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L / 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 Analyst / 2021.2 - present
Shopee / Commercial Intern–Digital Product / 2020.7 - 2021.1
BCG / SCAP Program Teaching Assistant / 2019.7 - 2020.1
GUCCI / Retail Operation Assistant / 2019.5 - 2019.10
Bluebell Group / Marketing and Public Relations Intern / 2018.3 - 2018.9
找實習的心路歷程
第一份實習是在Bluebell的Marketing and Public Relations Intern,是一間大概已經創立六七十年的台灣精品代理商。其實自己從大一就想找實習,但礙於還沒有經驗,因此就先多參與課外活動累積經驗;大二開始以精品業為目標投履歷,那時候是從104上找到GUCCI的,但其實通常精品業都是需要裡面有認識的人內推進去的。到了大三暑假才比較好找,實習的過程都是去找有興趣的產業,但實習後發現薪水太少,自己雖然喜歡行銷,但要拿行銷當作career又有點空虛,最後想要嘗試的東西都嘗試過後發現沒有想像中憧憬,就透過刪去法選了沒有挑戰過的科技業然後進入DELL。
推薦在寒暑假實習,還是學期中找呢?
第一份實習做了半年,當初是學長推薦的,感覺起來比寒暑假的實習更完整,至少可以看到兩季的公司狀況;寒暑假的話可能履歷看起來比較豐富,還是要看個人的選擇。
大二想找實習但硬實力不夠怎麼辦?
其實職場上沒有那麼多學校教的東西,通常都還是要一邊做一邊學習,也可以自己多利用自己的時間去自學,充實自己。
是透過什麼管道找職缺及瞭解工作內容?
大部分都是透過104(記得開小鈴鐺)、goget、blink、系上校友社團(像Dell的實習就是NTU BA alumni找到的)、cardo等等。用起來的感想是覺得社群還是大於104。
履歷準備上要如何針對不同產業或職位更改內容
首先一定要累積很多經驗才能去篩選,再針對不同的產業做微調,例如:SCAP重視管顧注重帶來的成效不是像MARKETING注重數據及曝光度。作品集則是媒體類非常重視的,可以放成QR code放在履歷小角角。
面試前的準備及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面試前一定會先去找在那間公司上班的學長姊來了解公司注重的面向,例如:蝦皮重視細心經驗,專案的數字來源等等,或是精品重視熱情、關注設計師、品牌行銷、注重打扮、講話像聊天等等的,管顧注重講話的調理和正式的服裝、SCAP就比較簡單只看履歷而已。另外有聽說一些公司的面試關卡像GOOGLE或GARENA會有智力測驗感覺蠻有趣的,或有的公司像聯合麗華和master card會先做人格測試。其他一般就是HR先面再來就是主管,如果是寒暑假的program大概會有一兩關或兩三關。印象最深刻的是面蝦皮的MA,蠻採取管顧的style會有case interview,雖然當時已經自組讀書會解case練了大概半年,但當下的情況還是很壓迫,主管會一直問你還有沒有其他的想法,當時也是第一次嘗試解case,讓人蠻印象深刻的。
*蝦皮(MA):
壓力很大;大四9月10月(蠻多公司都會考)
蝦皮實際工作情況如何?福利很好但工作量很大是真的嗎?
我原本想進的部門是BI(Business Intelligence),如果對數據分析很有興趣的話這個部門正好是非常注重數據的,會要你學SQL、Excel,整體是一個很好的磨練裡面的人也不會加班或太操,但工作蠻制式性的。
後來我進的是品類管理(Category Management)其實一開始有聽說進去常常都在做雜事但還是抱著懷疑的心態去試試看,進去後是負責電子票券的部分是一個全新而且人很少的部門,做的工作主要是偏marketing的部分,而且比起一般的marketing又更數據化,尤其非常需要Excel能力,對喜歡數據和策略的話會是一個很不錯的地方。但我自己一開始也是做很routine的事情,像複製google表單找商品編號之類的,但我覺得實習要抱持的一個很重要的心態就是「如果不是我做這些雜事難道要我主管去做嗎?」一開始總會有一些比較瑣碎的事,但只要對你來說是全新的事就一定能學到東西。等到自己把比較routine的事情做完後可以和主管主動爭取專案的機會,像當時做了一個和訂位系統合作的專案,過程中花了很多下班後的時間去訪問餐廳,主管也給了很多的意見甚至讓我和新加坡的PM討論這份專案要怎麼安排,過程雖然緊張也很有壓力,但因為是自己想做的事所以這也成為這份實習最有價值的地方。和主管提案時也有一項小技巧就是每完成大約20~30%的時候可以先給主管看過確定主管想要的方向比較不會做好了又整個被打槍的問題,有的時候主管自己也不知道要什麼時也可以給他一些選項,這樣提案時比較可以得到主管青睞。
福利真的超級好,每天進辦公室10點,大家都會知道補零食櫃的時間,然後會馬上把最好吃的拿光,飲料也是每天中午都會去拿一瓶配午餐,夏天有冰可以吃,冬天還有熱的杏仁茶。整個公司非常年輕,很多人都是大學剛畢業或實習轉正,裡面可能有一半都是25歲以內的人,很容易找到同儕。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五叫Orange day會用更好吃的東西來像莫凡彼或一片90塊的吐司之類的。
加班部分工時確實是蠻長的,而且會看打卡時間要你在公司待滿八個小時,但實習生會給加班費而且非常按照勞基法的規定,另一邊正職就不會給,所以當時就會覺得我寧願幫主管多做一點事至少我可以拿加班費。在蝦皮上班會有一種人生只有工作的感覺,尤其到大促銷的時候又特別忙,整體真的蠻累的。
蝦皮實習中的takeaways
硬實力的部分就是Excel進步非常多,現在對於一些快捷鍵都非常熟練像像以前會懼怕Excel。軟實力的部分因為有一些專案經驗,所以常常會需要跨部門溝通或是和主管報告,因此可以提升很多溝通或簡報的能力,知道高階主管等級會喜歡看到什麼樣的內容。另外還有一點是EQ的提升,因為常常會需要一樣的話講很多遍,要怎麼很心平氣和的和別人再講一次也是會磨練到的地方,最後還有和很厲害同儕的connection也是很棒的收穫。
DELL實際工作環境如何?
首先就是年齡上的差距,整體氛圍也沒有蝦皮活潑,但另一方面DELL的薪資大概是蝦皮的兩倍,成長幅度大概是指數成長,這也反映在下班後的lifestyle上,比起蝦皮常常是要加班、省錢吃飯,DELL的員工下班後常是去看車、吃大餐之類的。當然工作上是絕對不會比較輕鬆的,常常會需要半夜和美國的公司開會,相對工時也比較有彈性,如果半夜在開會隔天就可以比較晚進公司。整體還蠻外商的感覺,裡面有很多國外回來的人,辦公室幾乎都是用英文講話,大家英文都超好。工作壓力上因為常常會面對到美國總經理等級的人,壓力也蠻大的。
DELL工作內容有哪些呢?
工作內容對我來說是一個沒有接觸過是Supply chain。要負責的就是和廠商談各零件的價格,讓產品的效能能維持在水準上同時又要盡可能地壓低成本,我認為這是Supply chain蠻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如何cost down到一個最低的價格。主要是負責一個季度的規劃而不是直接去採購,在和美國的公司確認過這一季要做的事情後再傳達給台灣的採購請他們自己去聯絡。
因為要做很多策略的分析,所以 Excel一樣也非常重要,而且數據搜集並不是一般可以查到的資料,常常是要透過很多和廠商熟識的人才能問到的,拿到數據後要花很多時整理格式不同的資料才能接著開始分析,分析就是做一些表格或是pivot table,看一些排名、平均等等的,再一邊和主管確認,分析完成後就開始要做簡報準備給主管報告,會用到think-cell來幫自己拉圖表,蠻多企業都會用這個來把數據視覺化。簡報通常會蠻注重管顧式簡報的,因為過去挖了很多麥肯錫的人所以整個公司的架構、制度、位階都很管顧式,報告完後要把重點做成故事,做一些補充的佐證再給老闆報告。
過去沒有科技業相關的經驗,要如何準備產業的相關知識?
當時也有面別的科技業公司,準備的過程就是找了很多科技業的學長姐和同屆請他們喝一杯咖啡聊聊他們所知道的事情來先做好準備。
DELL工作中的收穫
目前才剛進去一個月所以有點難說真的獲得什麼,但英文一定會變很好,再DELL裡每天每通電話都是在跟外國人講話所以一定會練到很多,硬實力則是Excel和PPT以及think-cell。每天也都接受了很大量的電子產業知識,像很多的英文縮寫,多到甚至有一個縮寫字典,這些都是可以帶走的東西,未來如果要去其他科技業或供應鏈產業都可以懂的比其他人更多。另一個則是因為台灣DELL是亞洲的總部,可以看到很完整的公司運作情況,未來有機會也可以換到其他部門做不同的嘗試。我覺得DELL也是一個很伸縮自如的地方,大家的EQ都超好,即使剛被上司罵對其他人講話也還是很心平氣和,但這種情況在其他地方都很有可能會發生,那裡的人也很會work-life balance很懂的生活,懂的怎麼用下班時間陪家人或發展自己的興趣、找美食、享受生活之類的,當然也可能是薪水很夠的前提,而且因為是在科技業常常能提前知道一些電子股的消息,投資對DELL的大家來說也是一個下班時間的消遣。
未來發展方向
目前也還沒有非常確定,但會給自己更多選項,第一條路是目前在準備考GMAT,可能之後DELL待一待會想去國外讀碩士或MBA;第二種可能是跳槽到其他公司,目前偏好software的產業像Google或Facebook,覺得對硬體還不是很了解也沒有很大的passion在這,但對軟體的東西比較有同感畢竟自己就是是用戶;第三個可能的方向就是繼續做Supply chain 硬體公司但換公司像Apple或 Intel最近在台灣都投資了蠻多的。
另外很重要的是,在未來實習的過程中要去找到什麼事情對自己來說是最重要的,例如薪水、work-life balance、很嚴謹的工時之類的,再慢慢實習的過程中會慢慢找到自己覺得什麼最重要,像我自己是在這過程中發現薪水對我來說其實很重要,第二則是能不能讓我出國或是跳到更好的地方。
最後,還有甚麼建議或是想對學弟妹說的話嗎?
不要去怕嘗試,不要去猶豫,勇敢的去把履歷投出去(不要有錯就好),無論最後是正面或負面的消息都不用難過也不用緊張,只要順其自然就好。我自己這屆(B05)因為疫情的關係工作超難找的,當時投了120、130封,只有10個面試機會,這真的很煎熬每次看到手機一亮一響跳出通知都會很緊張自己到底通過還是被刷了,這種事情一定會發生,但以過來人的經驗就是不要想太多,屬於你的東西只要願意努力去做最終都會回到你的手上。最重要的心態就是「問心無愧」,你很想要得到某個實習機會你盡了自己的全力問了學長姐、沒日沒夜的準備他,只要問心無愧即使他們不要你也沒什麼遺憾了,到了面試的關卡其實很多東西都是很主觀的,常常問老闆為什麼把某個學弟妹刷掉老闆說的都是因為tone調不對,所以也不用太自責,盡人事聽天命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