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圍
淡水河流域重要濕地屬於國家級溼地,範圍共包含11 處子濕地,主要位於大漢溪、新店溪、二重疏洪道及淡水河流域範圍內。包括臺北港北堤重要濕地、挖子尾重要濕地、淡水河紅樹林重要濕地、關渡重要濕地、五股重要濕地、大漢新店重要濕地、新海人工重要濕地、浮洲人工重要濕地、打鳥埤人工重要濕地、城林人工重要濕地、鹿角溪人工重要濕地。東自淡水河支流大漢溪的鹿角溪、大安圳及新店溪秀朗橋起,西至淡水河口止。面積為1778公頃, 保育利用計畫面積面積為3,239.00公頃 。
簡介
淡水河發源於中央山脈北端品田山,標高3,529 公尺,流域面積2,726 平方公里,中游為大漢溪流域,上游為石門水庫集水區,流域整體地勢南高北低,大部分為山岳地帶,地勢起伏從海拔135-3,500 公尺,全區地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而呈南北向之狹長腰形。
淡水河流域為臺灣第三大河川,由大漢溪、新店溪及基隆河等三主要支流匯集於臺北盆地,大漢溪在江子翠、關渡一帶分別與新店溪、基隆河匯流成為淡水河主流,朝西北流向淡水區油車口附近注入臺灣海峽,整體流域流經大臺北地區,人口綢密造成高度人為開發使用趨勢,尤其是臨水岸空間土地的高密度發展。
重要生態資源
淡水河流域重要濕地生態資源豐富,河域的泥灘地與高灘地多為候鳥冬季過境之棲息地與其他沼澤類生物之棲地,植物調查紀錄到103 科429 種植物,其中以禾本科、菊科、豆科及大戟科最多。
淡水河流域濕地記錄到36 科98 種鳥類,以鷸科、鴴科、八哥科及雁鴨科候鳥最為多數,鳥類群聚以草生地覓食鳥類為主,樹上覓食鳥類其次;就遷留狀態方面以留鳥為主,冬候鳥其次,夏候鳥最少。
底棲動物調查共紀錄到25 科34 種,以長臂蝦科最多,在淡水河之底棲動物的種豐度與量豐度皆高,但底棲生物受鹽分影響,下游比上游多。
淡水河流域十一處子溼地介紹連結
臺北港北堤重要溼地
挖子尾重要溼地
淡水河紅樹林重要溼地
關渡重要溼地
新海人工重要溼地
浮洲人工溼地
打鳥埤人工重要溼地
城林人工重要溼地
鹿角溪人工重要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