。除了共同基金以外,也有寫一些資產管理和投資相關的研究。
*研究共同基金是否要先研究市場趨勢和風險?
是以投資人觀點來看,市場的態勢最重要,其他基金風險、基金能力等都會影響投資人決策。
(教授同時也有做退休基金相關的,退休制度和退休金的改革都有,而且退休金是基金市場中佔額最大的資金來源,有擔任過六年的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的理事長。)
*跟基富通基金平台的關係為何?
是裡面的諮詢委員,裡面的退休基金都有參與。
*為什麼基富通的基金管理費可以比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費還便宜那麼多?
因為基富通有點算是半官方的,是金管會希望設立的,營利並不是主要的目的,官方認為只要cover成本就夠了,且電子平台比較不像傳統通路需要高成本。
當時選擇專攻這個領域的原因是什麼呢?有沒有考慮過其他的財金相關領域?
很幸運,1989回到台灣,共同基金剛起步發展,且博士論文又是寫共同基金相關,台灣那時候完全沒有基金評比,於是跟投信投顧協會去合作,在這之前都是各個公司去自己做宣傳、評比,各家公司都有各自的標準,很常有些bias而且無法被驗證,所以公會和證期局覺得需要做基金評比。雖然資料還是各公司提供的,但每個月做完評比之後會發還給各公司去做複核,也可以看其他公司有沒有亂評比自己公司的基金成效或是有可疑的數據等等。
當初是怎麼決定要讀碩博士的呢?為什麼會選擇讀華盛頓大學呢?
當時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讀MBA,覺得環境、城市很好,但最後一個學期大家在找工作時,跑去日本當交換學生,但是又想留在西雅圖,剛好教授問自己想不想讀博士,就隨手丟了申請,原來完全不在人生規劃裡。
當時經歷了怎麼樣的過程才成功升到台大財金系的教授職呢?
回來台灣的時候剛好是臺大管院設立的時間,有很多職缺出來,而且讀完博士不太容易再回到業界發展,那時考慮在美國找學界的工作或回來台灣,但考慮到美國金融業已經非常發達,在那邊工作可能只是螺絲釘,回來台灣可以做更多的貢獻。
在當教授的過程中有沒有碰過什麼趣事?
2007年的時候,教EMBA的班,學校讓我們去哈佛兩個禮拜去學個案教學,當時學到了Learner center,負責教的人不是教自己會的東西,而是要教學習者他們所需要的,且可以有效吸收的知識,就像一個籃球員一直投籃但沒投進,不能說自己有盡責,因為自己的責任就是要把球投進籃框。教個案的方式,需要先列出學生的takeaway,通常不會超過三個,超過三個就等於沒有重點,讓每堂課都有重點。
會不會建議學校開一門專業的基金管理的課程?
基金有分主動被動型,會挑就選主動型基金,不會挑選市場趨勢的話就選被動型基金。另外,基金也是一種資產管理,但在資產管理底下又有分很多小科目,所以,與其說教基金管理,不如開一個個人理財的課,很多學校其實都有個人理財的課,然後基金就會被包含在裡面了。
可以請教授簡介一下您的「企業合併與收購」這門課嗎?為什麼會想開?
當初覺得這個議題很有趣,雖然不是自己的研究範圍,但很有興趣,所以就邊教邊自己學,為了開這門課也要選教科書,看著看著、教20年後也就慢慢懂了。
給想在學術界發展的學弟妹們一些建議
往學界發展,去念博士是一個淨現值為負的投資,念博士大概要五年,除了少這五年的收入之外,唸完以後收入也比同屆往業界發展的同學還少;而且走學界的壓力其實比走業界更大,在博士班要生存下來的壓力就非常大,之後還有助理教授、副教授道教授的升等,整整有十五年會在一個非常高壓的狀況下。
*助理教授、副教授壓力大的原因是因為如果要升等,機關和學校有規定每年必須發表幾篇文章在有公信力的期刊上,但現在的規定越來越嚴謹了,要升等其實很難。
*碩士幾乎是努力就可以畢業,但博士很吃天分,如果沒有足夠的天分很難脫穎而出。所以除非真的很有天分、或很有興趣,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說服自己來念,不然都不建議同學念博士班。
簡述基金評比的工作,基金評比與一般人熟知的工作有何不同,為何會選擇這一條比較冷門一點的工作呢?
當初覺得這個議題很有趣,雖然不是自己的研究範圍,但很有興趣,所以就邊教邊自己學,為了開這門課也要選教科書,看著看著、教20年後也就慢慢懂了。每個月初蒐集各個基金公司旗下的各個基金的每單位淨值、有無配息,將近一千檔全部蒐集完後就輸入系統,讓它計算過去一個月、三個月...十年等等的報酬率、還有一些重要風險指標,產出一百頁的每月基金評比報告,等於是幫公會做最重要的綜合評比。境外基金就是公司在國外,但被核准可以放到國內,不過就不在我們的基金評比範圍。
可以簡述4433法則是什麼嗎?
在1999年出的基金理財的6堂課,賣了15萬本,在挑基金時,對於長期績效,要求他在同類型基金裡的前1/4;對於短期的,一年的績效或六個月的績效就是在前1/3,這樣可以讓篩選更有效率。
在職涯發展這條路上有沒有遇過什麼困難呢?
最開始要跟整個公會談好大的架構,取得各個公司的協助,在每個月要讓三十幾家公司準時交資料過來就不容易,而且資料還有可能是錯的,所以要跟助理有很多協調的工作。
若是想要當一個好的基金管理人的話,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呢?
基本功要做足,投資學、財管、金融市場研究、總經要讀得很好;還有基金管理是一個團隊工作,要在厲害的團隊中才能不斷成長;再來就是一定要有熱情,才會願意花時間在上面,這樣才有可能真的把基金管理做得好,所以對投資和產業研究很有興趣的人才會不覺得這樣的工作很辛苦。
在 2020 年,台股以台積電領軍,大盤指數突破30年前泡沫高點直直往前衝,使很多基金經理人的績效可能輸給大盤,教授怎麼看,基金和被動型投資或是ETF的優劣如何?
做基金評比做久了之後,發現基金管理裡面有分一二三軍,一軍就是能打敗大盤的人。其實看每年的基金獎,常常得獎的公司就是在水準之上的。
三月大跌的時候大家都跌,關鍵是四月的時候有沒有很快的加碼回去,如果很保守就賺不回來;還有看那些基金公司有沒有看出後疫情時代哪些產業開始漲,所以基金管理也是要有很好的觀察市場動向的能力。
有沒有總體,對於管院學生的建議?
要選到一個有熱情的地方,不管是學界或是業界,但是不見得妳想要的工作,人家就要給你,所以也常常會遇到工作一開始找得並不順利,可能只能在一個第五志願的公司工作,但有一個階梯的觀念,每份工作都是要能讓自己往第一志願前進的,所以不管目前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喜歡的。
會建議學弟妹去讀碩士嗎?
其實淨現值是正的,因為現在學歷膨脹,所以碩士成了現在的一個篩選標準,所以不見得是在碩士班學到了什麼,而是一個學歷的證明,所以反而要考慮的是甚麼時候要去念碩士?畢業直接念的好處是第一份工作就會是比較好的;但先工作再回來唸書的好處就是可以真的學到比較多,因為有業界的經歷。
國內國外讀碩士的選擇?
成本的考量,國外就是五百萬起跳,但是如果負擔的起,如果有國外的經歷(不管是交換學生或是在國外工作)都是很不一樣的東西,可以體會到很多不一樣的事情,但在國外念MBA後就先不要回來,要把在國外唸書的五百萬cover回來可以先在國外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