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 / 行銷
Uber Eats / 行銷
找實習的緣由?
一開始大一到大二以及大二升大三學了很多基本理論,那些理論很難在課堂外實踐。所以在大三左右我就想要透過實習去實踐我所學的,而我本來就想走科技網路業,所以在找實習的時候就以這個領域為主。
怎麼決定要走行銷?
我選擇職涯是用刪去法。工管有產銷人發財五個模組,我用刪去法在剩下興趣中選擇最有興趣。產銷人發財,我刪去產消發後,剩下人資、以及行銷模組。對我來說行銷比較promising,變化也多。有趣的地方在於,行銷是一個語言、以及溝通方式。在面對不同客群時需要更換語言。每次在運用行銷打入新的產業市場時都是新挑戰,所以很有趣。
怎麼確定走行銷?
在工作的時候會感覺到願不願意花額外時間在工作上面。我認為工作很像另一半,如果越喜歡另一半就會想要更多去相處、並且思考怎麼樣會相處得更好。如果在工作時有發現有「怎麼做會更好」這個心態就可以確定你喜歡這份工作。行銷雖然各產業性質差滿多,但過程都蠻相近的,如果你喜歡這個process,你就會對行銷有興趣。
在職場上會接觸到很多同事,我認為跟那些同事聊天有時候比工作做好更重要。他們各自的在不同階段的工作經驗以及感想都不同,如果有聊到就可以吸取他們的takeaway。職場上,可以向比較大的主管問關於產業的問題,也可以詢問他認為自己(你)適不適合這個領域。因為行銷很廣泛,所以可以通過同事的判斷來確認自己適不適合這個領域。
實習會選擇學期中實習或者寒暑假實習?
我一直以來都是做長期的實習,橫跨課間到寒暑假。我認為兩個有各自的優缺。
寒暑假:需要連續上班,一個禮拜五天很密集,所以工作內容較連續。
缺點:對產業了解有限,個人覺得對產業了解需要3、4個月以上
學期間:對產業瞭解會比較深入,也會和工作同事相處比較久。
缺點:課業跟實習兼顧。一直以來都有在工作,我是工作為重、學業為輔。有的工作環境不會考量到你是學生,不會因為你要考試就不給你工作,所以要把自己視為正職,如果不能多項作業同時進行建議寒暑假。
我自己推薦長期。因為我認為實習應該要重質不重量,不應為了刷履歷,而是要把認識的產業從0到1嘗試一遍。如此一來未來面試時就有更多東西可以講。
透過什麼管道找職缺及瞭解工作內容?
我當時加入很多很多實習版跟社團,像是:「工作實習版」、「政大實習版」。
然後把Linkedin、Blink的職缺設成搶先看。因為很多公司履歷都是先到先審制,所以有時候越快投履歷機會越大。
履歷準備
我的第一份履歷是上網找模板來改。因為我是走行銷,所以履歷需要有所設計。一開始會把所有學生活動塞到履歷上,像是:管鑰、宿營等等。後來知道要去蕪存菁,學生活動挑一個、海外交流挑一、溝通能力挑一,就可以了。
面試準備
之前實習的面試都想說去聊天,所以沒有特別準備。雖然都相談甚歡,但還是會有沒準備的缺憾像是沒有將他們想要的人格特質融合在自我介紹,去達到他們想要聽的答案等等。
後幾次有準備,就會蒐集公司的背景資料,看工作需要的能力,然後在自我介紹就會強調自己符合的特點。如果是他想要的特質他就會再深入詢問,只要你有準備你就可以回答到點上。
行銷最重視的能力?
進幾年越來越重視邏輯跟數據分析。
之前在數據還沒有被重視之前,用創意可能就會打中面試官,但現在數據量越來越大,所以行銷提案都要建立在數據上,而不是隨便的創意想法。數據分析很重要,例如:如果是一個app就要看年齡層落在哪,找出其中的insights,再將創意應用數據上。
還有,現在很多人在學python。我認為不一定要學,但想走行銷至少要會分析數據。很多財報、產經都有數據分析的課,如果想走行銷建議去修,才能符合公司要的能力。
在實習中獲得的經驗及軟硬實力?
第一份在騰訊的時候學到溝通力
職務內容是做短影片內容行銷,我們會去聘請UGC發佈內容。我之前的實習工作就是要跟他們溝通發佈內容。這份實習讓我學到如何與業界人士溝通、怎麼轉換視角讓他理解。像是他們交差的影片其實很爛,但他自己覺得拍得很好,所以要學習如何讓他們接受批評然後進行調整。不只是跟他們,跟公司內部其他主管、同事的應對進隊也很重要,需要透過練習以及實踐來磨練。
第二份實習在Uber Eats的時候學到數據分析
進了Uber Eats發現所有行銷手法必需是數據導向、也發現創意不是最重要的。我在那裡學到如何透過數據做0到1的提案,並且實踐,跟老闆溝通。
因為有後台數據可以看,所以每做一個活動,成效都會很明顯。好處就是能夠很快速知道自己方向是對的還是錯的。
第二個學到得是職場上不同部門會有不同的KPI,所以要以部門為重,再去思考條件是不是合理。如果主管叫你做ABC,另一個部門叫你做B,你要先去思考、了解他們的意思,再做決定。
綜合學習
我想要強調在工作上面絕對不能有問題就問。今天有問題就先去想怎麼解決,再把問題呈現給主管順便說出自己的解決方案,讓他給你解決方案的回饋。
如何建立職場人脈?
職場人脈重質不重量,不用逼自己去認識全部人。可以自然而然聊一下業務以外的話題。認識的方式也很重要,像跟同事吃午餐時就從閒聊開始。而公司以外人脈可以靠朋友。朋友的朋友有約,就可以去。我認為不用排斥去認識陌生的人,也不用把認識人脈當作一個目的。
之前我參與的的mentor program就有一個很合理的方式去建立人脈。加入業師的Linkedin,偶爾去按個讚,將來可能就有用。也可以去參加GALA,容易找到相關產業的學長姐。
如何將所學運用到實習的工作內容中?
我覺得有一些基本內容是可以在討論上用到像是4P、SWOT之類的。但更細更細的理論都不會特別拿出來應用。通常是結束後回顧後發現原來那個狀況就是課本上的某某理論。
如果去上網路行銷課,會帶給你對於行銷的基本知識,也讓你能比別人更快解讀數據背後的含義,雖然不是必要但可以幫助你更好理解實習背景。
想給學弟妹的話?
想要確認職涯方向的話就多試。試試看在不同職位上自己表現出來能力哪個比較好。然後會發現自己對哪個職務比較有興趣。我建議先挑選職務再挑選產業。而大ㄧ跟大二其實不用急,如果還沒想法,可以不要急躁並透過寒暑假先去學個技能,或給自己找個role model,不是百分之百效法,但可以他去摸索未來要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