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塗魚的食物鏈

彈塗魚

彈塗魚彈塗魚族,大多是兩棲魚類。

常見彈塗魚包括廣東彈塗魚,又名泥猴石貼仔跳跳魚,身長可達10厘米;另一種稱為薄氏大彈塗魚,又稱大彈塗魚,成長後身長約20厘米;牠不及廣東彈塗魚那樣適應陸上生活,牠只能停留在地面上很短時間。

它們全身似泥澤色調的灰褐色,並布滿深色的斑紋,特大的胸鰭肉質化,適於泥澤的爬行,身體修長,尾部扁平。

常見於香港、台灣和東南亞等地的紅樹林濕地地區。

習性

彈塗魚能用濕潤的皮膚和鰓室中的水分呼吸,能夠適應半水半陸的潮間帶環境,棲息於河口水域、沼澤及泥灘。

廣東彈塗魚螃蟹、昆蟲為主食,多留守於近岸紅樹林內,其體型較小,滿布深色斑紋,會依附在石頭或紅樹樹幹等垂直面上;回到水中,彈塗魚亦可像魚類遊動自如。一般漲滿潮至剛退潮之間是觀察良時。

大彈塗魚以泥灘上的藻類和碎屑為主食,體型較大,身上有螢光藍點,大彈塗的胸鰭在中間接合及前彎,有如枴杖,有助彈跳或爬行;當潮退後,大彈塗魚會其從洞內爬出。

強烈的領域性

棲息於厚軟的黏泥洞穴,善於挖土鑽洞並有多條通路,遇有風險或天氣酷冷酷熱則躲在穴裡深藏不露,捕捉不易。彈塗魚表皮滑溜,胸鰭專司爬行、游泳、跳躍、站立之功能,尾鰭為爬行或游水前進的方向盤是兩棲水生動物,展現超強生命力。


呼吸方式

為了適應陸生及水生兩種不同的環境,在生理及形態上,產生許多變化,如牠們的鰓周圍有一個腔室,可貯存水份,經過循環通過鰓部以獲得氧氣,且鰓孔變得很小以防止水份散失,此外,牠們還能利用潮濕的皮膚和空氣直接進行氣體交換,為了避免皮膚乾燥而妨礙氣體交換,常可見於牠們在泥灘上翻來覆去,以保持身體表面的濕潤,便利於分佈全身表面的特殊組織來達到呼吸。

彈塗魚的腹鰭合併在一起,形成一個吸盤,因此,於陸生時,牠可攀附在紅樹林的莖部,和支柱根等垂直平面上,在水生時,這些鰭的作用就跟其他魚的鰭一樣,可以正常地游動。

食物鏈

食物鏈是表示物種之間的食物組成關係,在生態學中代表物質和能量在物種之間轉移流動的情況。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眾多,亦於生態系統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可被分類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個類別。

生產者為最底層,能自行用水和二氧化碳等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的綠色植物以及製造養分,並進行光合作用的,例如:水筆仔、海茄苳、蘆葦、浮游藻類、大型底棲藻類。

消費者為必須依賴生產者來攝取食物才能獲得養分的生物,例如:彈塗魚、招潮蟹、赤足蹫、小白鷺。

分解者能分解動物的排泄物和生物遺體的,例如:黑黴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還有一個為「清除者」,是一個生態系統中擔任清除性工作的生物,這些生物把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遺體或排遺作為食物,具有「分解者」將大分子物質轉換為小分子物質的能力,卻又無法如「分解者」般將所攝食的有機物質轉變成無機物因此在生態系統中被單獨歸為一類。也可視為「腐食性消費者」,這些生物將大分子有機物轉換為小分子有機物。

「清除者」主要來減輕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工作量,加速生態環境中的能量與碳循環。若是所有的生物殘骸或排遺皆由「分解者」分解,生態系統中有機物轉換為無機物的速率將遠小於有機物質的堆積,能量與物質無法順利傳遞循環,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