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与咖啡馆的普及

往来于各大洋的旅客及贸易商很快便察觉咖啡在伊斯兰教世界极为流行,也毫不犹豫将这个消息带回欧洲,并以许多散文和绘画表达对这种饮料的热情。

咖啡馆很快成为友谊与交际的代名词,人们在这里可以放松和了解最新的政治八卦。第一家咖啡馆在1554年于伊斯坦堡开张,当时这座前拜占庭城市仍名为君士坦丁堡。咖啡馆实际的名称是 mektebi-irfan,意即“文人雅士的学校”,因为人们都在这些地方交换情报、讨论消息。

而现今的叶门,至少一世纪以来,大家似乎也已习惯不时啜饮一杯咖啡,此外政府也推波助澜,大力赞扬咖啡的重要特性。

咖啡很快赢得了阿拉伯民族的好感,尤其因为《可兰经》禁止伊斯兰教徒饮用任何含酒精的饮料。“伊斯兰美酒”(咖啡的别号)于是在红海沿岸流行起来,并向内陆传至麦加、麦地那与开罗。根据某些记载,伊斯兰教世界对咖啡情有独钟,认为它能激发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像酒只会让人昏昏欲睡、思虑不清。伊斯兰教世界不但立即欢迎新加入的信徒,也同样急于让新征服的领地了解咖啡的乐趣。

 一般认为,咖啡于1615年首次出现于欧洲,是由威尼斯商人沿着连结威尼斯、那不勒斯与东方的贸易路线,将咖啡引进欧洲。第一位探讨咖啡树的人,是一位名叫普洛斯彼罗·阿尔皮诺(Prospero Alpino)的医师,他住在埃及,是威尼斯领事的副手。阿尔皮诺在1592年发表了一篇探讨北非植物的论文《埃及植物志》(De Plantis Aegypti),文中特别讨论到咖啡及其特性,另外针对授粉方式提供精确而详尽的图解与评论。阿尔皮诺是第一个举例说明自花受精植物的人。

后来伟大的瑞典植物学家林奈(Linnaeus),也就是现代植物分类系统之父,在1753年将这种灌木丛命名为小果咖啡(Coffea arabica;译注:又称为阿拉比卡咖啡)。

不过后来发现,中果咖啡(Coffea canephora),也就是俗称的罗布斯塔咖啡(Robusta)的历史也同样迷人。1857年,两名英国探险家李察·波顿(Richard Burton)与约翰·史毕克(John Speake)在寻找尼罗河源头的探险途中发现了这个新品种的咖啡树。由于这个品种的咖啡树生命力较强韧,因而命名为罗布斯塔,此外这个新品种咖啡树对抗病虫害的能力也远胜于阿拉比卡咖啡,罗布斯塔咖啡于是迅速普及,与它的表亲一起流传到全球各地,甚至还取而代之,产量也快速增加。由于当时的咖啡园大多位于殖民强国统治的领地,因此咖啡贸易便由这些强权独揽。这表示伊索比亚的咖啡都是运往意大利,西非产的咖啡运往法国,而东非产的咖啡则是运往英国。美国在南美洲也有自己的咖啡来源。

17世纪初期咖啡刚来到意大利时,其实遇到了一些阻碍。教会对于这种来自穆斯林世界的新产品格外小心提防。后来又发现老主顾时常流连于新设的咖啡馆,这些地方被视为地狱渊薮,太常逗留可能对他们不利。尽管如此,教宗克雷门七世(Pope Clement VII)却决定先尝过这种“恶魔的饮料”,再判断是否要加以谴责,结果他爱上了这种饮料,决定替咖啡洗清罪名,公开表示这种饮料实在太美味,如果只让异教徒享受根本是罪恶。

自17世纪中期后,有了教宗的加持,咖啡在意大利小贩的摊子上占有一席之地,除此之外,摊子上还有当时另一项伟大的新产品:巧克力,还有柠檬水和烈酒等其他深受喜爱的产品。于是雅致的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威尼斯及其他大都市兴起,例如罗马的希腊咖啡馆(Caffe Greco)、帕多瓦的佩德罗基咖啡馆(Pedrocchi)、都灵的圣卡洛咖啡馆(San Carlo)等。

喝咖啡的人数大增,最后俨然蔚为风潮,咖啡馆从英格兰流行到奥地利、荷兰、法国、德国,成为都会生活的重心。在英格兰出现了奇特的“一便士大学”,之所以有此名称,是因为只要花一便士就能买一杯咖啡,同时也能参与妙趣横生且热烈激昂的讨论。到了17世纪中期,伦敦已有300多家咖啡馆,其中多数店家的老主顾包括商人、船主、证券经纪人及艺术家——这些人带动了国家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有许多生意人最初都是在伦敦的咖啡馆里发迹:全球规模极大的保险公司伦敦劳依兹(Lloyd’s of London),便是在爱德华·劳伊德(Edward Lloyd)所经营的咖啡馆创立。

在同一世纪里,咖啡馆也经由英国人传到大西洋彼岸,在起初名为新阿姆斯特丹、后更名为纽约的地方同样大受欢迎。然而,虽然咖啡馆受到大家喜欢,但茶仍是新世界最爱的饮品,直到殖民者群起反抗英王乔治二世课徵的高额茶税,情势才有所改变。在后人称之为波士顿茶党的事件发生后,美国人的口味也从此改变。自此之后,咖啡便是美利坚合众国最爱的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