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gan Stanley / 投資銀行部門暑期分析師
藍濤亞洲 / 助理分析師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 / 專案執行實習生
教育新創 / 行銷實習生
學姊的背景和經歷
商競:CFA個股研究、JPM資產管理、和泰CSR、工研院數據提案競賽
社團:管顧、Colla、TMBA、HPAIR、HCAP、AEBS
是從哪個學期/階段開始找實習的呢?為什麼會想找實習?
大一就開始去教育類新創公司做行銷實習,但其實那時候不是讀商管科,而是圖資系。找實習的念頭其實是在進大學前因為補習,有遇到一個叫高偉的老師,受到他的影響把自己的標準設很高,但努力考上台大後其實有點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想選這個科系,所以就去參加這個教育新創公司的課程,做一些科系探索。同時因為自己對教育也有一些熱忱,所以之後就去當了他們的志工,後來在做志工時表現不錯,獲得了轉成實習的機會。而Title是做行銷,但行銷的定義也很廣,一開始的確做蠻多小編的工作,但後面就比較多是在做策略性的東西。
履歷準備
一開始沒經驗就寫社團經驗,還有一些NGO的工作經歷,以及一些比賽經驗(有參加過工研院辦的數據提案競賽,競賽內容也是想一些提案,另外像是會計人才領導營期間的個案競賽得獎也有放進去,還有CFA個股研究和JP Morgan資產管理競賽等等也都很有用)。之後參加的小玉山也當作是實習經驗寫上去( Title是專案執行,這種其實可以選擇要放在實習經驗或Leadership Experience都可以,看履歷的形式)。
我也會依據工作去調整履歷內容,像之前投麥肯錫的研究類型實習(類似顧問的智庫),就有把CFA的競賽經驗放上去,因為當時CFA是做研究相關,感覺和智庫的內容應該會有幫助。總之就是要想辦法讓經驗可以連結到這份工作所需要的能力。
另外關於履歷寫法的原則是用STAR原則,因為過往參加一個財金系學會辦的活動的管理顧問組,學長就有講解STAR原則。之後大二寫履歷就把英文的履歷用STAR原則寫。
但其實履歷的寫法也不是一蹴可及的,而是慢慢去疊加修改,可以透過別人給的Feedback去調整履歷內容,在和面試官面試完後,也可以針對他對你的提問再把履歷做修改。另外盡量寫簡潔,bullet point要在兩行以內寫完,也要去揣摩什麼東西對面試官來說是重要的,不用寫太多經驗,重要的是要把事情說清楚。
學姊在大一大二時有做哪些特別的事,或參加哪些社團或活動作為履歷或面試的準備嗎?
第一個是有去台大的簡報課,雖然loading很重,每個禮拜都要做一個電梯短講(30秒到1分鐘內介紹一個產品或概念),但也培養了在新創公司需要短時間內跟大老闆介紹產品,以換取贊助的能力,而且課程中會讓對方做匿名評分,找出自己的盲點。這個經驗讓我學到很多口語表達能力,簡報製作也變好,讓自己之後參加商競表達和簡報製作都更有自信。我認為所有事情只要你願意投入時間和心血,只要想著怎麼樣能做到更好,就能學到東西。
第二個是小玉山,活動競賽主要是要提一個新創的idea,當初提了一個以語音導覽為特色的自由行app。因為自己一直抱持著「雖然年紀小背景非商管,但想要學到很多東西的態度」去跟組員討論,所以收穫很多,同時也有學到如何跟上級的經理人做溝通,尤其問問題的藝術也是讓對話氣氛維持融洽的關鍵,跟業界人士們聊天也帶來很多收穫,提高了自己看事情的眼界。
第三個是有關國商營、會領營、證研營的經驗,後來大二會想轉到商管是因為雖然覺得系上有些課是有趣的,像圖資系也碰到UI/UX,但還是覺得商管有更多策略面的東西可以碰,所以去了國商營和會領營,也因為對個股分析有興趣所以有去證研營幫忙做行銷,這些參加經驗都幫助我去探索自己對商管各領域的興趣。過程同時也覺得國商營很會包裝,把營隊體驗做得很好,商業晚宴和企業參訪什麼的都很美好,當初也看到國企系學生自己寫的個案,覺得很厲害,也透過營隊課程讓自己接觸到管顧業,那時就開始覺得可以幫公司解決問題很棒。去會領營也覺得很不錯,因為都是請勤業的人直接來分享,也有解CASE,當時沒想到初會就可以解決這麼多財報上的問題,雖然是大一去的,但學到很多,最後還有拿到審計的Offer。在參加這些營隊的過程中,會鼓勵自己去多問問題,面子其實沒有那麼重要,畢竟大家主要都是為了學習而去,只要問的態度是好的就ok。然後因為上述實習和營隊等等的探索更確信自己的職涯方向,後來也順利轉到財金系。
會建議參加商競嗎?如果有參加商業競賽的經驗,但沒有成功晉級的話會放在履歷上嗎?
當初有參加像小玉山、工研院辦的競賽,但那時候沒有想過在履歷上的加分效果。不過現在覺得還是選一些比較有名的競賽去參加會更好,就算沒有獲得很好的名次也沒關係,面試官更多的是想知道你在競賽中的過程,甚至是一些失敗經驗都沒關係。但是競賽過程要認真去做,才能讓你在面試的時候跟面試官有更多詳細的經驗和故事可以分享,例如今天競賽企業方叫你做某個分析,你有沒有辦法自己去把這個分析做得更好?對財金投資有興趣的,我會鼓勵去參加CFA或JP,有受過這些Training可以讓你有更多的故事,也能讓自己知道這些頂級機構在做的事情,還有他們對於人才的要求,但是參加前也要去看一下自己對那個領域到底有沒有興趣。
聽說小玉山裡面讓學生有很大的發揮空間,而且人脈資源等等都很豐富,是這樣嗎?有沒有什麼缺點呢?
發揮空間真的很大,畢竟要讓營隊參加者體驗是好的,所以需要做很多努力,雖然也要看運氣,看你有沒有被分配到好的團隊。但當初就覺得既然已經參加了,就認真把它全部做到好,而自己當初是當總召所以壓力很大,但如果不當總召的話loading應該還好,你對辦職涯論壇/幫助學生探索職涯/創業競賽有興趣,而且想跟高階經理人互動的話,小玉山會是一個不錯的實習計畫。
分享在小玉山的工作內容和中學習到的takeaways
為什麼會想做專案,是因為發現大二要找到實習是相對困難的,所以覺得乾脆就待在小玉山,因為過往有辦活動的經驗,也不排斥,而且覺得在做營隊的過程也算是在對教育做一些貢獻,符合自己的興趣。另外一部分是因為小玉山有mentor的制度,那時候選財金類的mentor,遇到一個精品投行的經理,甚至獲得精品投行的實習機會。
學校裡面教的有實際用在職場嗎? 那職場上有沒有什麼能力可以先學?
勸大家還是多多學課內的東西,像初會就是很重要的基礎,在還沒有很好的實習之間,課業就是檢視你的態度的指標,所以公司才會有一些規定gpa要有多少。雖然課內的東西對於自己的工作經歷可能不一定會有很直接的幫助,但這是一個內化的過程,工作上遇到主管一些突然的專業問題與知識要求也可以讓自己更有辦法應付,建議課外課內還是要權衡,不建議完全放掉課業。如果自己想做的實習是跟技術面的硬知識比較相關的就可能需要多修課,有些公司想要即戰力,甚至新創也會希望你是很有硬實力的,可以直接幫助公司。所以需要透過課堂或是去累積一些專案經驗去展現自己的硬實力。
P.S. 但進管顧與大型投行通常在校成績也不能太差。
是如何找到自己的職涯方向?
沒有職涯方向沒關係,這很正常,不用覺得丟臉,換個角度想可以用刪去法找到,可以去先從自己真的會有熱忱的興趣去嘗試,不一定要每一步都走對,但至少踏出第一步,而我會積極地去先做資料蒐集,簡單的跟自我對話之後,再從活動或實習去探索,也可以透過旁人的feedback去了解自己在做這份工作的表現。只要對這份工作沒有到排斥就可以去嘗試。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所以選了就要努力去做好。
點跟點之間是不能在過程連在一起的,而是在過程中不斷地把大小事都做好,每一步都走好之後再回頭看才能將點連在一起,就算最後目前的職位沒有很好,但對自己的長期發展也是很有幫助的,沒有白走的路。過去辦活動的經驗也會變成未來做某些事的能力,踏實走好自己的路,不要一直在乎別人怎麼看你,也不用想著一定要趕上別人,不要自卑否決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達成目標,時間早晚沒那麼重要,因為「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而在你的時區裡,一切都會準時」。
就算沒有經驗也可以試圖去找有經驗的人和學長姊,就算沒有經歷也不用怕狀態不好,還是可以去問,有時候就是問了才會知道自己還有什麼經歷要補。
給學弟妹的一句話
做事就是盡力、負責、相信自己,沒有白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