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高中學生在校期間防疫措施
109年2月
一、開學後,到校請配應佩戴口罩,以確保防護工作。
二、各學制及班級已配發耳(額)溫槍乙隻,每日需進行二次量測工作,請每日到校後先量測體溫,並登載於點名板上,於早上第一節上課前完成量測,第二次量測於午休前完成。
三、學校各班發放酒精供洗手消毒用,各洗手台備有香皂清潔使用。
四、常態性環境及清潔消毒:學校教職員工應定期針對學生經常接觸之物品表面(如門把、桌面、電燈開關、或其他公共區域)進行清潔消毒,以 1:100 (500ppm)漂白水稀釋液進行擦拭(各班級及辦公室請到健康中心取用)。
五、主動關心學生健康狀況:班導師或授課教師應注意學生是否有發燒、咳嗽或非過敏性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
六、強化衛生教育宣導:加強勤洗手、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保持 個人衛生習慣(如:打噴嚏、咳嗽需掩住口、鼻,擤鼻涕後要洗 手)及妥善處理口鼻分泌物等,及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 不流通的公共場所等衛生教育宣導,並落實執行。
七、安置處所:學生或教職員工如在校期間出現發燒及呼吸道症狀,除戴上口罩,日校學生安置於健康中心旁製版室,並通知家長帶回就醫,教職員工直接請假就醫。
八、維持教室內通風:打開教室窗戶、氣窗,使空氣流通,維持通風 設備的良好性能,並經常清洗隔塵網,若環境為密閉空間,應打開窗戶和使用抽氣扇,沒有必要,盡可能不使用冷氣空調。
九、加強通報作業:如發現疑似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學生,通報衛生局或撥打 1922 協助轉診,如有其他突發群聚疫情,學校應依規定通知桃園市教育局及會同衛生主管機關處理,並應至「教育部校園安全通報網」進行校安通報。
前言
冠狀病毒(CoV)為一群有外套膜之RNA病毒,外表為圓形,在電子顯微鏡下可看到類似皇冠的突起因此得名。可再細分為四個屬: alpha, beta, gamma, and delta。已知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包括alpha CoV的HCoV-229E , HCoV-NL63以及beta CoV的HCoV-HKU1, HCoV-OC43, MERS-CoV, SARS-CoV, 和最新發現的2019-nCoV。冠狀病毒是造成人類與動物疾病的重要病原體。
已知宿主
除已知會感染人類的七種冠狀病毒以外,其他的動物宿主包括蝙蝠(最大宗)、豬、牛、火雞、貓、狗、雪貂等。並有零星的跨物種傳播報告。
傳播途徑
大部分的人類冠狀病毒以直接接觸帶有病毒的分泌物或飛沫傳染為主。有部分動物的冠狀病毒會讓動物出現腹瀉症狀,可以在糞便當中找到病毒,可能藉此造成病毒傳播。
臨床表現與嚴重程度
人類感染冠狀病毒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包括鼻塞、流鼻水、咳嗽、發燒等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另外也有少部分會出現較嚴重的呼吸道疾病,如肺炎等。一般人類感染冠狀病毒以五歲以下兒童為主,但也有成年人與老年人罹患肺炎的報告,或使得原先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之病情加重。偶有死亡個案但比例甚低。MERS-CoV與SARS-CoV的臨床表現則比一般人類冠狀病毒嚴重許多。如SARS的個案有兩成需要加護病房治療,致死率約一成。
動物感染冠狀病毒會有腹瀉等腸胃道症狀,故研究者也懷疑人類感染冠狀病毒可能有類似症狀。但目前都未能獲得證實。
另外有零星報告指出,部分的冠狀病毒可以感染神經細胞,故可能造成神經系統疾病如腦炎等。也有一份報告指出冠狀病毒感染和川崎症可能相關,但未能獲得證實。
診斷與治療
冠狀病毒不容易以組織培養方式分離出來。PCR 為人類冠狀病毒之檢驗首選,且可研究其流行病學與病毒演化。也可採行免疫螢光抗原染色法。
目前所有的冠狀病毒並無特定推薦的治療方式,多為採用支持性療法。SARS流行期間曾有許多抗病毒藥物被使用來治療病患,但其效果均未被確認。
預防方式
目前未有疫苗可用來預防冠狀病毒感染。建議的預防措施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相同,包括勤洗手、妥善處理口鼻分泌物等等。
資料來源:疾管署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vleOMKqwuEbIMgqaTeXG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