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文化思想史研究室  王助理(cihasihp@gmail.com)

美國耶魯大學法律和歷史學者 Samuel Moyn  教授將於2024年3月中旬受邀訪臺,為引介 Moyn 學說並增進法律與歷史學界之對話,中央研究院法律所和史語所合辦「Samuel Moyn 系列演講」,邀請國內有興趣的學生與研究同好一起研讀、討論 Moyn 教授之代表著作。



「新力初聲」系列工作坊


美國耶魯大學法律和歷史學者 Samuel Moyn  教授將於20243月中旬受邀訪臺,為引介 Moyn 學說並增進法律與歷史學界之對話,中央研究院法律所和史語所合辦「Samuel Moyn 著作討論會」,邀請國內有興趣的學生與研究同好一起研讀、討論 Moyn 教授之代表著作。






Jacob Soll教授演講暨史語所「知識的跨境與感染:知識史工作坊」

地點:臺大歷史學系會議室

主持:林美香 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主辦:史語所文化思想史研究室、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地點: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

主辦:史語所文化思想史研究室、史語所世界史研究室、中研院種子計畫「清帝國對明鄭臺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的重構」

議程:如圖




《洞玄本行妙經》是一部中古時期的道教經典,由一系列道教諸神的本生故事所組成。這些受到佛教本生故事啟發的道教故事,成為了解道教作者如何利用、闡釋佛教思想,將其創造性融入道教宇宙觀的絕佳案例。因此,道教故事的重點不在覺悟,而是強調身體的變化以及被任命為神靈。事實上,道教故事並不專門講述神靈的行業,而是關於真文的功效。另一個關鍵的差異是,佛教本生故事的基本假定是講述前世的記憶,但在道教故事之中,這個前提卻被「跡」所取代了,即是以某種視覺化的銘刻 (文字、符篆、古蹟)來證實過去的經歷。這次的講演,我將集中討論「跡」,一個中古時期道教話語中的關鍵概念。我將討論先秦到中古時期「跡」的話語及其發展,以及我們循跡追尋道教根源的現代觀點。除了變化之外,「迹」的概念對於我們理解中古道教也是至關重要的。


德國知名全球史學者Sebastian Conrad教授將於2023年3月下旬訪學台灣,並計劃在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以及成功大學進行三場專題演講。為引介Conrad學說並增進台德史學之對話,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台大歷史系將於Conrad教授訪台前夕,舉辦三場討論會,邀請國內歷史學相關學生與研究同好,一起研讀、討論Conrad教授之代表著作。(詳細內容請見左方海報or報名表單)


Lucas Tse is an Examination Fellow at All Souls College, Oxford, and a PhD candidate in history. He works on the internation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and on Asian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governance. His doctoral research is on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in the 1930s and 1940s. Before that, he studied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grew up in Hong Kong.

Abstract: In this session, I will begin by introducing the context and motivation of my overall project: to globalise both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modernity by tackling them together. In particular, I hope to highlight the need to probe the role of physical, economic as well as imagined geography in these relations. The middle part of my presentation will focus on a chapter I am writing on the League of Nations and the UN’s operations in rural China, including disaster relief, hydraulic engineering and agriculture. I will then discuss how these case studies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larger agenda, as well as remaining issues surrounding sources and historiography.


❈ 本演講以英文進行,評論與討論以中、英進行。










❈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因應防疫政策須控制現場人數,本演講需事先報名,額滿為止。

❈配合防疫:1.全程配戴口罩,2.量測體溫,3.消毒手部,4.填寫健康紀 錄表(院外人士),5.採梅花座


*此為中文演講,自由入座,無須報名,惟須配戴口罩

演講摘要:1898 年流亡海外後,康有為計劃將中國移民工人帶到墨西哥,他將這個計畫稱為「新中國」。康有為的民族主義思想及其體現出來的具體社會關係是如何在這個計劃中結合起來的?想要實施「新中國」計劃的康有為,是如何適應北太平洋兩岸的社會轉型?我們將闡明:「新中國」計畫是康有為對「保種」 這一早期理念在實踐中的新詮釋,這種新詮釋源於康有為和保皇會會員在北太平洋兩岸的經驗,換句話說,「新中國」計劃不只表現了這些民族主義者對中國政治情況的看法,也在更大的尺度上體現出他們如何重新認識 19 世紀末 、 20 世紀初的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


演講說明:對於統計學的癡迷是十九世紀英國社會的關鍵特色之一。人口的增長、工商業的發達,以及政府統治技術的演進等趨勢,不但造就了維多利亞社會,也積累龐大的數據資料。透過本講座,知名牛津歷史學者Lawrence Goldman教授將從對抗瘟疫與貧窮、階級衝突與政府革新等面向,細說數據如何全面地影響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化與思維,而與今日世界的運作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