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珂人事顧問躍科分公司 / Associate Consultant
請問學姊是從哪個學期/階段開始找實習的呢?
第一份實習是在大二升大三時從工作與實習的粉專找到的,他是三人公司—小小職人,給媽媽報名,我們辦活動給小孩體驗各種職業。接著還做過智慧釀酒機,主要是寫分析文章、辦活動邀請人、開發BD客戶。
學姊為甚麼想走人資?
其實一開始沒想過會走人資,當時模組是選科技。大四交換尾聲的時候,想找一個可以轉正的實習、brand name很大的公司。Adecco是外商,很自由,有做到kpi就不會管你,假很多福利多,有一個底薪加bonus,底薪30~35K,bonus可以到底薪數倍,很像房屋仲介,有成交case就有錢,助人為本,薪水取決於能力。再加上有認識的在裡面,之前院學也有面試過學弟妹的經驗,自己蠻喜歡跟人相處、溝通的。
是透過什麼管道找職缺及瞭解工作內容?
大推「工作與實習」,學長姐是可以找到的窗口,也比較確定真的有那個缺,可能內推也是個機會。104或yourator履歷會被埋在大海裡,可能是因為付了平台錢就隨便貼。一開始可以找新創,態度理念好就會容易進去,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不用太打雜。
課外活動經驗
參加過系學會mentor program;也在院學會企劃部待了兩年;參與泛亞模聯行政部,處理參與人員日常生活,沒有實際參與到辯論過程,但見識到國際規模的活動,更加強交換的動機。
參加學術性質社團對未來職涯的幫助?
看未來想做什麼,向學姊自己是先把管顧金融會計跟數字相關的刪掉,用刪去法把絕對不要的去除。管顧聽說很多好評,S&C也不錯,可以接觸到業主,先建立人脈,了解實務上在做什麼,多參加多嘗試都很好,尤其是社團可以跟外面公司合作的,可以先有基本mindset,避免被說學生味太重。
什麼時候決定要去交換?交換心得?
剛考上大學就想去了,去過的人沒聽過後悔的,但沒去的人有後悔的,想體驗生活但經費有限的人可以去,。一開始最想去荷蘭,但後來還是去瑞典,很遠搭飛機快一天。但北歐對外國人很親切,而且大家英文都很好,男女平權,對台灣人很友善,懂台灣和中國的差異,沒有歧視,社會福利很好。那時候有參加同志大遊行,不會有被打壓歧視的感覺,瑞典是北歐最便宜的國家,自己煮的話開銷還算過得去。非常推薦大家去,而且越遠越好,近的可能以後就很容易去到了,遠的未來去會更貴,趁還是學生教堂博物館都有優惠的時候趕快去。北歐要到歐洲大陸比較麻煩,要搭船或飛機,但生活條件和包容度很棒,很推薦!!!瑞典有台灣互助會,凝聚力很高,過節或重大會議會聚集在一起。當時是有四個管院加一個地理係住附近一起煮飯,也會跟香港人韓國人一起玩,會學到很多外國道地用詞,變很local。
回國後會不會銜接不上?
有聽說過有朋友特別飛回台灣面試,個人是有接過遠洋電話或線上面試,面試要配合台灣的時間,交換的朋友很多還是拿到很棒的offer,取決於個人能力和運氣最重要,做自己最想要的。
請學姊分享履歷準備
不要太多廢話,不要甚麼活動都放,履歷沒有限定一頁其實兩頁也可以,中英各準備一種。可以寫亮點放一開始,後面就放最直得說嘴的經驗,在學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一開始可能就只能放辦營隊,但要講出你做了什麼,講出一個故事,有數據更好,有完整的參與一個專案或活動,要有貢獻,例如:辦活動拉到五萬塊cover全部的開銷。再來是穩定性,不能太跳痛,因為企業會怕沒抗壓性,工作大該要待個兩三年再換。
請學姊分享準備Adecco的面試經歷
Adecco主要review履歷上的事情,(有的人會海投,但要先了解公司在做什麼,注意JD)。Adecco沒有考試,兩三關的團面,二、三十取一,第一關是screening call(交換時)了解動機,動機很重要。可以老實說有投別的公司,但要講清楚為什麼投這家。內推很重要,人脈建立,就像Adecco很多財務部都是台大會計,處理比較專業的東西,內部財務,一個拉一個,就蠻多人進的。
在藝珂上班的工作氛圍/工作環境如何/上司下屬關係/公司內部有外商公司的感覺嗎?
很外商,叫上司都直呼英文名字,福利很好,女生占七成,產假、活動很好,工作環境很快樂,也不太會加班或有壓力,加班取決於自己,工作很像sales看業績。工作要接觸2B、2C,要找到人才去上班,才會有獎金,有時候是陌生開發公司,有時候會企業會有大量需求就會主動來找外包,跟人才就是教他們面試寫履歷,幫助他們一關一關過,然後拿到offer。大多是從linkedin上找人才,搜尋關鍵字,掛work;或很適合的人,有自己的資料,主動去聯絡他,或是看他有沒有想找工作的動機。平常就是多看linkedin上的文,公司內部分工很明確,不同產業不同子品牌找科技業的人才,也有分正職和找派遣。幫助candidate找到更好的工作、跳槽加薪,也幫助公司找到適合的人才,跟candidate變好朋友建立人脈。
有些人對獵頭公司有不好的印象,感覺做起來吃力不討好,學姊會這樣覺得嗎?
個人品牌問題,人代表公司也代表自己,有的人很不專業,念錯公司名字。但adecco整體名聲還不錯,沒聽過什麼負評,感覺還不錯。
有的人說進hunter圈很容易,但要在裡面做出實績很難,學姊的看法?
其實不能說容易,面試也蠻難的,但是主要看中軟實力。會談判溝通,懂的了解他人需求;硬實力是工作後對產業的了解,怕不懂coding會有代溝。當時當實習生就先接觸,了解科技新聞,產業動向,研究程式語言的差別。門檻不高因為看重軟實力,業績不到會被淘汰,kpi不低,被數字追著跑,有的人承受不了內心壓力,可能好幾個月都沒有成交就離職。
學姊的實際工作內容?(實習、正職都在Adecco)
*正職
面試、寫履歷,了解客戶需求,一直在跟兩邊(公司&candidate)講電話,會幫公司辦team building活動,每週分享(禮拜一下午)例:抗壓、產業術語、書的心得,可以知道公司內部狀況,薪資range。
*實習
比較少碰招募這塊,基本不會面對到客戶,偶爾會用linkedin找人才但大概只有三成。主要是整理新聞、客戶公司檔案,給全公司和客戶看,研究一些前端工程師可能會被問到的問題,和做一些雜事(開發票、team building),那時候還做了一個後端工程師知識大全。還有像是sales tracking盯正職的進度,整理職缺清單給所有candidate,也會面試intern。
學姊在工作中遇到什麼困難?
主要是面對情緒的起伏。面對人的工作就是容易接觸到情緒,EQ 一定要高,情緒不好還是要想辦法繼續走下去。主管會關心而且喜歡接納建議(向上管理),不太會給壓力,除非真的好一陣子業績都不好。組織很扁平,跟同事也很好,面試最好讓每個成員都有參與過面試過這個人。
有甚麼特別的能力要求嗎?
EQ要高、還要具備問題解決能力。
工作的成長曲線如何?
一年會review一次,會慢慢升,目前是助理顧問,到senior可以選擇往主管走或繼續做顧問往上升就不用帶人,順序主要是assist consultant, consultant, senior consultant, manager, senior manager…, director, CEO。CEO管台韓,往下是協理(管整個子品牌)
工作的takaways
EQ高比IQ高更重要,尤其是sales抗壓性要高。
學校裡面教的有實際用在職場嗎? 那職場上有沒有什麼能力可以先學?
scap和ctps培養管顧思維,金融業科技業分析的思維也很重要,培養crirical thinking的能力。設計思考不錯,會跟不同系的人實作東西,跳脫框架思考。創創學院、組織行為學也很推,例如激勵原則的概念用在實務上的談判溝通,有點像心理學,用來去說服人。產業競爭分析、策管,地調、可可學野蠻推薦的~
大學時最需要培養的能力是甚麼?
人脈、視野,我們是台灣最好的學校,有很多很多元很厲害的人,多方學習,多跟厲害的人相處共事,不要讓自己名聲很差,有的公司會做reference check。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遇到很棒的人和自己共事。交換可以開拓視野,跟不同國的人交流,了解同年紀不同國家的人在想什麼,公益寫在履歷上可能不是很加分,但可以往外走,知道自己有什麼資源怎麼運用。大學就是廣泛嘗試,開始工作會被綁住,範圍被限制,大學想幹嘛就幹嘛,雙主修、學coding,說不行都是自己給自己的,多做有挑戰的事。多交朋友不會有壞處的!!真誠待人,不要太勢利。
學姊未來預計的方向
至少先升一個抬頭,升底薪,但有時候表現好也會加底薪,有的人會去公司當內部HR,薪水有高有低,有的去當BD,自己目前希望先待個兩三年再做下一步,想唸研究所,去新加坡,方向還在想。研究所通常大三開始準備,如果要出國念研究所,建議先工作,累積實務才知道自己缺的是什麼。
最後,還有甚麼建議或是想對學弟妹說的話嗎?
靈魂急轉彎:find your spark not only for your purpose, but your passion.
很多人在大學可能會汲汲營營地追求實績,但只要找到自己興趣所在,像自己很喜歡交朋友,於是就往人資發展和客戶打好關係,認真做自己想做的事,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事情,就很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