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分子影像?
分子影像是一種醫學影像,能提供發生在體內分子與細胞層次的詳細影像。(如全身葡萄糖分布的影像)。與一般診斷影像工具如X光、電腦斷層及超音波不同,這些主要提供解剖的圖像;分子影像使得醫師能測得身體的化學及生物運行而知道身體功能性的資訊。分子影像可以做到:1. 提供其他影像技術達不到的或須用侵入性手段如切片或手術才可得的資訊2. 在症狀發生前或其他診斷工具發現異常前,確認疾病的最早階段即正確定位腫瘤。
分子影像研究可幫助醫師:
(1) 決定疾病的範圍及嚴重度,包括是否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2) 可根據分子影像提供病友獨一的生物特性及疾病或腫瘤的分子醫學特性,提供最有效的治療。(3) 決定病人特殊藥物的治療反應。(4) 可正確評估治療方案的效益。(5) 可評估疾病進展時的細胞活動變化,快速調整治療計畫。(6) 確認疾病的復發及幫助處理後續照護。(7) 腫瘤患者:判斷病灶惡性度、癌症分期、監測治療效果、偵測腫瘤復發。(8) 癲癇患者:協助定位癲癇病灶。(9) 心臟衰竭患者:觀察心肌是否存活。(10) 認知症患者:阿茲海默症(amyloid image)的確診。 分子影像過程是非侵襲性的,安全且無痛。
什麼是正子射出斷層攝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簡稱正子造影)?
正子造影包含正子掃描儀器(PET scanner)和一打入病友體內血流的微量放射同位素(示蹤劑),常用的正子照影示蹤劑是氟-18去氧葡萄糖(18F FDG),FDG是由葡萄糖加上微量放射性氟-18衍生而來的化合物,和葡萄糖的化學性質完全一樣,一旦FDG 在身體經葡萄糖吸收路徑至全身的組織和器官時,氟-18會放出一微小粒子叫正子(positron),會與體內的電子反應,這個反應叫互毀(annihilation)反應,會放出一對相反方向的光子(photon),利用正子掃描儀器來測得光子,產生三度空間的影像(看見全身葡萄糖分布),吸收多的地方產生熱點,表示有較高的化學活動或代謝發生(腫瘤細胞吸收較多的葡萄糖而產生熱點),另外代謝較低的地方會產生"冷區",醫師利用熱點,冷區得知身體器官或組織的代謝功能而得知異常。正子照影併電腦斷層(PET-CT),是結合正子代謝影像及高解析度解剖位置的電腦斷層掃描,(現行的正子照影均配有電腦斷層的解剖定位一起作檢查),能提供身體非常精細的影像(有詳細的解剖位置又可知其代謝)這二種影像合在一起叫影像融合(fusion imaging或hybrid imaging或co-registration),可見兩種不同的掃瞄在同一張影像上。同時提供3D影像,對臨床助益很大。(振興醫院的PET-CT是5環且即時數位的收訊為全國之最,速度快,患者受輻射少。
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的影響
癌症受檢者在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前後進行FDG PET/CT造影追蹤,以評估療效時,宜在每次注射FDG後相同的時間內進行造影,如此可減少因時間因素影響SUV值,影響療效的評估。治療後追蹤造影的最佳時機隨病人的病情及需要追蹤的訊息而異。有些腫瘤在化學治療後兩週內產生〝擊暈現象〞(stunning phenomenon),造成暫時性的FDG攝取減少或甚至不攝取FDG的現象,但隨後又會恢復FDG攝取。因此有些腫瘤在接受輔助型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後會造成FDG攝取減少。乳癌經荷爾蒙治療後及腦瘤經化學治療後幾天內,有時反而可見到FDG攝取增加現象,這種〝驟增反應〞(flare response),可能是由於癌細胞被毒殺後引起的發炎反應,使得FDG的攝取驟然增加所造成。FDG PET/CT可在腫瘤經化學治療後1~2週就評估化學治療效果,但最好等化學治療後5~6週再評估會更精確可靠。在經過1~2個化學治療療程後或在療程結束的10天以後,用FDG PET/CT評估療效反應是合理。若在療程結束時發現還有殘餘腫瘤,要用PET評估殘餘腫瘤的大小以及是否有復發,最好等化學治療滿6週以後。歐洲癌症研究及治療組織(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EORTC)建議以FDG PET/CT測量評估SUV值的變化,做為腫瘤治療反應的分級準則:(1)代謝進展疾病:SUV增加 > 25% (含無新病灶出現)或病灶直徑增加 > 20%;(2)代謝穩定疾病:SUV減少 < 15% 或SUV增加 < 25%;(3)部分代謝反應:在結束一個化學治療療程後,減少 > 15%,或在結束化學治療療程後,減少 > 25%;(4)病灶代謝反應完全消失。
在放射治療後,局部的發炎反應會造成持續幾個月FDG攝取增加的現象,尤其是頭頸部腫瘤和直腸癌,甚至可達6個月以上。因此應用FDG PET/CT評估殘餘腫瘤的大小,最好等放射治療滿6個月後。在6個月內的FDG PET/CT造影結果若為陽性,可能無法區分是殘餘腫瘤還是發炎反應。
健保給付嗎?
健保給付之檢查適應症概列如下,是否符合健保適應症請洽臨床主治醫師:1. 乳癌、淋巴癌之分期、治療及懷疑復發或再分期。2. 大腸癌、直腸癌、食道癌、頭頸部癌(不包含腦瘤)、原發性肺癌、黑色素癌、甲狀腺癌及子宮頸癌之分期及懷疑復發或再分期。3. 存活心肌偵測。4. 癲癇病灶術前評估。 未於上列之疾病,暫無健保給付,若有需要,仍可自費接受檢查。如有其他疑問,請與核醫部聯絡。電話:02-28264400#5710
參考文獻:陳遠光、高潘福合著:FDG PET/CT在癌症的應用(p.66-67 )
您知道什麼是「黑天鵝理論」嗎?
早期地球上的人們認為全世界天鵝是白色的,直到18世紀探險家在澳洲發現天鵝有黑色的,打破大家的觀念, 這件事給我們的警示: 您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就是有可能發生。
什麼是黑天鵝?就是金融風暴、心肌梗塞…一般人均認為心臟病(指急性冠心症、冠狀動脈缺血、心肌梗塞)不會找上我…
但當您稍為動一下就會喘不過氣來,胸悶(心頭重重的,須大口呼吸)有窒息的感覺,您可能須考慮到冠狀動脈疾病。
心肌梗塞是菁英的殺手!
當您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抽煙、熬夜習慣,並疏於運動,則心臟冠狀動脈就容易找上您!
茂伯、廖風德、馬兆駿、番王、施季青、龔照勝、郭金發均是活生生的例子
即使是醫師也會忽視… 報載57歲馬偕醫師猝死
核醫心臟掃描可及早偵測冠心症診斷正確率高達8成
心臟病發作有哪些症狀?
胸口覺得有壓力,或者壓力感來自身體上半部,包括頸部及下巴、左耳內、牙齦痛...。
在胸部或身體上半部覺得疼痛,灼熱或緊迫感。
胸痛超過30分鐘以上,用舌下硝化甘油錠無法緩解者。
有消化不良或無法呼吸的感覺。
冒冷汗
噁心或嘔吐
暈眩
十分疲倦,記住有三分之一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沒有胸痛現象
什麼是核醫心臟掃描?
利用極微量放射性追蹤劑 (鉈-201),追蹤心臟肌肉血流供應情形的檢查。
當鉈-201被注射到血管後,會經由冠狀動脈流到心臟各部位,然後進入心臟肌肉細胞內。若是冠狀動脈有狹窄 (狹心症) 或是阻塞 (心肌梗塞),造成該區域缺氧的情形,此時血液中的追蹤劑自然也無法進入該心臟肌肉細胞。
利用核醫斷層攝影,可得到追蹤劑在整個心臟的分佈圖,心臟肌肉是否有缺血,缺血的程度、區域範圍大小及位置 。
核醫心臟掃描SPECT之臨床應用
偵測冠心病:靈敏為75%-96%(平均為87%)特定度不均為73%。
術後有胸悶疑有再狹窄(restenosis)的病人: (缺氧區<10%的左心室心肌) ,這些病人預後藥物療法會比血管再通術好,反之缺氧程度如為中重度(缺氧心肌>10%) ,則須血管再通術介入,這些病人接受血管再通術之預後比藥物療法佳。
病人後之評估:運動或加藥式SPECT若為正常,病人之預後一般相當良好,縱使這些人之心導管證實有冠狀動脈阻塞,2年內其每年發生急心肌梗塞或致死之機率仍很少(<1%) 。
核醫心臟掃描可用於開刀前心臟的評估
研究顯示「550位掃描正常者僅1%在開刀前後發生心臟猝死,反觀387位檢查不正常者有19%有心臟意外(心臟猝死、心肌梗塞、不穩定心絞痛)發生」
許給親人一個安「心」 請定期檢查核醫心臟掃描 我們就在您身邊—28264400#5710 核醫部
壹、檢查目的:
偵測心臟缺血之部位及範圍;評估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對局部心肌血流灌注之影響;鑑別診斷心肌缺氧及梗塞;預測急性心肌梗塞之預後;冠心病患接受重大手術前之評估;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PTCA前後功能評估;心絞痛或鬱血性心衰竭藥物治療後追蹤;其他相關之臨床需求。
貳、當您有以下狀況時,不宜進行此項檢查,請告知我們:
竭、低血壓(收縮壓低於80mmHg)及其他心肺疾病等(若有上述疾病與症狀,經主治醫師評估後仍可執行此項檢查)。
参、檢查過程及注意事項:
檢查前:
本檢查所使用的核醫藥物,非放射顯影劑,沒有顯影劑過敏的問題。
檢查過程︰
檢查後:
壹、檢查目的:
評估冠狀動脈疾病影響左心室功能之程度,心肌梗塞之預後,早期診斷心 肌病變患者之心室功能異常,瓣膜疾病之嚴重程度或心導管術後之心臟功 能評估。
貳、 當我有以下狀況,應告知檢查單位:
参、 檢查注意事項及檢查過程:
檢查前:
檢查過程:
檢查後:
壹、檢查目的:
診斷輕微骨折;偵測及追蹤癌症骨骼轉移;協助診斷骨髓炎;協助診斷人工關節鬆動及感染;檢查全身性骨骼關節疾病,例如副甲狀腺亢進症,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薦髂關節發炎程度及其他骨骼關節疾病等等。
貳、當您有以下狀況時,不宜進行此項檢查,請告知我們:
您有懷孕的可能或已懷孕時。
参、檢查注意事項及檢查過程:
檢查前:
檢查過程:
檢查後:
壹、檢查目的:
腦血管疾病之局部腦血流偵測;腦部腫瘤評估與療效追蹤;瘨癇症、癡呆症之評估;柏金森氏症候群之評估;自體免疫疾病侵犯中樞神經系統之評估,如全身紅斑性狼瘡等相關之功能性檢查。
貳、當您有以下狀況時,不宜進行此項檢查,請告知我們:
您有懷孕的可能或已懷孕時。
参、檢查過程及注意事項:
檢查過程:
檢查後:
壹、檢查目的:
口乾症狀之評估,例如慢性唾液腺炎、或接受頭頸部放射治療後;幫助某些唾液腺腫瘤之鑑別診斷。
貳、當您有以下狀況時,不宜進行此項檢查,請告知我們:
您有懷孕的可能或已懷孕時。
参、檢查過程及注意事項:
臨床上常有病患及家屬,對於核醫科檢查後,病患體內放射性同位素的輻射暴露 量有疑問。 其實,核子醫學診斷,是使用短半衰放射性同位素,例如:Tc-99m〈6hr〉、Tl-201 〈73hr〉、Ga-67〈78hr〉、I-131〈8day〉,將低劑量放射性藥品用打針、口服 或吸入的方式進入病患體內,再用加馬閃爍攝影機偵測病患體內生理分佈狀況。 臨床上給予病患的劑量是被選擇在能接受檢查範圍內的最低暴露量,Tc-99m 通 常不超過 30mCi(毫居禮),其他核種也通常在 2-4mCi,事實上,受檢病患接受 輻射劑量甚至低於許多 X 光檢查接受的量,至於週遭接觸受檢病患的人暴露量更低。
病患體內單次放射劑量依檢查項目而異,大約為 0.4 至 14.8 mSv(毫西弗,輻 射劑量單位),劑量約為一張胸腔 X 光片的放射性劑量至一次電腦斷層檢查的放 射性劑量,就輻射使用正當性而言,病患因病情需要而做醫療檢查,其輻射劑量 暴露無劑量限制。 但有幾點是核醫科病患和家屬需注意的事項:
核醫檢查臨床上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是一個安全、有效及無痛的診斷方法,如 果能有正確的認知並配合輻射安全的執行,就能舒適的完成檢查,使核醫專科醫 師能做出正確的診斷,提供臨床醫師更多醫療資訊,使病患早日康復。
衛生署公布:輻射傷害醫療常識 2011/03/16
Q: 常見之輻射危害形式為何?
A: 常見之輻射危害可分為污染(contamination)和曝露(exposure)兩種。輻射曝露則指身體直接受到外在輻射線之照射,如劑量過當則可能造成人體健康之傷害,但不致影響到其他人。輻射污染是指身體內外留有放射線物質,不僅可能造成自身健康之危害(輻射曝露傷害),同時也可能導致接觸者也被輻射污染而造成輻射傷害。如日本此次核電廠輻射塵外洩所造成的輻射污染,可藉由輻射偵測器測得。
Q: 如遭受到輻射曝露會出現哪些症狀?
A: 游離輻射對於人體之影響會因為輻射之種類、強度、劑量、時間、曝露身體面積等因素而有不同,依據美國國家輻射防護與測量委員會之報告,當一次身體大面積接受到1戈雷(約略相當1西弗,即100萬微西弗)以上之輻射量才有可能出現症狀。一般以皮膚、骨髓、消化系統、血管及中樞神經系統之影響較為明顯。皮膚之傷害類似局部燙傷,出現癢、刺痛、發紅等現象,而其他器官以骨髓最為敏感,出現血球數下降,其次則為消化系統之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
Q: 近日剛自日本災區返國之民眾,應該注意哪些自身健康問題?
A: 依據近日日本官方發布有關福島核電廠意外之資訊,其輻射外洩劑量應不致造成赴日旅客之健康危害,民眾如仍有疑慮,可觀察是否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如仍不放心則可至設有職業病醫學科門診或特別門診之醫院諮詢專科醫師。相關就診資訊可參考本署官方網頁。
Q: 何時服用碘片?使用時須特別注意什麼?
A: 於輻射外洩緊急事故時,國內核電廠緊急應變計畫區域(半徑5公里)內之民眾可服用,碘片可阻止游離碘集入甲狀腺以保護其功能,只要有足夠的量就可以阻止放射性碘進入甲狀腺。服用碘片三十分鐘後,就可以發生功能。服用之注意事項包括:對碘過敏者、甲狀腺患者,孕婦及新生兒如有服藥需要,請諮詢專科醫師。
Q: 如果自行服用碘片是否可預防輻射傷害?
A: 所謂碘片,僅對於遭受游離碘輻射暴露時,於4小時內服用即可有效減少甲狀腺吸收游離碘達到保護效果,如於8小時以後服用則只有40%的效果,但是對於其他輻射線並無效果,且服用碘片可能產生過敏、腸胃道不適、唾液腺腫大等副作用,民眾切勿自行購買服用,如有必要會由政府統一發放。
Q: 如果懷疑自己遭受輻射污染需要看哪一科的醫生?要吃藥嗎?治得好嗎?會遺傳嗎?
A:依目前日本核災之官方報告,對健康應不會有影響,一般而言均不需吃藥都會康復,也不會遺傳,如仍不放心則可至設有職業病醫學科門診或特別門診之醫院諮詢專科醫師。
Q: 此次日本核電廠事故,對我們的飲水、食物會不會有影響?
A: 目前為止,不會;若日後原能會公布輻射塵因風向改變而影響台灣,則有可能污染飲水,但民眾不需太恐懼,污染情況嚴重度可以即時監測,即使飲水受微量污染,也不會對健康產生影響,會隨尿液排出。食物亦同。
日本311核能危機 Q & A 【2011/3/15 聯合新聞網】
1.核能事故等級?
國際核能事件分級制度將核能事件分成7個等級,較低的1至3級總稱為異常事件,較高的4至7級則稱為核子事故。若干事件如無安全的顧慮則將之劃分成0級(或稱未達級數)。 國際間核能事故,以俄羅斯1986年的車諾比爾核能電廠事件最嚴重,被評為「第七級」事故。美國一九七九年三哩島核能電廠是「第五級」事故。法國核能安全局表示,日本核能事故可認定為第5級或第6級。
2.什麼是輻射塵?
輻射塵(Radioactive Fallout)也就是放射性落塵。核子試爆或原子彈爆炸時,核分裂產生許多分裂產物大量散逸,叫做輻射塵;利用核分裂發電的核能電廠,發生意外事故又無安全屏蔽時,也會產生輻射塵。 輻射塵中自然含有許多放射性物質,剛逸出時就易偵測到的是碘一三一、銫一三七等,因揮發性較強很容易跑出;其次逸散出來的是鍶八十九、鍶九十等。
3.什麼是銫一三七?
銫一三七輻射強度要經過30年才降低一半。核能廢料要經十個半衰期才好處理,那就是三百年了。所以核電廠會產生銫一三七是反核人士的重要理由之一。 銫一三七會放射貝他、伽瑪射線,易溶於水,對人的軀體效應,會分布於全身肌肉,量多時即破壞細胞;還有遺傳效應,達某種量時會破壞敏感的生殖細胞,影響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
4.多少微西弗會對人體造成影響?
根據台灣原子能法規規定,正常人每年接受小於1000微西弗量是正常、安全的。 醫學上,短時間內大量暴露在50萬個微西弗的輻射量,對人體其實是沒有即刻生命危險的;若瞬間接受50萬至100萬微西弗量,人體骨髓功能會開始受損,血液血小板、白血球下降。 若民眾接受100萬至200萬微西弗量,大約5%至50%病人,三小時內除了骨髓功能受影響外,腸胃道系統也立刻損害,患者會嘔吐、疲倦沒胃口;一旦接受了200萬至600萬微西弗以上的輻射劑量,就可能出血感染,有致死可能。
5.如何得知台灣是否受到日本輻射影響?
原能會持續監測、每五分鐘更新一次(http://www.aec.gov.tw/www/gammadetect.php),若輻射值達到每小時二十微西弗,就會發布警報,民眾疏散或掩蔽。
6.輻射感染後的病徵與影響?
受高劑量輻射後,皮膚會出現灼傷、也會出現白內障及脫髮的情況,低劑量輻射亦會增加罹癌和產下畸形兒的風險。 人體在短時間內接受的輻射劑量超過一定程度時,會引發細胞死亡或無法復修。同時會產生疲倦、噁心、嘔吐、皮膚紅斑、脫髮、血液中白血球及淋巴球顯注減少等症狀。當接受輻射劑量更高時,症狀的嚴重程度亦會加大,甚至死亡。核輻射影響會禍延下一代。
7.如何避免受輻射感染?
1) 若無法撤退,閉居是極有效的預防方式。以密閉空間為避難所,最好是地下室,並以塑膠袋和膠布封緊門窗。2) 防止輻射塵進入肺部和消化道,洗去任何與皮膚接觸的輻射塵,但不應刷洗,並避免咬指甲、吸菸或舔手指。3) 減少外出,戴帽子雨傘,戴口罩都是可以減少輻射劑量感染,真的遇到緊急的時候,政府會要求周邊民眾服用碘片。
8.從日本是否需要輻射污染檢測?
原能會已經在機場設置偵測器,檢測民眾是否遭到輻射污染。
9.若是買不到碘片,可吃哪些食物預防?
可多攝取海鹽、海苔、海帶等含天然碘食物,如海帶膠質能促使體內放射性物質排出體外。 (目前狀況並不需使用碘片)
10.求救管道?
若發生輻射外洩事件,立即撥打原能會輻射偵測中心專線0800-088-928通報。
有疑問可洽原能會02-82317919查詢 或 02-28264400轉5710 林明賢 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