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 Strategic Partnerships Development Manager / 2022.03-Present
Garena / Management Associate / 2020.07-2022.02
HPE / Global Strategic Operations Intern / 2019.07-2020.06
Systex (精誠資訊) / Project Intern / 2018.07-2018.08
請問你是從哪個學期/階段開始找實習的呢?為甚麼會想找實習 ?
最早是從大一下、大二上開始慢慢投履歷,當時因為經驗不多、履歷不豐富所以不是很順利,直到大二下正式找到第一份在新創的暑期實習。後續就開始跟隨自己的興趣往科技業及互聯網產業發展,先後在幾家科技業大廠實習後,最後正職的旅程就從 Garena 的儲備幹部開始做起。
找實習的契機是因為看著學長姐大部分有在實習,於是開始嘗試找實習,藉此更了解不同產業、不同職位到底在做什麼。我算是相對早開始找實習跟探索自己想要做哪些產業的,實習前從商業競賽開始探索、參與 CARDO 及院/系上講座,後來發現實習還是最有效能瞭解到產業及企業面的方式,因此後來就把時間跟重心放在找實習上面。
學長是怎麼選擇進入科技業的領域呢?
在選擇產業的時候,主要是用刪去法的方式來找到未來的職涯方向。而透過參與商業競賽、職涯講座、學長姐聊天可以更明確知道自己未來的職涯方向為何。當初我列出工管系學長姐就職的產業類型,並且嘗試了各種方法來探索自己對哪個方向比較有興趣。
除了競爭最為激烈的管顧業、投行/私募相關產業外,大多數的學長姐不外乎進入 FMCG (LOreal, P&G, Unilever, etc)、科技業 (DELL, HP, HPE, 國內各大科技廠, etc)、金融業 (儲備幹部、RM, etc)、網路業 (Shopee, Garena, Google, Mixerbox, etc)。因此我在大一大二的時候就參與了 JPMorgan 財富管理競賽、聯合利華商業競賽,儘管那時候只有聯合利華進到決賽,但在每次跟朋友、業師討論過程中,都更讓我了解每個產業的內容,並讓我明白下一步應該往哪邊去嘗試。
除了商業競賽外,我也參加了很多職涯講座及企業所舉辦的參訪活動,包含 SEA 的東南亞參訪及 UNIQLO 的日本參訪活動。這幾此的參訪都更讓我了解快消品行業及網路業的生態,也更讓我明瞭我應該要往哪邊去嘗試。因此在大三大四時,我大概就已經清楚自己的產業方向:首選是管顧業,再來是科技、網路業。但由於管顧業在台灣機會特別少,科技業在台灣是產業中心,加上通常薪水待遇、成長性都比較好,因此決定實習時要體驗看看科技業。
我一共有兩份在科技業的實習,一家是在精誠資訊做專案實習生,台灣國內最大的系統整合商,主要服務對象包含金融、零售、製造業;而另一家就在世界最大的伺服器品牌廠 HPE 做策略採購實習生。這樣的實習路徑包含了體驗了台商、外商企業文化,以及產品 / 專案管理、供應鏈相關工作內容,在實習結束後,更讓我理解科技業的運作模式及未來的職涯方向。
最後,如果學弟妹想選擇科技業進行實習時,不論是外商或台商,都要在面試時盡量了解到這個部分實際負責的業務內容,以及你可能會負責的工作內容。掌握越多資訊,會越能幫助你判斷你是否能在這段實習經驗中達到你的學習目標,並且讓你更了解整個產業趨勢及公司發展方向。
透過什麼管道找職缺及瞭解工作內容
實習階段:系上交流版、校級的工作版、校外資源(各大招募渠道)
校內:大原則是從平常同學們、學長姐會去的平台開始找,那些學生多的平台也是企業最想接觸的管道。過去我大概每天都會刷一下系上及學校的交流或工作版,裡面通常會有學長姊分享的一些實習機會,或是公司 HR 也會在那些版上招募職缺。如果直接寫信附上履歷給他們,機會應該是比外部招募渠道來得有效(跟 104 & 1111 這種渠道相比)
平常也可以關注一些社團粉專,比如說 NTUCC, BizPro, GoGet 這些粉專。上面都會提供一些不錯的實習機會。
校外:之前都會看 104、1111、目標公司官網、Linkedin、Yourator、Blink 等管道。我心中會有一些目標公司的清單,因此也會特別注意這些公司常用的招募渠道,因為各公司職缺發布通常會有他們各自常用的管道,例如管顧業大多是自己的官網跟臉書、新創會在 Yourator,台灣本土企業則多是從 104 跟 1111 發徵才訊息。
在面試該職缺時,務必在面試或正式加入團隊前,事先了解該實習的工作內容,一方面可以幫助你在面試時更順利;另一方面可以幫助你確認這份實習結束後能否讓你學習到你想要達成的學習目標。建議可以透過這幾種方式來了解:
面試前:透過學長姐或內部員工來了解該部門的工作內容
大部分職位 JD 都是比較大方向的,而用人主管或熟悉該部門的內部人士則會相對了解公司對這個職位的期待是什麼,以及招募的原因是什麼。因此如果有機會的話盡量在面試前去了解該職位,例如可以詢問貼出職缺的人、在 LinkedIn 上搜尋同部門的員工、在 Google 上搜尋看看有沒有相關學長姐的分享。
面試當下:主動詢問用人主管對這個職位的期待及未來的工作內容
學生時期,大部分在面試時會認為面試是個單向的選擇過程,但其實面試是個雙向的選擇過程。如果面試過程你覺得用人主管還蠻喜歡,也會主動告訴你未來的工作內容是什麼的時候,相對拿到 Offer 的機率會更高。這時候你應該就要把握機會去多瞭解職務內容,以及他對這個職位人選的期待是什麼。這樣能幫助你後續評估要不要拿這個 Offer
正職階段:各公司官網、LinkedIn、獵頭、校友/朋友介紹
找正職時因為對於目標公司更為明確,就會更加注意他們的相關資訊。找第一份工作時也會跟朋友交流近期有哪些不錯的職缺,然後一起準備。畢業或工作一段時間後,工作機會更多會來自於 LinkedIn、獵頭、朋友介紹,這些工作機會往往會跟你第一份工作有所關聯,因此第一份工作會蠻大程度決定你下一份工作會在什麼公司及產業。
履歷準備
如果是投遞外商,英文履歷的一些基本規則務必遵守,例如以動詞開頭、時態一致等。並且最好要能放入一些數據來強化可信度。舉例而言,某份實習的專案經歷在履歷上我就會寫說「透過資料分析...以縮短出貨天數 x 天,並提升採購效率 y %」,而不是只是寫說「我透過資料分析幫助公司提升採購流程。」以這樣的角度來準備履歷的話,也會建議在每份實習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思考當下這份實習上,有哪些成功達到目標,並能用數據來證實的案例。
另外履歷需要一定程度的客製化,這個客製化的程度至少要符合那個產業或 JD 上描述的工作職責,這樣能夠有效提高你申請成功的機率。如果很幸運在很早期找到喜歡的產業及工作內容,那建議不斷地在這方面挖深、強化自己的專業,並且打造一份具有連貫性的履歷。這樣在後續轉職的過程中,能夠談到更好的階級、薪水。
給經驗仍不多的人
經驗不多的人找第一份工作時,履歷上可以強調過去課堂或是競賽的專案經驗,呈現自己創造了什麼價值,需要比經歷豐富的人更適度去包裝經驗。至於團隊合作經驗,如果是團體作業,就要強調個人在這個團隊中擔任怎樣的角色,發揮了哪些個人特質或特別貢獻了哪些部分,例如協調同學的的紛爭、透過架構來有效率地做出決策、運用爬蟲的技術幫團隊節省抓資料的時間。
給經驗很多不知道怎麼整理的人
看申請的這份職位要求和需要的能力,針對這些去挑選出相關的經驗。例如這間公司很強調領導力,那就需要挑身為總召、社長的經驗來寫出來。同時,務必選擇很有代表性、和別人很 不一樣的經驗,舉例來說,我曾經發起一個 POSTaiwan 的計畫,透過明信片向外國人宣傳台灣的美,而我能從這個經驗展現自己的創新、領導、解決問題的能力,且這樣的經驗也不是人人都有的,因此可以更凸現自己的獨特之處。
另外,中文跟英文的履歷寫法也不太相同
英文
基本上就是制式的模板。但也會依不同產業、職位有不一樣的履歷風格,例如外商的投銀跟管顧,通常白底黑字的制式版本就好,字體的選擇及間距都需要適當挑選。而行銷領域可能就是適合進行些美化跟排版。
中文
中文履歷建議不要從英文履歷照翻,因為兩種語言結構和陳述邏輯不太一樣,照翻語句會不太通順。但其實要做的也就是把英文履歷中的寫過的經驗換句話、用中文說。至於版型,我自己使用的是跟英文履歷不同的版型,中文的部分會再看公司的特性來決定要不要加一些簡單的自介或是輔助的短文之類的。
最後,履歷上最好要有一兩個大公司實習的經驗比較好,並且要為自己的過去經驗想一個合理的故事。較有名公司的實習經歷較容易跟面試官產生些共鳴,像之前在 HPE,去同產業別家公司面試時,很有可能就因為這家實習的公司而產生一些話題(前提是不能聊公司的機密內容),增加一些印象分。有些公司的人資或用人主管也會好奇,每一份工作為什麼是這樣選擇,為什麼下一家要選這家公司,這時候如果你能告訴他整個職涯規劃,並且以現在已經在這個產業實習了,就能作為「你是真的想往這個領域發展」的一種證明。
面試準備
準備時我會從三個方向來著手,分別是產業、企業、以及個人相關的問題。假設今天要面的是 FMCG 產業:
從產業面來看,我會看看 FMCG 整個產業的環境及趨勢,有哪些因子驅動行業前進的,或是這家公司在這個產業中是扮演怎樣的角色
企業面的話,我會看企業文化以及要該職位的要求等等,也會找在公司裡的學長姐聊聊,進一步了解公司生態,如果是外商大公司的話,YouTube 上很多公司的宣傳影片,可以從他們拍的影片瞭解這家公司在意的點、LinkedIn 也可以找到很多學長姊藉此 cold message 有禮貌詢問他們是否能詢問一些問題、Glassdoor 可以找到一些公司的評價 (雖然大多都是在其他國家的辦公室)。
不同外商的面試風格也不太一樣,像是 Google, Amazon 就有較為獨特的面試流程。像是 Google 有 Hiring committee 的設計,整體流程會較長一些。而 Amazon 的話就會更看重 behavior questions,因此需要針對要面試的公司做多些研究,這樣也能有效提升面試成功的機會。
最後是準備自己,建議多準備一些 behavioral questions 的回答,可以用 P&G 的八大問來準備各種面試,每一個問題都要盡量舉具體一點的例子。準備的架構有些人是用STAR,我自己是用 CAR (Context, Action, Result) 來做回答的架構,並在最後加上 T (Takeaways)。
給練習面試的大家一個小建議,台灣的大家普遍都很害羞,我以前也都是自己練面試,但後來覺得最好的辦法還是找人一起練習,互相幫對方模擬面試,再互相給 feedback,找人一起練習才有機會發現自己的漏洞或盲點。
實習會以學期中實習為主或者寒暑假實習?
對我來說,實習時間長短不是主要考量,主要是看我能夠在一份實習中學到多少內容。建議挑選能夠完整做一個專案的實習長短為主,這樣能夠 end to end 的看到一個專案從前期發想到後期落地、成效覆盤,都會對於實習生是一個比較好的學習機會。
因此如果真的要比較的話,我自己覺得較好的時間長度會是半年,再來才是暑假五天或一年期的實習。寒暑假實習時間有點短,譬如公司做一個專案,只待暑假的話可能就沒辦法完整參與專案的前中後期 ; 一年則可能有點長,對於在探索職涯機會的同學來說,可能會被限制住而沒辦法嘗試其他機會,所以我覺得最好的長度是以專案性質從頭到尾參與並有系統訓練的半年實習。
工作上需要注意的禮儀跟心態上的轉變與調適
除了專業問題的解決能力之外,從學生到實習/正職工作時,認知到了三個能力的重要性:溝通表達能力、向上管理能力、領導能力。
溝通表達能力:必須要清楚你要傳遞什麼訊息跟對方需要聽到哪些內容,才能達到有效溝通
相較於在學校上,職場上的溝通表達更看重的是效率,包含如何精簡地表達背景、現況、解決方案及下一步,這些都會很大程度影響個人在團隊內或是跨團隊溝通合作的專業程度。因此以終為始、金字塔架構、電梯簡報這些概念性的內容可以趁著在學校的時間學習,加上管院會有很多需要簡報的機會,可以趁機利用這些機會來學習跟精進自己。
向上管理能力:管理老闆的期待、保持雙方期待一致,能夠讓你的職涯天花板變得更高
向上管理並不等於要討好老闆,更重要的是要頻繁地跟主管溝通 / 同步彼此的期待是什麼,針對這些期待或目標會碰到哪些現狀,過程中你會需要哪些資源來克服這些事情。主管並不怕員工向他提出需求,而是怕員工提出不聰明的問題及不懂得及時求助。因此在找主管對齊需求、要資源時,務必要提前先思考有哪些方案能夠執行及簡單的比較,真的找不到適合的方案時再去找主管要資源或尋求建議。
領導能力:職位越高時,領導能力也會變得越重要。提早建立有助益職涯晉升
工作一陣子後,會需要跟主管談調薪、升階級時,公司或主管對你的期待也會從個人貢獻轉變為團隊貢獻,開始要學習如何帶團隊,並且讓團隊能夠達到更好的績效。因此在學校階段或是職涯初期就可以練習爭取些領導機會,並從做中學來了解到底怎樣是好領導,以及建立自己的領導風格。
很多公司會讓員工選擇自己要作為一個 IC (independent contributer) or M-level (Magager-above),也很多文章在倡議說每個人不一定都適合當管理職、不一定需要接管理職也能在公司上過得很順遂,但目前看到大多數都還是技術背景的人比較多 IC 的角色,管院的學生如果要往更高的職涯邁進,還是需要適當爭取些領導的機會及職責。
想給學弟妹的話?
給大一二學生:提早開始,盡量多認識人、嘗試各種機會,盡快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跟方向
早點開始嘗試各種內容,包含商業競賽、產業論壇、職涯講座、履歷、實習面試等內容。一些課外的活動也盡量去參加,大一大二是最好認識朋友的時間點,很有可能這時候認識的朋友會對你未來的職涯有很大的幫助。
能提早開始準備履歷跟面試就提早開始。多投、多練習、多失敗,你就會知道自己適合什麼、不喜歡什麼,跟自己的能力圈在哪裡。不管是找實習或是找工作,大概有 90% 甚至更多的人都會是不順遂的,除了自己應該準備好的履歷、面試、硬實力之外,有時候也是很看運氣,即使再強大也不一定會一路順遂。遇到失敗時,就只能想辦法讓自己振作起來,並說服自己所有的選擇都是最好的安排。回頭看過去的每一個選擇時,即使不一定如最初的預期,但總是能連出一條自己的故事。早點失敗不一定會早點成功,但可以讓你早點累積失敗,然後在下一次失敗時不要那麼痛。
另外這時候開始可能會讓很多人說管院怎麼那麼功利主義,也容易對自己感到不確定說「真的有需要那麼早開始嗎?別人都還在玩,為何我要那麼拚?」但我認為那麼早開始去做職涯探索,並不是為了要比別人好或強之類的,目的是及早開始探索你喜歡哪些領域,未來可以更專精在哪些方面上。因此前期經驗累積的階段,建議上心態盡量以學習、探索為目標,而不是為了刷履歷的目的出發。
給大三四學生:還沒找到想發展的領域很正常,盡量把握每次機會都去嘗試,選擇變多時你也更有能力去挑選到你喜歡的內容
大多數的同學(包含我自己)其實在這個時候也無法 100% 確定自己真的想要往哪個領域發展,高機率只能確定說自己特別不喜歡某些領域,而我大概在前面實習完,比較明確知道自己未來找工作的方向,並且把目標放在符合這些條件的選項上,這樣就能更有可能去選到適合自己的機會。建議可以用這幾個條件來篩選:產業(包含目前狀態及未來發展)、職能、工作地點、薪水等內容,個別優先級排序就看自己的偏好及手上的選擇來調整。
可以試著設定 5-10 年後想要做的產業跟職能是什麼,來反向思考畢業第一份工作應該要做怎麼樣的工作。這樣規劃職涯就可以在未來 5-10 年時把過往的經驗都成功串連起來,變成一個你會喜歡的職涯規劃 (Connect the d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