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至今,推理小说仍旧是欧美和日本两强争霸的局面。其他国家亦有优秀作品,但仍不足以形成一套发展脉络。

于是,这里还是主要讲述欧美和日本的推理小说哦~😊🧐

推理小说是什么?

人类是一种喜好窥视的动物。这种窥视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好奇心;还有一个庸俗的说法——“八卦”。

推理小说能满足人类所有的好奇心

在一桩桩匪夷所思的事件里,把人物的所有隐私展示给你看。看过之后,它会留给你充足的空间,让你尽情施展自己去猜吧,去找吧,去推理吧!

在谜底揭晓之前,你会觉得自己是夏洛克·福尔摩斯,掌控着每个故事、每个人物的命运,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绝对可以在最后喊出那句最有存在感的台词:“真相只有一个,你就是凶手!”重要的是,说错了也没有任何不良后果,只会让你心甘情愿掏钱去买下一本推理小说。

几十块钱,两三百页,一个下午,满足人类本性。

这种东西永远不会被淘汰,对吧?

西方推理小说:启蒙——>古典主义推理(黄金时代)——>硬汉推理(黑色革命)——>多元

日本推理小说:启蒙——>本格派(古典)——>社会推理——>新本格复兴本格——>多元

西方推理小说🎷

启蒙:推理小说的诞生

要点:美国作家爱伦·坡《莫格街凶杀案》是世界上第一篇推理小说。

推理小说应该始于1841年,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创作了第一篇推理小说——《莫格街凶杀案》。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篇小说虽然存在着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具备了推理小说的三个最基本的元素——侦探、谜题和推理。

启蒙:爱伦·坡的游戏(一)

1838年,爱伦·坡迁到费城,在《伯顿绅士杂志》担任编辑工作。随后,杂志几经易主,最终更名为《格雷厄姆杂志》。1841年,爱伦·坡在新杂志继续担任编辑。

1841年4月,《格雷厄姆杂志》刊登了爱伦·坡的新作——《莫格街凶杀案》。

小说讲述了在一间门窗紧锁的阁楼小屋里,一对母女被杀害,现场惨不忍睹。谁是凶手?凶手为什么对现金视而不见?凶手又是怎么从密闭空间里逃脱的?警察束手无策,这时,一个奇妙的人物登场了......

先指出,爱伦·坡从来都没有将这篇小说看作“推理小说”,他将此类作品称为“游戏”。

要点:1841年+美国费城+《格雷厄姆杂志》+编辑埃德加·爱伦·坡

= 推理小说的开山之作《莫格街凶杀案》

启蒙:爱伦·坡的游戏(二)

要点:我们之所以将《莫格街凶杀案》视为“推理小说”的开山之作,主要是因为这是第一篇具有推理三大基本元素的小说。

元素①:侦探

侦探第一次成为了作品的主人公。

爱伦·坡塑造了文学史上第一位侦探——法国贵族奥古斯特·杜宾

杜宾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和朋友租住在阴暗的别墅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怪异的贵族昼伏夜出,除了谜题和书籍,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引起他的关注。

他的头脑敏捷、学识渊博、没有情感,犹如一架冷酷的推理机器。他只在乎逻辑的严谨,“游戏”的公平。后来的侦探多少都“冷血”,完全是拜这位祖师爷杜宾所赐。

爱伦·坡对杜宾这个人物非常钟爱,在后面创作的《玛丽·罗热疑案》和《失窃的信》中,也安排杜宾作为主人公登场。这种安排也成为了后来推理小说的一种固定模式,即同一位侦探在不同的故事中出现的“系列模式”,比如福尔摩斯系列、大侦探波洛系列、神探伽利略系列等等。

元素②:谜题

谜题第一次成为了作品的主体。

早在圣经时代,便有种种稀奇古怪的谜题出现。不过,这些谜题充其量只是引子和道具,借以展现人物的某种性格、作者的某种思想或讽刺某种现象。

在《莫格街凶杀案》中,“凶手是谁”、“怎么做的”以及“为什么这么做”成了主体,人物和情节都围绕着这一主体展开,整篇文章就是一道逻辑思考题。

作为推理小说的发轫之作,爱伦·坡无疑最大程度地突出了这种类型小说的特质。

元素③:推理

推理第一次成为了作品的主导。

在《莫格街凶杀案》之前,西方世界较为流行的是带有哥特式风格的小说——爱伦·坡更是这类作品的集大成者。这类小说都有着匪夷所思的情节,僵尸、吸血鬼、恶魔等等,而故事完全没有逻辑可言。

在《莫格街凶杀案》里,前半部分情节同样阴森诡异,令读者感觉是一桩灵异事件;但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借杜宾之口,将科学合理的真相条理分明地推理出来。这种主导小说风格和走向的逻辑推理,也成了推理小说的不二特征。

日本推理作家岛田庄司曾说,“如果爱伦·坡把故事的解答写成‘恶魔的游戏’,那么《莫格街凶杀案》只是一篇很好的哥特小说,不会取得什么突破。但是,他很科学地解释了一切,这样世界上才有了‘推理小说’。”

古典主义推理(黄金时代-短篇-)

推理小说家柯南·道尔:“在推理小说的小路上,我们总能看到埃德加·爱伦·坡的脚步出现在前方。”

古典:福尔摩斯的诞生(一)

要点:福尔摩斯先生的原型是柯南道尔的大学教授、爱伦·坡笔下的侦探杜宾以及柯南·道尔本人的综合体。

关于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原型

① 大学教授约瑟夫·贝尔。

贝尔教授善于推理,经常鼓励柯南·道尔对就诊病人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在诊断前就对病人情况有初步的判断。教授曾经从一个人的裤子磨损程度推断他是个皮匠,还从一名英国士兵患上的象皮病得出了他曾驻扎在西印度群岛的结论。

② 爱伦·坡笔下的侦探杜宾。

福尔摩斯对华生说:“你一定认为把我和杜宾相提并论,是对我的恭维。可是,在我看来,杜宾是个微不足道的家伙。他沉默一刻钟,然后说破朋友的心事——这种伎俩过于做作,也过于肤浅。他有些分析问题的天赋,但绝对不是坡想要塑造的那种非凡人物。”话中充满了讽刺,但也许柯南·道尔认为,自己创造的福尔摩斯是杜宾的进化版,这才是埃德加·爱伦·坡想象中的非凡人物。

③ 柯南·道尔本人。

柯南·道尔的家人认为,福尔摩斯的原型就是道尔本人。柯南·道尔的逻辑分析能力高超,不仅在虚构小说中,在现实生活中也名闻天下。柯南·道尔一生破获了许多案件,为很多无辜之人洗脱了不白之冤。

维多利亚时代成就了福尔摩斯,福尔摩斯又引领了推理小说。

他不仅仅是一位虚构的侦探,他是时代的产物。读者也许会忘记福尔摩斯处理过的某桩事件,但,疾驰而过的四轮马车、彻夜长明的煤气灯、象征着效率和文明的电报与火车...这些是任何人都无法忘记的。福尔摩斯对于英国人、对于西方世界、对于推理小说而言,就是一种无限怀念又注定无法复制的情结。因此,夏洛克·福尔摩斯必然是不朽的。

古典:福尔摩斯的诞生(三)

要点:推理作家们将福尔摩斯的推理方法升华成两种理论——物证推理心证推理

福尔摩斯经常使用一个小套路——委托人进门,无需自我介绍,福尔摩斯就能将对方的身份、职业、收入、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癖好习惯,甚至对方今早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赶到贝克街,全都逃不过大侦探的眼睛。

按照性质分类,福尔摩斯的方法大致有两种:

① 他断定某位委托人来自伦敦某条大街,因为这位客人的鞋上沾了一些泥土,而这种泥土是那条大街上特有的。

② 他断定华生讨厌战争,因为他注意到对方盯着一位将军的画像看了许久,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神情,手不由自主地摸了摸受伤的腿,皱眉,最后摇头叹气。

Q:这两种方法各自意味着什么?有什么不同?

被理论化的福尔摩斯:物证推理vs心证推理

物证推理:客观存在+科学精神+实物线索

英国侦探小说家——奥斯丁·傅里曼(Austin Freeman)

“尸体是会说话的,血迹和指纹随处可见,只要拥有过硬的知识和手段,通过这些线索可以直接找出凶手,不需要什么演绎法。”于是,傅里曼塑造了推理小说史上第一位科学侦探——宋戴克法医

纽约市警察局高层在读了宋戴克的故事后大受启发,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座专门用于刑事侦破的化学实验室,傅里曼的法医神探宋戴克是名副其实的CSI鼻祖。 

福尔摩斯之所以能推理出委托人来自某条街,是因为他看到了客人身上的泥点——泥点是推理的起点,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这就是福尔摩斯第一种方法的最大特质。 由傅里曼和宋戴克确立的,这种推理模式被称为“物证推理”。

心证推理:犯罪心理+人性理解

英国作家——G·K·切斯特顿(Gilbert Keith Chesterton)

切斯特顿塑造了一位名叫布朗的侦探,职业是神父。布朗神父注重的不是血迹、指纹等,而是犯罪模式和罪犯心理。

布朗神父的原型就是切斯特顿本人,他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对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有研究和独到见解。因此,布朗神父可以超越物理学、化学,站在哲学和心理学层面解决问题。

福尔摩斯看穿了华生的心事,他的依据是:华生看着墙上的画,华生露出了复杂的表情,华生下意识摸了伤腿,华生皱眉、叹气等等。在整个推理过程中,没有一处是客观世界里的线索,简单来说,都是个人感觉。这种“越过”客观线索,通过窥探对象内心直击真相的模式,被称为“心证推理”。

古典主义推理(黄金时代-篇-)

古典:长篇黄金时代(一)

要点:短篇显现弊端,长篇的初始。

短篇黄金时代对推理小说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不过,随着读者的需求和见识不断提升,短篇小说的弊端渐渐暴露,其中尤以两点最为突出。

当时,有一位名叫本特利的记者,他对推理小说脱离现实的状况十分不满。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本特利创作推理小说《特伦特最后一案》,他要用推理小说来证明推理神探是个失败品,小说里的密室其实是意外,而不是凶手精心设计的。

小说的出版引起轰动,读者第一次看到敢于向“神探”开炮的作品。随后,却朝着始料未及的方向发展下去。

本特利的本意是让读者明白推理小说的虚幻,而就此远离;没想到,读者跑偏了。大家发现推理小说在篇幅变长之后,故事变得更曲折,人物变得更丰满,有了环境的描绘,有了气氛的渲染!最重要的是,谜团有了被隐藏的空间,布设、误导和逆转都变得从容不迫。这本书使推理小说变得更像小说了。

《特伦特最后一案》成了一个模板,引导了长篇黄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尝试长篇作品。

古典:长篇黄金时代(二)

1920年是推理小说史的分水岭,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时代正式开启。在这一年,有两部作品横空出世:

这部作品秉承了短篇黄金时代的心证模式,依靠极强的故事性和巧妙布局将推理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这种注重“心理建设”和文学性的处理方式,贯穿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创作生涯,也影响了黄金时代几乎所有的作品。


女王风头太盛,以致很多读者忽略了这部作品,但就贡献和历史意义而言,这是一部绝对不逊于《斯泰尔斯庄园奇案》的作品。与《斯》的浪漫主义及心证模式不同,《桶子》是一部现实主义推理小说,典型的物证模式推理。


从1920年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这近30年的岁月里,人才辈出,佳作不断,被称为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

这期间,涌现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约翰·狄克森·卡尔、多萝西·塞耶丝、约瑟芬·铁伊等天才作家,而这些天才创作的《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三口棺材》、《X的悲剧》、《时间的女儿》等等都成为了绝世经典。

古典:长篇黄金时代(三)

*黄金时代作家们的创作特点*

要点① :埃勒里·奎因的“挑战读者”环节

埃勒里·奎因在诡计和心理层面花费笔墨,因为这些东西无法对等呈现给读者。他让推理小说回归最本质的状态,只依靠逻辑解决所有问题,线索全部呈现给读者,读者只需要通过逻辑将线索以正确顺序组合,真相就会浮出水面。所有线索都完整交待,奎因和读者掌握的信息是完全对等的——剩下的只是彼此间的逻辑竞赛。

由于对自己的逻辑构筑能力绝对自信,导致埃勒里·奎因的行文简洁明确,不屑于利用干扰线索误导读者。其风格最极致的体现,是出现在“国名系列”中的“挑战读者”。每当他把所有线索交待清楚,并为读者指明方向后都会停止叙述,在真相揭晓的章节前,对读者说:“所有线索都呈现在您的眼前,请您想一想,谁是凶手?”

“挑战读者”是埃勒里·奎因独有的标签,是其风格的体现,更是其性格和能力的体现。

要点② :约翰·狄克森·卡尔的诡计——不可能犯罪

“诡计”是卡尔作品的根基,也是他区别于其他创作者的最大特质。诡计有千百种,其中有一类是非常独特的,即“不可能犯罪”。

所谓“不可能犯罪”,指犯罪表象和客观情理严重相悖的犯罪,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一个人死在茫茫雪地中,这只是普通犯罪;但如果一个人死在雪地里,雪明明早停了,尸体周围除了死者的脚印,再没有任何痕迹,那么这就是一桩不可能犯罪。因为从常理分析,凶手不可能往返于雪地上而不留下脚印的。

“不可能犯罪”是诡计极致化的产物,堪称“诡计王冠上最耀眼的宝石”。推理小说的创作者无不对这类诡计“垂涎三尺”,但却通常只能选择“退避三舍”。只因难度太大了。密室、足迹消失、不在场证明、穿墙而过、悬空逃逸等等,这些诡计谜面固然华丽,足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不过,推理小说不是科幻小说,也不是奇幻小说,非自然力量是不可以作为终极解答的。要找到一种精彩而合理的解答是非常困难的,一旦谜面和谜底落差过大,读者的满心期待就会瞬间化为恼火。

但是,卡尔一生创作了八十多部小说,几乎都使用了“不可能犯罪”诡计,其中光是密室就设计出了50多种。卡尔也因此被称为“密室之王”。在《三口棺材》中,卡尔将一个密室杀人和一个雪地无足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让这部作品成为了推理史上最伟大的“不可能犯罪”作品。第17章名为“密室讲义”,卡尔借侦探基甸·菲尔博士之口,总结了推理小说中所有密室的类型,并将其归类,堪称一篇密室杀人的小百科。

新派推理时代背景

要点:经济危机+世界大战,使人们质疑世界和生活,于是产生了新派推理。

推理小说是一种休闲读物。实际上,不仅是侦探小说,几乎所有文学都需要经济富足才能蓬勃发展。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在茶余饭后才会钟情于这类作品。

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一夜间,社会充斥着失业、贫困、饥饿、绝望......当有人因插队领取救济粮而被殴打致死时,谁也不会有闲情坐在安乐椅上阅读小说。

经济崩溃还迫在眉睫,更残酷的世界大战就来了。一瞬间,世界化为废墟,数以亿计的生命变成炮灰,无时无刻折磨着人类的心灵。战争使人们开始质疑往后的美好生活,繁荣、享乐、美好如此不堪一击,脆弱的人类还有必要苦心经营这些美好吗?绝望、灰色、自我怀疑的世界观充斥着每个角落。人们迫切地需要重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心理层面”去治愈人类。

于是,新派推理就出现了,新的时代也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推理小说。

硬汉推理(黑色革命)

战争结束后,大批士兵归乡,严重的问题就出现了。不仅是战争在这些人心中留下的恐惧和创伤难以根除,还有无法被社会认同的心理压力。这些老兵是战争中的英雄,可是当他们回乡却发现这个世界已经不属于自己了。野蛮、愚昧、守旧、固执、残疾等等,昔日的英雄们被贴上了诸多标签,在社会的夹缝中摇尾乞怜。

当时,以这样的背景老兵群体为灵感而创造出的新派推理,被命名为“硬汉派”推理。

这是应时代而生的新派推理。硬汉派推理将关注点由大脑转移到了心灵,由谜团转移到了人性,格外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揭露。

同时,相对于本格推理,硬汉推理的文学性得到了提升,这对于推理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硬汉派推理的风格鲜明,暴露了社会和人性最阴暗的一面,评论者通常把这个称为推理文学史上的“黑色革命”。

这场革命起源于美国,其中贡献最大、能力最强的领导者,是达希尔·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和罗斯·麦克唐纳(Ross MacDonald)。

基本上,“硬汉派”的特征:

特殊的硬汉推理——间谍小说

实际上,间谍元素很早就出现在推理小说中,比如福尔摩斯故事《最后致意》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一些作品。只不过,在那个年代,“间谍”这些概念只是一个新鲜的元素,离普通读者还很远。

不过,两次世界大战接踵而至,让更多人体会到间谍的价值和魅力。之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更让间谍行为变成一种“日常”。

间谍是一位孤胆英雄,游走于社会边缘,甚至没有真实的身份,这一点和硬汉推理中的主人公如出一辙。他们需要完成任务,需要破解谜团,还会接触到政治秘密、政治人物和大国博弈,而这些恰恰最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于是,在第二次大战结束后,间谍小说作为硬汉推理下的一个门类迅速崛起。

间谍小说的两位代表作家: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和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

这两位大师代表着间谍小说的两个大方向。

伊恩·弗莱明的间谍小说,属于浪漫主义,展示的是“间谍能做什么”,而他的答案是“无所不能”。所以,007詹姆斯·邦德是世界上最酷炫的间谍。他无论去哪里,都是前呼后拥的。他接受的任务不复杂,不需要面对人性的考验,却足以挽救人类的命运。他要做的,就是跑过去戏耍对手,然后在一大堆道具的帮助下大获全胜。即使遭遇生死一线,但他一定会转危为安,这就是“主角光环”。

而约翰·勒卡雷的作品相反,属于现实主义,强调的是“一个人为什么要做间谍和成为间谍后我该怎么做”,写的是间谍世界中的人性 和宿命。没有英雄,没有大场面,只有那种不会被任何人识破的间谍。他们忍辱负重,放弃一起,潜伏在你我身边,进入人群就会消失不见的寻常人。但更真实的威胁却无处不在,或许就在自己每天等车的地方,识破自己的对手会用匕首结束自己的生命。

伊恩·弗莱明的作品是感性的,承袭了硬汉推理中的孤胆英雄模式;而约翰·勒卡雷是理性的,承袭了毛姆、格林等文学大师的风骨和思考。

“这是推理小说吗?”——去类型化、多元、精彩

时间来到了当代。

时代变迁,“精彩的故事”成了唯一的标准。新时代推理小说的发展方向和特点:去类型化,多元,精彩——这些就足够了。

相信很多人在读过新时代的推理小说后,第一反应可能是:“精彩,但这是推理小说吗?”

肯定是的,只不过和之前的推理小说有点不一样了。新时代没有那么多套路,每位创作者都在追求自己的风格,创造“精彩的故事”。

推理也可以只是一个“元素”,多元化的发展,才能使推理文学的生命力愈发旺盛,不被时代淘汰。

著名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创作过《钢穴》和《裸阳》,这些都可以被看作优秀的推理小说;著名学者安伯托·艾可(或译翁贝托·艾柯)创作了《玫瑰的名字》,成为了推理文学史上最奇特的一部作品;J.K.罗琳在《哈利·波特》系列中也运用着推理元素,结束这个系列后,以罗伯特·加尔布雷思为笔名,着手创作推理小说。

西方推理小说:启蒙——>古典主义推理(黄金时代)——>硬汉推理(黑色革命)——>多元

日本推理小说:启蒙——>本格派(古典)——>社会推理——>新本格复兴本格——>多元

日本推理小说🕵️‍♀️

启蒙:日本推理的探索时代

要点:日本以翻译西方推理小说开始。

推理小说是西方的产物。推理的诞生(埃德加·爱伦·坡)、推理小说的发展(福尔摩斯)、推理的繁荣(黄金时代)以及推理小说的变革(黑色革命)全都发生在英语世界,超过90%的创作者都是用英语创作的。

直到大约百年后,才被日本打破了这个界限。

探索时代——翻译西方推理小说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流行的大多是描绘旧时代的风俗小说。

1886年,经济学家神田孝平翻译了《杨芽儿奇谈》,作者是荷兰人克里斯平迈埃尔。这部作品通过一桩罪案介绍了荷兰的司法以及审判制度。全书以小说形式叙述的,因此在他们眼里,这部作品被视为第一部引入日本的推理小说。

1887年,在著名刊物上,刊登了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随后,日本推理小说的先行者黑岩泪香登上了推理文学的舞台。黑岩泪香在求学期间非常喜爱推理小说,于是他将优秀的西方推理小说介绍到日本,翻写了修·康维的《法庭美人》。他按照日本习俗翻新了这部作品,把人名地名全部日化。他的小说很受读者欢迎,此后六年陆续翻写了30多部的西方推理小说,对推理小说的推广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889年,黑岩泪香发表了第一篇原创作品《无惨》。这篇作品有了推理小说应具备的所有元素,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杰作。

西方“侦探”&日本“推理

最初,只有“侦探”这个词,被用来特指美国人埃德加·爱伦·坡创造的这种文体——侦探小说。这个词在欧美一直被沿用到今天,尽管其外延已经被扩大了很多。

19世纪末,侦探小说流入日本,迅速被日本读者接受。到了20世纪20年代(1923年),侦探小说在日本有了转变,真正属于日本的侦探小说应运而生。日本的创作者和研究者为了自我激励,也为了和西方侦探小说作区分,便创造了“推理”这个词,特指日本人创作的侦探小说。最早提出“推理”一词的,是日本著名评论家水谷准。但,这个提法在初期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主要是因为这个时期的作品和西方侦探小说差别不大,没有刻意区分的必要。

随着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的确立,日本的推理文化逐渐拥有特色,“推理小说”的提法才被广大读者接受。经过30年的磨砺,到了20世纪末,日本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世界推理文化中心,很多读者甚至把欧美的侦探小说也称为“推理小说”,颇有些“数典忘祖”的意味。

由于这种“后发优势”,“侦探小说”及“推理小说”的称呼才会逐渐模糊了界限。

日本推理小说的发展轨迹&派别

① 本格推理 - “正统”+“以解谜为最高目标”模式,比如:横沟正史

 → 黄金时代的推理小说,被西方评论者称为“古典主义推理”;日本则称为“本格推理”,“本格”就是正统的意思 。

变格推理 -“奇异味道”+“不把解谜看作终极目标”模式,比如:小酒井不木、梦野久作。

 → 转变原因:日本二战时期,因推理小说源自西方,而遭政府严禁。

社会推理 - 又称清张革命,始于1957年松本清张的《点与线》。

 → 写实,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揭露社会弊端,日本在经历大战及经济萧条时出现的作品,类似于欧美的“冷硬派”。

④ 新本格推理 - 即“复兴本格”,始于80年代末,代表作家有绫辻行人、岛田庄司、麻耶雄嵩等。

 → 新一代人出生于稳定而富足的年代,战争、重建、泡沫经济、堕落等已经遥远,无法引起共鸣,于是轻松、猎奇、浪漫的本格推理得到复兴。

本格推理的第二时期:以1994年京极夏彦(妖怪)1995年西泽保彦(科幻)1996年森博嗣(理系推理)为标志。

 → 较之“新本格推理”,作品中出现了更多“不可思议”和“离经叛道”的新元素。创作者们几乎将现实世界抛弃,架构自己的世界观。

新式推理:1999年至今开启了日本推理小说的多元时代,代表作家有东野圭吾、宫部美雪/美幸、伊坂幸太郎、道尾秀介等

 → 20世纪末,日本推理终于成长为一种多元、独立、成熟的文学类型,甚至突破了“推理”的束缚。

以“峰”概括日本推理文学的历史

所谓“四峰”,指由四位大师引领的日本推理文学四个巅峰时代。分别如下:

江户川乱步开创的启蒙时代;横沟正史开创的本格推理时代;松本清张开创的社会推理时代;绫辻行人开创的新本格推理时代。

日本推理小说一代宗师——江户川乱步

1923年,日本推理文学的元年。江户川乱步,在这一年,创作出了真正属于日本的推理小说。

江户川乱步的创作一般是比较正统的“本格推理”,指代具有爱伦·坡和柯南·道尔风格的作品(包括黄金时代的作品)。后来,乱步越来越注重自我风格的展现,不甘于简单复制西方作品。于是,他将现实世界完全抛开,结合日本独特的文化以及国民的审美需求,结合自身的好恶和专长,将浪漫、幻想、猎奇等元素融入其中,使自己的推理小说呈现出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独特风格。例如《孤岛之鬼》,前半部分依旧是本格推理,后部分就出现孤岛、妖魔鬼怪,处处散发着具有日本风格的妖异之美。

他的尝试和突破,为推理文学在日本的发展扫清了最后的障碍。推理小说之所以能在日本取得辉煌成就,乱步功不可没,否则日本推理将始终是西方推理的复制品。直至今日,日本推理依旧保持着这种充满奇异味道的“江户川乱步式”特质。

资料摘自:褚盟《简单的谋杀:世界推理小说简史》,湖南雅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