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花現:臺灣工藝季花蓮展
首頁 Home
策展主題 Themes
技藝傳承
品牌創新
當代實驗
關於我們 About Us
English
花現:臺灣工藝季花蓮展
首頁 Home
策展主題 Themes
技藝傳承
品牌創新
當代實驗
關於我們 About Us
English
More
首頁 Home
策展主題 Themes
技藝傳承
品牌創新
當代實驗
關於我們 About Us
English
關於展覽
/
策展人 王昱心
花現
,
意指近百年來東台灣有多樣的材質與物件製作顯露,呈現驚人的文化史跡,同時亦是「發現」的諧音,花蓮有許多工藝瑰寶未被大家看見;花現,更是遍地開花的編織藝術蔓延,展覽帶領大家一起發現美好的材質、技術、轉譯當代的編織工藝。
這是一場以編織為主軸的展覽,追溯東部台灣—花蓮地區對20 世紀織品、工藝、族群收藏、手作和實踐先驅的作品為基礎,並且展現新世代材料與概念為主題的織作、雕塑、裝置和當代編織。編織工藝從萬物中汲取材質、靈感,已深植於世界各地的文化之中,編織工藝長期以來一直是社會凝聚力的傳統—編織是一種創造性行為,生產在公共和私人空間中穿戴、使用、空間架構或展示的紡織品、編織技藝,以表明身份、社會階層、講述故事、表達傳統和建立關係。直到近代,編織才被運用作當代藝術的表現,拓展了編織衣毯、編籃(網)、空間結構,到裝置和雕塑的可能性,並經常採用意想不到的材質,例如植物、鳥羽、纖維、頭髮、塑料、衣服和回收布料。
「花現」以三大主題呈現:『技藝傳承』、『品牌創新』與『當代實驗』,旨在揭示和讚美許多藝術家多樣化實踐的核心—永續與文化傳遞,並且展示了編織的藝術水平。藉由本次展覽尊重手作編織工藝,同時使用非常規材料來創造形式、結構和功能的表達,經常涉及與當今相關的社會狀態、文化傳承、永續環境等主題。 從柔軟到剛硬的多元線材,重新定義了編織在當代藝術脈絡中的位置。經緯之間,可創作任何物件,線材從游移於多層次空間,構成平坦、立體的形態,展現經緯交織間的流動性與多樣性。
1921年迄今臺灣工藝發展的百年光譜,早期奠基於生活、信仰的需求,歷經地方工藝產業振興、工藝外銷經濟、近現代社區總體營造、美術工藝創作、工藝與設計跨界,到當代強調自然、循環、平衡、寬容、生命力等綠工藝精神等,「臺灣工藝季」肇始於感懷前人的努力與積累,更肩負工藝的永續發展為重要使命。
「花現」策展三大主題
技藝傳承
花蓮的編織工藝是族群對身分、歷史的文化協商與傳承。不但保存了傳統智慧、深化土地連結,更展現出強韌的生命力,交織成一幅充滿包容與生命力的文化織錦。
品牌創新
融合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運用自然纖維等多樣材質,創造出手感豐富的作品。這些作品及其故事,回應了編織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填補人們的精神需求,並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當代實驗
運用多元技法與材質,創作抽象作品,重新定義了編織在當代藝術中的角色。作品題材廣泛,從私我反思到環境議題,雖媒材技法各異,卻共同體現了創新與關注當代的精神。
展覽資訊
展期: 2025年6月28日(六)— 2025年8月31日(日)
時間:週二~週日10:00-17:00 (每週一休館)
開幕茶會
時間 | 114年6月28日(六)10:00-13:00
地點 | 花蓮縣運動休閒園區/花蓮縣吉安鄉中山路一段195號
報名
|
敬請填寫報名表單
流程
|
10:00-10:30 媒體聯訪&展場導覽
10:30-10:50 祈福與展演
10:50-11:00 策展人致詞
11:00-11:05 播放「花現」宣傳影片
11:05-11:30 來賓介紹與致詞
11:30-11:40 介紹參展藝術家
11:40-11:45 大合照
11:45-13:00 藝術家座談
12:30- 茶點交流
13:30-15:00 工藝體驗/
受邀來賓歡迎現場報名
15:00-21:00 藝術市集
展覽
地點
地點
:花蓮縣運動休閒園區H棟 / 花蓮縣吉安鄉中山路一段195號
(
Google map
)
花蓮縣運動休閒園區H棟展區位置圖
相關
資訊
策展人 |王昱心(國立東華大學)
策展單位|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主辦單位|花蓮縣文化局
協力單位|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協辦單位|吉安鄉公所、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視覺設計
|
趁著有光設計工作室
參展人|
林清進Roi't、黃林育麟Temu Basaw、陳國良Maqundiv Naqesulan、余清山Vava
Istasipal
、潘天利Abas Utay、吳阿春
Sawmah
、馬耀 武道Mayaw Otaw、水源部落 (宋美枝、曾玉樺等14位織女)、朱阿菊 Api、吳碧雲Olaw Afan&吳素英Panay Olaw、
謝郁雯 Tumun Buru
&
柯美妹 Ungan Umiq
&
林秀玉 Ciwas Taki
、李玟慧O'ol Kacaw、林伯特Uying Teyra 、嚴玉英zakon&偕淑月ngolan、張亞伯Yabu Saysang、砂卡噹Maci家族 (劉阿松Maci Asing、劉英妹Hobi Maci
&
劉瑋Yakaw Iku)、歌勒文傳工作室
Kyux
、李美嘉Longac Ciwku、吳明峰
Ming Feng Wu
、溫英妹Tusi Pisaw
&
鄧雪真Elanyun VAVULENGAN、林淑鈴
Shu Ling Lin
、陳駿豪
Jun Hao Chen
、泥椅工作室 林彥含
Yan Han Lin
、瓦旦‧督喜
Watan Tusi
、瑪籟‧瑪卡卡如萬
Malay Makakazuwan
、翁立娃
Li Wa Weng
、陳勇昌Kaling Diway、東華原民院編織團隊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CIS Contemporary Art
、連佩君Umay Siki、王以恩Sacyang Yawi、Lala Ban香蕉絲工坊、Kamaro'an住下來吧、那都蘭工作室
Nadolan
、山角 Kasa'sa'an、月桃戲
Yuetaoxi Workshop
、林介文
Labay Eyong
。
指導單位:花蓮縣政府|主辦單位:花蓮縣文化局
|
合作單位: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執行單位: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
協辦單位:吉安鄉公所、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視覺設計:趁著有光設計工作室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Page details
Page updated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