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橡科技公司 / 行銷&BD實習生 / 大二升大三(七個月)
請問你是從哪個學期/階段開始找實習的呢?為甚麼會想找實習 ?
最初是從大二下學期開始。當時除了同儕壓力外,發現自己在履歷呈現硬實力的部分不足、學校的教學內容相較偏空泛理論等,同時也因嚮往新創公司的氛圍,而選擇了這間公司。
找職缺管道
主要透過Linkedin、官網招募職缺、104等網站。當初則是透過線上新創博覽會而認識大橡科技公司,並進而投遞職缺。
履歷準備
針對沒有任何實習經驗的情形之下,可以從課堂或商業競賽的專案經驗著手去詳述個人特質及過去成就,以STAR的原則敘寫,避免籠統、主觀的詞彙(如:驚人、完美),並輔以課外活動的參與和收獲,展現領導能力。
面試準備
*自我介紹
大致上的內容形式為背景資訊、三大核心能力及佐證、申請動機,記得一定要結合過去的經驗,以及強調「想讓面試官記住你的點」。此外,建議在這階段不需要描述的太詳細,預留一些伏筆到後面的問題中。
*新創公司和大公司面試的形式差異
新創公司:有一些會要求附上作品集,整體面試過程偏輕鬆、像閒聊,主要內容環繞在問個人特質、對事情的想法,不太會問基本題,相較實際。不同新創公司之間的面試內容和方式差異大。
大公司:以常見的基本題為主,亦會針對過往經驗做詢問,但面試流程較完善,會設計許多不同性質的關卡。大部分的大公司面試形式相似程度高。
該公司行銷&BD實習生的主要工作內容?
大致可分為社群內容產出(FB,IG,telegram,podcast)、提案、協助舉辦線下活動(新創加速器),和協助BD在藥廠領域的開發、找到新的未來方向,其中會接觸簡報及專案管理,也會和CEO進到不同的藥廠和公司。
大橡科技公司主要的行銷對象以企業為主(B2B),因為當時沒有規劃投放廣告的預算,因此會因應客戶的使用習慣運用EDM、社群媒體等管道進行產品行銷,但在社群媒體方面的形式不會太複雜,以互動、觸及、曝光判斷是否有要調整的內容和方向為主。此外,公司會透過官網的點擊數據去開發客戶,因應不同需求去給予精準行銷。
當時產品行銷的主要內容和管道
EDM:發產品教學文、功能更新、線下活動通知
社群媒體(當時並非發展主力,偏向經營公司形象)
telegram:有資訊公佈欄、每週週考、機器人聊天互動等功能,其中推出TG小學堂、TG排行榜,前者會介紹頻道經營者可以運用的功能,使其能更快上手軟體,讓更多人認識telegram;後者則會整理出每週排行,針對不同類別去做頻道介紹。
FB:和頻道經營者建立關係、互動
IG:建立品牌行銷、形象定位。透過文案向大眾呈現團隊內部的日常生活、各類新創類型的推薦書籍和劇集以及專業知識的解說。
公司內部的開會模式及同事間的相處模式
公司環境氛圍:整體有點像在大學的感覺,上班時間不固定並採用責任制,有著鼓勵透明的文化―有一定的自由抒發空間,且能直接告訴公司個人訴求、鼓勵犯錯;同事間感情也很好,時常會一起聚餐、喝酒。
開會模式和頻率
定期會議:每週會議由全體公司成員一同參與討論未來發展方向以及本週事項,部門會議則以各部門的當周目標、執行狀況及下週next step進行內部討論。除了公事上的處理進度,也會將當週的個人狀況納入討論內容。
非定期會議:行銷&BD實習生主要會接觸到的就是和客戶、合作夥伴的會議,內容大致為介紹公司產品和服務、商品更新及定價以及簽約、報帳。
此次實習中收穫最多的部分
*軟實力的培養
ownership:自己一個人要扛下整個案子,並實際執行。
團隊溝通:在新創公司容易接觸到大量的跨部門溝通。
專案管理能力:在執行專案時,要確保專案的推動過程中要協調不同部門的意見和資源的排序。
*硬實力的訓練
網路蒐集與整理能力:因為接觸的客戶產業多元,因此時常會需要在短時間內蒐集大量的領域發展近況(有些甚至是完全未接觸過的),並列出該市場上的key player等。
醫藥領域的接觸及商業開發的初探:由於當時我接到的客戶來自醫藥領域,為了能夠更深入了解該領域的相關知識,我實際參與了許多線下研討會,和出席的各業界人士互動、交換名片,並為了開發更多潛在客戶,亦有去找醫藥的代理商、海外的partnership。
如何將所學運用到實習的工作內容中? 職場上有沒有什麼能力可以先學?
針對行銷領域,會運用到行銷管理的架構(不會完全套用,但可以幫助思考更完整)、管顧思維策略(拆解問題的方式、想出解方),建議可以多修一些行銷管理、行銷研究的課程,以幫助架構思維、數據支持能力的培養,也可以多參與相關的社團(如:行銷顧問社)累積實務經驗。
在新創公司跟大公司實習的差別在哪裡?
新創公司:在提案或專案執行時可能會有預算問題的考量,此外,亦常有生活跟工作界線模糊的情形(同事間相處較沒有距離、責任制沒有限制工時),但團隊內的氣氛也會相較年輕有活力。
大公司:層級多容易導致程序繁雜,工作效率降低,但發展機會及穩定性較高。
給學弟妹的一句話
多嘗試,不要覺得職涯有答案——給自己無形的壓力,整個職涯就是一直不停在探索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