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作為佛教的一個重要傳承體系,不僅在西藏擁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還影響著整個喜馬拉雅山區及蒙古等地。隨著時代的發展,藏傳佛教在世界各地也逐漸擁有更多的信眾。它的教義和修行方式經過千年的傳承和演變,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宗派系統,每個教派在教理、修行和文化上各具特色。本篇將介紹和比較藏傳佛教的主要教派,包括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噶當派 ,以及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了解它們的歷史背景、教義特點和傳承方式。
藏傳佛教作為佛教的一個重要傳承體系,不僅在西藏擁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還影響著整個喜馬拉雅山區及蒙古等地。隨著時代的發展,藏傳佛教在世界各地也逐漸擁有更多的信眾。它的教義和修行方式經過千年的傳承和演變,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宗派系統,每個教派在教理、修行和文化上各具特色。本篇將介紹和比較藏傳佛教的主要教派,包括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噶當派 ,以及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了解它們的歷史背景、教義特點和傳承方式。
藏傳佛教的沿革
概要
藏傳佛教是從公元七世紀開始傳播於喜馬拉雅山區和中亞地區的佛教傳承之一。藏傳佛教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從世界上最完備的顯、密宗典籍到無數高僧大德的論述著作。歷史上,信仰藏傳佛教的主要是西藏人和蒙古人,但從本世紀開始,藏傳佛教傳入世界各地,並正成為一個跨越國家、民族的世界性宗教。藏傳佛教的價值正越來越獲得世人的重視和肯定。除了西方世界,藏傳佛教還在台灣和東南亞蓬勃發展。
在佛教傳入之前,西藏盛行原始宗教--苯教。西元七世紀,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在他的兩個妃子尼泊爾墀尊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的影響下,信奉了佛教。松贊干布又派吐彌桑布札等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吐彌回藏後,仿梵文造藏文,並翻譯一些佛經。雖然松贊干布大力提倡佛教,並以佛教十善法治國。但在他之後,一直到八世紀初,佛教並沒有太大的發展。
西元八世紀時,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印度僧人寂護、蓮華生等到西藏傳播佛教。佛教慢慢與西藏文化相結合而形成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公元第十世紀朗達瑪王在位期間,大肆毀佛,但不久佛教即告復興,在藏西和藏東宏傳;印度和西藏學者又忙著翻譯佛經。隨著西藏佛教學者增多,入藏的印度學者逐漸減少。
因此,在西藏佛教的後期,就脫離印度佛教後期宗派而獨立發展,雖然它仍保留佛法的基礎。就其核心思想而言,西藏佛教從未在西藏僧人手中遭受更改或增加。他們的論疏都有明顯標記,為了權威起見,他們都會引用佛陀的主要教法或印度學者的著作。因此,如果認為西藏佛教有別於原始的印度佛教,或把西藏佛教稱為喇嘛教,這是不正確的。
藏傳佛教前弘期
在西藏歷史上,佛教前弘期是指第三十三代國王松贊干布,在公元七世紀將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到公元十世紀藏王朗達瑪毀佛之間弘傳佛教的歷史。
在西元八世紀時,第三十八代藏王赤松德贊即位後大力發展佛教。他迎請印度著名的僧人寂護和蓮花生大師入藏弘法,兩位大師興建了西藏第一座院桑耶寺,並且剃度了西藏最早的七位出家僧眾,史稱「七覺士」。之後,赤松德贊繼續派人到印度迎請佛教僧人,同時派人到印度學習,主要是翻譯佛教經典和傳授印度佛教的教法。
佛教在藏區發展到另一高峰是在第四十一代藏王赤熱巴堅(又名:赤祖德贊)的時候。赤熱巴堅篤信佛法,大量聚集印、藏譯師建立譯場,統一譯名。他為了統一翻譯佛經名稱,進行了三次西藏文字的規範化運動,同時又規定譯例,校訂舊譯的佛典和新譯的顯密經論,為了避免散失並將所校譯的經典編出目錄。赤祖德贊在拉薩河下游東岸創建烏香多寺,又命每七戶居民供養一名僧人。史家將他和松贊干布、赤松德贊並稱為「祖孫三大法王」。
赤熱巴堅之後,朗達瑪即位。朗達瑪實行禁佛運動,徹底毀棄佛教。這次法難時間並不是很長(公元八三八 ~ 八四二年),但是對藏傳佛教的打擊是非常沉重的,讓西藏陷入近百年的「滅法期」。
藏傳佛教後弘期
朗達瑪滅佛之後,不久被拉龍白多射殺身亡,吐蕃王朝也隨之覆滅,整個藏區分崩離析,而進入群雄割據的時代。直到公元十世紀後半期,佛教才重新得到恢復和發展。一般史家將朗達瑪滅法近百年後,從多康再復興發展的佛法稱為「佛法後弘期」。
據說當朗達瑪滅佛之時,有三名出家大學者逃到西藏東部多康地區。後有名青海宗喀德康地方的藏人,跟隨這三個人出家,他就是西藏後弘期的著名人物喇欽•貢巴饒賽。喇欽出家以後就在安多藏族丹底地方授徒傳教,後來丹底成為安多地區的一個佛教中心。
西藏著名的大譯師洛欽•仁欽桑布,他連續出國多次,向印度的七十五位大師學習,並請來許多印度克什米爾等地的佛教大師到阿里古格會同譯經。
藏傳佛教史上把他當成一個界線,他之後翻譯的密宗經典叫做密續「新譯派」,而把他之前翻譯的叫做密續「舊譯派」。
阿底峽尊者是藏傳佛教後弘期迎請入藏的偉大的大師,他入藏之後主張修持大乘佛法,應該先顯後密,對西藏佛教發展的歷史上有重大的貢獻,後人尊稱為「覺沃杰」即佛尊的意思。他主要的貢獻可歸納二點,就是教理系統化和修持規範化,對以後的西藏佛教影響巨大。
寧瑪派(紅教)
創立背景:8世紀,蓮花生大師將佛教傳入西藏,寧瑪派即由此傳承下來。
主要教義:大圓滿法(Dzogchen),強調即身成佛。
特點:
寧瑪派是歷史最悠久的藏傳佛教教派,保存了前弘期的傳承。
主要修持伏藏法,強調密宗和禪修並重。
代表寺廟:敏珠林寺、噶陀寺、白玉寺。
寧瑪派(紅教)是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中最早的傳承,是蓮花生大士所傳下來的教法,「寧瑪」(Nyingma)的意義即是「古老的」,由蓮師於西元八世紀傳到西藏。傳承源自法身佛普賢王如來(Samantabhadra)。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主要宗派之一,其教派傳承於“前弘期”(8世紀),後人稱“舊派”,以區別於“後弘期”形成的“新派”。寧瑪派內部有遠傳經典、近傳伏藏和甚深淨相三大法脈傳承體系。寧瑪派比較全面的繼承了吐蕃時期傳播下來的教法儀軌,並且將這一教法儀軌得以不斷充實和完善,最終形成一個極其龐雜而又分門別類的教派體系,在藏傳佛教諸多教派中獨具一格。
在中國的整個藏族地區的寧瑪派寺廟從數量上看,它僅次於格魯派寺院,而超過其他教派,在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位居第二。作為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宗派,寧瑪派在藏族地區有著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寧瑪派的六大寺院,分別為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協慶寺、竹慶寺、噶陀寺、白玉寺。寧瑪派的主要法脈傳承有:《幻變經》《集經》《心品》以及“三素”師承。寧瑪派的教法儀軌,既繼承了吐蕃佛教即西藏佛教“前弘期”的傳統,又得以在“後弘期”重新構建,因此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從教義而言可分為九乘判教和大圓滿法。
西元十二世紀始,有三位祖師對寧瑪派的典籍進行有系統的整理,成為寧瑪派的創始者。第一位是素爾波且(1002—1062),本名釋迦迥乃,因首創烏巴隆寺,又稱烏巴隆巴。第二位是素爾瓊.喜饒扎巴(1014—1074),是素爾波且之養子,他學到了素爾波且的全部密法,並接替了烏巴隆寺寺主之職位。第三位是素爾.釋迦僧格(1074—1134),是素爾瓊最小的兒子。這三位祖師並稱「三素爾」,成為創立寧瑪巴教派的三大祖師。
寧瑪派的傳承方式
寧瑪巴有六種傳承方式:
如來密意傳:法身佛之法教,源自法身普賢王如來(Samantabhadra)。
持明象徵傳:報身佛之法教,源自金剛薩埵,傳給金剛手菩薩,再傳給嘎惹多傑 尊者(Garab Dorje,極喜金剛)。
補特迦羅口耳傳:化身佛之法教,源自五方佛,傳至極喜金剛,再傳給師利星哈、 蓮師、智經(Jana Sutra, 札那蘇札)、貝瑪拉密扎(無垢友)和毗盧遮那。此傳承然後在西藏開展,延續迄今。
另有三種特別傳承(伏藏)方式:
親承語旨的授記傳
有緣的伏藏傳
發空行母印付傳
噶舉派(白教)
創立背景:由瑪爾巴譯師於11世紀創立,經米拉日巴和岡波巴大師傳承下來。
主要教義:實修密宗,注重「那洛六法」的修行。
特點:
強調通過口耳相傳進行修行,特別重視瑜伽修行和實踐。
法脈分為四大支和八小支。
代表寺廟:帕巴拉寺、竹巴噶舉寺、色拉寺。
噶舉派是藏傳佛教重要的教派之一。藏語“噶舉”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語,而“舉”字則意為傳承。故“噶舉”一詞可理解為佛語傳承或教授傳承。“噶舉”一詞還可以表示“口傳”的意思,特別是噶舉派注重對密法的實際修煉,而對密法的修行又必須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這也是“噶舉派”命名的因素和由來。由於這一派的祖師瑪爾巴、米拉日巴等人修法時都着白布僧羣,因此有白教的稱呼。
噶舉派形成於西藏佛教“後弘期”,是由瑪爾巴譯師開創,經米拉日巴瑜伽師的繼承,最後至塔波拉傑大師時,才正式建立併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大宗派。從教法傳承上看,噶舉派儘管派系龐雜、繁多,但其所宣揚的教義、教規大體上一致,沒有很大差異,這是因為它們均源於瑪爾巴。從總體上講,噶舉派的教法有兩大系統:一是直接從瑪爾巴並經米拉日巴傳承下來的塔波噶舉;二是由瓊波南覺開創的香巴噶舉。後來香巴噶舉衰微了而塔波噶舉則興旺發達,最後又分支發展為四大支八小支等眾多支系派別。
噶舉派是公元十一二世紀佛教後弘時期發展起來的,屬於新譯密咒派。創立者先後有兩人:一是瓊波南覺(990-1140),一是瑪爾巴譯師(1012-1197)。他們兩人曾多次到過尼泊爾和印度等地,依止了很多名師,學習密法,主要是得到《四大語旨教授》。《語旨》是佛語的意旨,由祖師口語相承,法脈不斷,遂稱為語傳,藏名叫噶舉。後來瓊波南覺在後藏香巴發展成為一個傳承系統,稱為香巴噶舉,瑪爾巴在
前藏發展也形成一個傳承系統,稱為達布噶舉。雖然門户不同,但由於他們兩人的大法均出自一源,又都親領語旨傳授,所以都稱噶舉巴。
達布噶舉本來創始於瑪爾巴大師和密勒日巴尊者二人,但要傳至第三代岡波巴大師(達布拉杰) 才法緣興盛,形成達布噶舉。後來他的法嗣發展的支糸頗多,計有四大八小之分。而與其並列的香巴噶舉則日漸悲衰微,不再獨立成為一糸。
噶舉派的傳承
噶舉傳承是由偉大的瑜伽大師帝洛巴所創,大約在十世紀時,他住在印度的北方,他領受到了四個特別的傳承,並精通它們。
這四個特別的傳承,每一個傳承中的大師於它們在歷史的起源上雖然有一些相差異的認同,但共同一致的看法顯示如下︰
第一個傳承是起源於龍樹菩薩,包含大威德和密集金剛兩密續,它也編入「幻身」和「遷識法」的修行。
第二個傳承是來自於那卡波巴,包含「大幻化密續」及「夢瑜伽」的修行。
第三個傳承來自那哇巴,它有「上樂金剛」密續和「明光」的修行。
第四個特別的傳承由堪卓卡巴讓莫創立,包含著名的「喜金剛」密續及「拙火」的修行。
這些教法由帝洛巴傳到那洛巴,而在那洛巴建立系統的「那洛六法」在噶舉的傳承上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主題。那洛巴把他的學識傳給瑪爾巴。瑪爾巴這位偉大的譯師由西藏旅行到印度去,他接受了許多的教法,然後他再回到西藏傳播這些法教。
薩迦派(花教)
創立背景:11世紀由昆·貢卻傑布創立,因主寺薩迦寺而得名。
主要教義:以道果法(Lamdré)和時輪金剛法(Kalachakra Tantra)為核心。
特點:
注重血統傳承與法統傳承的結合。
薩迦派曾在歷史上掌控西藏政權。
代表寺廟:薩迦寺、德格印經院。
薩迦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 薩迦寺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薩迦縣境內,寺院分南北二寺,重曲河橫貫其間,南寺位於南岸的平壩上,北寺坐落在北岸的本波山“灰白土”山岩下。“薩迦”是藏語地名,意為灰土,因建寺地點的地理特徵呈灰白色而取地名。由於薩迦教派在歷史上曾掌握了西藏地方政權,故由教派名又稱地方政權名稱。該派寺院圍牆上塗有象徵文殊、觀音和金剛手“三怙主”菩薩的紅、白、藍三色條。又俗稱“花教”。該宗派的創立者是昆·貢卻傑布(1034—1102),自稱是吐蕃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即赤松德贊時期的大臣昆·巴沃加及其第三子七覺士之一的昆·魯益旺布家族。
薩迦派不禁娶妻,但規定生子後不再接近女人。薩迦派僧人戴紅色、蓮花狀僧冠,穿著紅色袈裟。在佛教哲學上,薩迦派特別推重“道果”教授,在教義中最重要的是“道果法”。此外,薩迦派教義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那就是屬於“時輪金剛法”和“金剛持法”的體系傳承。時輪金剛法至今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學科之一.。
薩迦派的主寺是薩迦寺。其佛殿後的藏經庫可稱作是智慧的儲存庫,所藏一萬餘種佛經、佛典,是八思巴時期集中了衛、藏、康三地區的繕寫家用金汁、銀汁、硃砂、寶石和墨汁精心抄寫的,堪稱佛教中之珍寶。薩迦寺另有—‘部“方經”,長、寬各一公尺,上下均用夾板保護著,全部用金汁寫成。更被視為寶中之寶。整個薩迦寺共藏佛教經藏四萬多卷,其中包括大量“貝葉經”。有人稱薩迦寺為“第二敦煌”。色龍生根翁述於公元1429年出生在康區,他曾遠赴厄旺寺等地,在十八位譯師跟前求學四種密續、顯密十大明學等等,並修建了堯龍加寺,在薩迦寺當主持人,還遠赴蒙古等地傳播佛法。於公元1499年在薩迦寺圓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薩迦派於公元1550年在四川德格貢欽寺所設立的德格印經院,這是藏區最著名的印經院。專門刊刻藏傳佛教經書、各教派重要著述、曆法和醫學等於余種典籍,對保護、弘揚藏傳佛教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元代帝師達瑪巴拉在北京召集藏、漢、印度、北庭名僧用梵文原本對勘藏漢文佛教大藏經典,歷時3年撰成《至元法寶勘同總錄》。這為《藏文大藏經》的編定和刻印打下了基礎。薩迦寺至今仍是藏傳佛教中藏書最為豐富的一座寺院。
薩迦派的傳承方式
薩迦派有血統、法統兩支傳承。元代以後,薩迦派內又出現俄爾、貢噶、察爾3個支派。此外,薩迦派的重要寺院還有四川德格的貢欽寺,青海玉樹的結古寺、稱多縣的示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爛陀寺,今錫金境內的結蔡寺等。
薩迦派採用款氏家族世代相傳的傳承方法。代表人物有薩迦五祖。初祖貢噶寧波(1102一1158)、二祖索南孜摩(1142一1182)、三祖扎巴堅贊(1147一1216)、四祖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1182一1251)、五祖八思巴洛追堅贊(1235一1280,薩迦班智達侄子)。
薩迦屬於父子傳承,五祖皆是赫赫有名有上師兼學者。八思巴曾為中國皇帝之國師。五祖中,前三者為白衣,互為親眷,或為兄弟,或為父子,後二者乃具足僧。薩迦法王的繼承是堂兄弟二房之中,繼任為法王的這一脈必須出家,但其他兄弟則可結婚。待法王圓寂後,再由堂兄弟這一房的小孩出家繼承。
薩迦五祖固守傳統,接受殊勝瑜伽行者毘盧巴、那諾巴、多傑登巴,以及其他許多印度學者聖人的經及恆多羅續,嚴守一個殊勝的「康」的傳統,並且涵攝吸收普巴法及寧瑪派的儀軌,無間斷的傳承直至今日仍未消失。
苯教(黑教)
創立背景:佛教傳入前的西藏原始宗教,起源於象雄文明。
主要教義:泛靈信仰,崇拜自然神靈,如山、河、日、月。
特點:
苯教保留了原始宗教的萬物有靈信仰,後來吸收了一些佛教內容。
分為「白苯波」(受佛教影響較深)與「黑苯波」(保留原始信仰)。
代表地區:阿里地區,象雄文明的發源地。
苯教又稱“苯波教”,因教徒頭裹黑巾,故俗稱“黑教”,它是在佛教傳入西藏之前,流行於藏區的原始宗教。藏語稱“苯波”教,俗稱“黑教”,是西藏古代的一種原始宗教。最初流行於後藏阿里一帶,後傳到西藏各地。其特點是崇奉天地、山林、水澤的神鬼精靈和自然物,尚巫術,在吐蕃王朝前期曾占統治地位。七世紀佛教傳入後,苯教與佛教長期鬥爭,八世紀後,吐蕃王室興佛抑苯,勢力漸衰。後吸收佛教部分內容,成為類似佛教的一個教派。一般把受佛教影響較深、變化較大的稱為白苯波,把處於偏僻地區、保持原來特點較多的稱為黑苯波.
苯教最初是在今阿里地區南部、古代稱作象雄的地區發展起來的,後沿雅魯藏布江自西向東廣泛地傳播到整個藏族地區。它的祖師叫“興繞”,意思是最高的巫師。從內容上看,苯教是一種萬物有靈的信仰,所崇拜的物件包括天、地、日、月、星宿、雷電、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獸等自然物。苯教可以說是泛靈信仰在西藏的地方形式。
苯教(這個“苯”字是藏語的音譯,現在通用的是“本教”或者“雍仲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饒彌沃如來佛祖所傳教的如來正法,也被稱為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法。在佛祖幸饒彌沃如來還未出世之前,象雄地區就早已經有神本、龍本、魔本和沃本等很多種“本”類存在了,這些“本教”被統稱為“斯巴本”,也叫做“原始斯巴本教”,為了有別於原始的“斯巴本教”,人們就把幸饒如來佛祖所傳的佛教叫做“雍仲本教”。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斯巴本”是西藏最古老的原始宗教和傳統文化,“雍仲本教”是在古象雄王朝地區所形成的西藏最古老的佛法,因為“雍仲本”他有著自己圓滿的成佛竅訣。雍仲本教”起源於古象雄西藏阿里地區的“岡底斯山”一帶。是以顯、密、大圓滿的理論為基礎,以皈依三寶為根本,濟世救人,導人向善,有著自己圓滿成佛竅訣的佛陀教育,至今已有一萬八千年的歷史。輝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發展起來的。由於古象雄文化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
格魯派(黃教)
創立背景:15世紀,由宗喀巴大師創立。
主要教義:強調顯密並重,戒律嚴謹,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為教義核心。
特點:
教派重視教育,設有完整的學經制度。
達賴喇嘛與班禪喇嘛活佛轉世系統皆出自此派。
代表寺廟: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
格魯派,是藏傳佛教宗派之一。藏語格魯意即善律,該派強調嚴守戒律,故名。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漢語中俗稱黃教。創教人宗喀巴,原為噶當派僧人,故該派又被稱為新噶當派。格魯派創立于15世紀初。一般認為,明永樂七年(1409)甘丹寺的建造,標誌該教派的正式形成。它是藏傳佛教中最後出現的教派,逐步佔據了藏傳佛教的主導地位。
格魯派的創始人為宗喀巴大師(1357–1419年),他針對當時西藏佛教界出現的一些弊端,大多僧眾習於奢侈,蔑視戒律,重密輕顯。宗喀巴應運而生,革新西藏佛教,大力提倡僧眾嚴守戒律,尊重經教,禁止娶妻,並以黃色僧帽為其象徵重視戒律,故格魯派也稱為「黃教」。
宗喀巴自小跟隨多位上師,先顯後密,經過對各教派教義的學習研究,以噶當派的教義為宗(噶當派乃根據印度阿底峽尊者的教義而發展),集各派之大成,建立了自己新的體系,提倡顯密並重,建立修行次第;並寫了多種重要著作,其中兩部代表作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依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而寫的)及《密宗道次第廣論》。因宗喀巴大師的師承出自噶當派,故格魯派創立後,噶當派的寺廟和僧人均改宗其派,所以格魯派又稱為新噶當派。
1409年,宗喀巴在拉薩興建甘丹寺,標誌著格魯派的創立;其後,拉薩的哲蚌寺和色拉寺、後藏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相繼建立,號稱格魯派的四大寺院。
宗喀巴有兩位心子:賈曹傑、克主傑。他們被稱為「師徒三尊」。他們兩位是先後繼任宗喀巴法位之人。
黃教之兩大活佛體系,就是前藏的領袖「達賴」,及後藏的「班禪」。17世紀中葉,西藏自五世達賴取得政權以後,直至今天,都是以達賴喇嘛為政教領袖。拉薩之布達拉宮也是在這時期擴建,作為達賴喇嘛之住所及治民的 地方 。
格魯派始終以組織嚴密、恪守戒律、制度完備、教育精深而著稱。該派有系統的學經制度,先顯後密,循序漸進;所學經論及考核、升遷等規定自成體系。學經僧人須學顯宗五部大論:《釋量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戒律本論》、《俱舍論》。學完後可參加格西學位考試,一獲得格西學位之後,再入上下密院研習密宗四部瑜珈
格魯派的傳承方式
在早期,格魯派仍然採用師徒繼承的方式。因為宗喀巴親自擔任甘丹寺的第一任住持,以後的歷任甘丹寺住持被認為是宗喀巴法座的繼承人,所以教派最高的首領為甘丹寺的歷任住持(法台,藏語稱為khri-pa,音譯為赤巴),藏語專稱為甘丹赤巴(dgav- Idan-khri-pa)。
在格魯派分散發展的時期防止派內的爭權鬥爭,維持格魯派在宗教上的統一,對格魯派的早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後來,隨著教派鬥爭形勢的發展,擔任甘丹赤巴的僧人因年齡較大、活力不足,而且更換頻繁,缺乏宗教上的神聖光環和神秘感,不足以建立宗教和政治上的穩定的長期的權威,使得甘丹赤巴選任制度逐漸顯露出自己的弱點。
格魯派為了增強凝聚力,培育強有力的領袖傳承,在保留甘丹赤巴選任制度的同時,也逐步採用了活佛轉世制。
由於已經有甘丹赤巴作為宗喀巴大師法座的繼承人,所以格魯派並沒有建立宗喀巴大師轉世系統。達賴喇嘛活佛轉世系統即是由宗喀巴晚年教導過的一個弟子根敦珠巴傳出,他是後藏最大的格魯派寺院一一紮什倫布寺的創建者。二世達賴喇嘛根敦嘉措最初活動在後藏扎什倫布寺,後來才轉移到拉薩哲蚌寺和色拉寺。因各種歷史條件的作用,達賴喇嘛逐步成為格魯派最高的宗教和政治領袖,達賴喇嘛轉世逐步成為了格魯派最大的活佛轉世系統。
噶當派
創立背景:由印度大師阿底峽於11世紀創立,傳承他的《菩提道炬論》。
主要教義:噶當派強調顯宗修持,注重次第教授,尤其是「三士道」的次第修行。
特點:
噶當派是後弘期最早興起的重要宗派,影響深遠,為後來格魯派的誕生奠定基礎。
宗喀巴大師以噶當派的教義創立格魯派,噶當派因此逐漸被吸收合併。
代表寺廟:熱振寺(藏北)。
噶當派是中國藏傳佛教宗派。“噶當”,藏語意為用佛的教誨來指導僧人修行。意為將佛的一切語言和三藏教義,都攝在該派始祖阿底峽所傳的“三士道”次第教授之中,並據以修行。該派為後弘期最先創立的重要宗派。該派重視一切佛教經論,對藏傳佛教義學影響甚大。教授派始自京俄巴。奠基人印度僧侶阿底峽(982—1054)入藏後作《菩提道燈論》,提出顯密結合、先顯後密的佛教教學內容與程序。後弟子仲敦巴(1005—1064)在藏北建熱振寺,傳阿底峽教法,形成宗派。曾分為教典、教授、教誡三個支派。宗喀巴以其主要教義創格魯派,並逐漸消並此派。
噶當派的奠基人,是古格王朝時期從印度迎請的著名佛教大師阿底峽(982—1055年)。阿底峽應西藏阿里古格王益希沃之請,於1042年來到阿里,1045年來到衞藏,在桑耶、拉薩、葉巴、聶塘等地弘法十年。針對當時西藏佛教界的混亂局面,撰《菩提道炬論》,在教理系統化,修持規範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噶當派以顯宗的修習為主,但也不排斥密宗,它對修習次第的主張是先學顯宗,後學密宗,強調密宗只能傳授給經過考驗的少數人。噶當派所傳的密法,以屬於四部怛特羅中的第三部即瑜伽部的《真實攝經》為主。在阿底峽時期四部怛特羅中的第四部即無上瑜伽部的一些內容,經印度傳入西藏。無上瑜伽部除有一些猙獰、恐怖的色彩之外,還有一些雙身歡喜佛,描寫男女性關係的內容,往往導致一些污穢的事情出現。因此,阿底峽在世時提倡遵循《真實攝經》修密法。此舉既表明了噶當派和薩迦、噶舉等派專門崇向無上瑜伽部有所不同,又與寧瑪派的密法中大量吸收雍仲本教的內容有區別。所以噶當派在西藏佛教中享有顯密教“純淨”的聲譽。公元 15世紀興起的黃教(格魯派),就是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