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更多內容請點左邊這三條線
首頁
認識安萱
行善服務
活動花絮
快樂開講
快樂心小語
生命探索
生老病死
幸福老伴
更多內容請點左邊這三條線
首頁
認識安萱
行善服務
活動花絮
快樂開講
快樂心小語
生命探索
生老病死
幸福老伴
More
首頁
認識安萱
行善服務
活動花絮
快樂開講
快樂心小語
生命探索
生老病死
幸福老伴
生活簡明佛理
青山飛羽整理心得於時戒居2020/03/18
一、知識篇
(一)佛法認為一般人死後靈魂會在「六道」輪迴。學佛就是要超脫輪迴;「淨土宗」提倡唸佛,一心不亂,死後就可往生西方極樂佛土。那什麼是六道呢:
1.「天道」:有善行善德但心仍有執著者,因利益眾生具福報而轉生此道,福報享完因有執著而重返輪迴。
2.「阿修羅」:亦稱「非天」,前世有善行卻無善德者,無法克服生氣與怨恨,轉生於此。
3.「人道」:自己就是。人道是修心最好的空間,快修持喔。
4.「畜生道」:愚癡橫行不道者轉生此道。
5.「鬼道」:死後被自己欲念執住的靈魂,執著使自己一直不能脫離一定的對象卻又無法如願,所以很苦。
6.「地獄道」:為惡者到此受刑。
(二) 我們每個心念與言行都有意識與業報,死後以此意識與業報轉到上面六道中相應的道;人生命運有順逆也是自己前世所做所為的果。生命是因心有貪瞋癡等等執著而在六道中輪迴,原理請看底下的「十二因緣」。
(三) 佛法就是要修到沒有執著,不造業力,而脫離輪迴。
(四) 達到沒有執著脫離輪迴,就成「阿羅漢」。進一步,如能同境同情眾生之苦,發心渡眾生離苦者,就是「菩薩」;修心與渡眾生到了一定階段,覺行圓滿了,就是「佛」。
(五) 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二、觀念篇
(一) 佛的概念:依據佛經,佛有無數位,存在無數空間;單純以修心養性論,佛,是指一種心境。
佛,在什麼空間呢?在你心中。不修,就遙不可及。
(二) 為何有輪迴,佛陀用「十二因緣」來說明如下:
1.「無明」,指種種莫名無法斷除的癡想、怨恨、悲思等等。
2.「行」,前世遇到人事物狀況時會被無明驅動而行為。
3.「識」,上述行為對外造出因果業力,對內轉成貪瞋癡等執著意識,死亡時靈魂也累積著這些意識(阿賴耶識),牽引下一個輪迴,所以再來此生投胎。
4.「名色」,「色」指生活中遇到的人事物,其反應過程與結果,是「受、想、行、識」。前世一生不斷面對人事物,會帶著「無明」去「受」與「想」,並驅動「行」產生「識」,累積成為此生投胎時靈魂的成分,稱為「名色」:
名:指前世的「識」所含藏的執念,也變成此生個性。
色:指前世的「行」所帶來的業力,也決定此生命運。
5.「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者,其中眼耳鼻舌身是外貌,意是內心。因為每個人命運不同所以外貌長相不同,個性不同所以對人事物的內心反應各有自我。
6.「觸」,以六入接觸此生命運之「色」,繼續被無明影響。
7.「受」,個性與無明決定接觸的感受,即受想行識之「受」。
8.「愛」,由感受產生想要或不要的愛恨等意念,即「想」。
9.「取」,對人事物的愛恨意念,加以實現的行為,即「行」。
10.「有」,以上過程如存有執著,就繼續轉成此生的「識」。
11.「生」,12.「老死」,此生有「識」,就繼續輪迴出生與老死。
故若此生不修,執著不滅,業力不消,靈魂就輪迴不已。
(三)「四聖諦」,即「苦、集、滅、道」。佛法認為在六道輪迴是「苦」的,上面十二因緣說明輪迴皆因生生世世無明帶來執著,所以不斷產生新的意識與業力的「集」合,使輪迴循環不已。因此我們應「滅」除執著,如何滅除呢,就要修持佛法的「道」,證悟佛法,滅盡執著。
(四)「五蘊」,即「色、受、想、行、識」,「色」是生活中不斷面對的人事物,「受、想、行、識」是反應的過程而最終在「識」。五蘊在十二因緣中就是「觸、受、愛、取、有」;實際生活中修佛重點就由五蘊起始,特別在受與想的過程中要隨時自我內省,警覺無明,使「識」中沒有執著。
(五)「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自我內省,生活中如何做呢?首要體認一切人事物進行中都在變化,都是無常的,即「諸行無常」,此為修佛的基礎認知。然後體認自己在這些有形的人事物種種「有為法」(真實世界)中,如果內心有悲怨憂癡種種起伏,原來都是「我」自己的心中無形的執著所牽動,必須將「我」從這些有為法中超脫,也就是修「諸法無我」,這是修佛法的開始,持續到結果,會進入一個如如不動,平和喜樂的寧靜心境,叫做「涅槃寂靜」,這是目標。
(六)綜合上述,佛法以「十二因緣」從無明開始說明輪迴原因,而後以「四聖諦」說明修持佛法可以終止輪迴之苦,修持佛法要在「五蘊」的行識過程中修持「三法印」,先徹悟「諸行無常」為基礎,再修持「諸法無我」以滅盡執著,達到「涅槃寂靜」。
三、修持篇: 觀念之外,要在思想與行為上身體力行,如下:
(一)「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知而亂語)、不飲酒,以上是一般等級的修持。
(二)「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綺語(淫詞艷語)、不兩舌(製造是非)、不惡口(損人)、不貪欲、不瞋恚(生氣)、不愚癡,比五戒修的更多了
(三)「戒定慧」:上面是不要怎樣,戒定慧則是要怎樣:
1.「戒」,屬於言行,包括正語、正業(做對的事)、正命(從事正當謀生),從正面思考來實行上面的五戒十善。
2.「定」,屬於心念,包括正精進(不斷內觀)、正念(信佛不亂)、正定(不受無明影響),在五蘊過程中修持。
3.「慧」,屬於思想,包括正見(不離三法印)、正思維(在正見中深入思維),要明確整個生命思維。
以上八種「正」,稱為「八正道」。
(四)「六度」:度的意思是度到證悟的彼岸,要自度也度人,有六件事要做。包括: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禪定度、智慧度,涵義均如其名。
(五)以上修五戒十善是修德,如又能行善,可入六道輪迴之「人道」或「天道」,更修戒定慧,滅盡執著,不再輪迴六道,即證「阿羅漢」,如進一步修六度,就可證「菩薩道」。
四、精進篇
(一) 「心經」是大家最喜歡的,就是以上述五蘊、十二因緣、四聖諦與三法印為內容。恭錄心經如下:
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波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波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二) 經文一開始說「照見五蘊皆空」,說明修佛法要從五蘊起,修到五蘊熄滅,即是往登彼佛岸之始:
1. 認知色空關係,在五蘊過程修出「諸行無常」心境:
經文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指人事物的實相,「空」,並非實相是空而不實,而是實相皆變幻無常,不論如何努力維持,今日所見,明日不同;今日情境,明日不再;今日擁有,明日消失;故雖是實相,性卻虛空;實相即色,實相性空,即色為空,也就是三法印「諸行無常」的核心概念。
五蘊是人生活中對外在的反應,人對一切「色」的存在感受如此真實,故心念易入無明。經文開頭重複強調色空關係,即修佛之初,務必先對外在體悟色即是空,以內化「受、想、行」皆符合空性,最後的「識」也自然發展出「一切人事物進行的變化本來皆虛幻無常」的認知,確立「諸行無常」的基礎心境。
此階段,特別在五蘊「受與想」的過程,要明辨無明,勿受所迷。
2. 體悟「諸法空相」,斷滅五蘊:
經文接著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諸法就是生活中外在的種種實際的人事物,也就是種種實相;如確立色空關係諸行無常,切實了悟實相性空,即悟「諸法空相」, 身處實相實存,悟「生命不生不滅,事無垢無淨,物不增不減」,故對生活中境遇,有知而心不動,「六入」觸「色」無「受」,五蘊即斷滅;故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生活中,原經由五蘊對外在真實人事物體悟諸行無常,證悟諸法空相;此階段,轉而對內熄滅五蘊,不起執著。
3. 由五蘊止息,修「諸法無我」:
經文接著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眼耳鼻舌身意,用以知覺色聲香味觸法,是一切思與行的官能,此思與行都是以自己所居的「我」為中心,牽連無明為心念。
當五蘊止息後,自眼界見色如無,六入對外在不起觸的作用,即無受、想(愛)、行(取),以至無識(有)進入意識界。
於是生活在諸法情境中,而「我」心寧靜不受波動,此階段就是修三法印的「諸法無我」。
4. 由「諸法無我」斷十二因緣:
經文又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心境「諸法無我」時,意識不起,因無明依附於意識而生,故亦無無明。十二因緣是由無明開始,既無無明始,亦無無明盡,十二因緣斷滅,無老死,終亦無老死盡。
5.實修「諸法無我」,意識界滅盡,證「涅槃寂靜」:
經文之後說:「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五蘊止息、證悟諸法無我,惟之前意識尚存,須內觀自性,意識界清淨,執著盡無,亦無已經沒有苦集滅道,無已獲得脫離輪迴的智慧,無將得以脫離輪迴等等意識,才能真實心無罣礙,不再有無明生恐怖,顛倒夢想諸意識遠離,於是可達佛土彼岸,進入涅槃寂靜,如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三) 深度修持波若波羅蜜多,寂靜涅槃,證佛境界
經文最後說:「三世諸佛,依波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波若波羅蜜多」是以智慧渡到彼岸,就是到佛土彼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證佛的境界。
也就是說,三世諸佛,都是依照這個修法,深度修持,提升涅槃寂靜的境界,以達無上正等正覺。
如同上段所敘述的要究竟涅槃之前「無智、亦無得」的心境一樣,此時心境也是無佛、無法,無要獲得或已獲得無上正等正覺之念,才自然得阿耨多羅三邈三菩提。
金剛經中佛告弟子須菩提說,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即不與其授記作佛。乃告訴我們修到最後連對修佛法成佛的「法執」都不可。
(四) 我們凡夫,只要謙卑修持,時時自問:面對人生變化,即外在的「色」,心中的「受想行識」是否有實修「戒定慧」?自然可逐漸達到三法印的境界--「涅槃寂靜」。
後記:(以上為心得,由此起為個人意見)
一、本文僅是個人心得,欲解如來真實義,尚請入佛堂。
二、您可順著心經中一段一段修持。要觀照自己心境,安萱的生命學園對行識有十二程,是內觀心念之法。
三、一切修佛戒律在規範行為,重點仍在修心。安萱的生命信仰認為有形生活與無形心性需並重印證實修。
四、到佛堂念佛、修佛,誦經,甚至捐獻、當義工,想著可以祈福保佑,但更應以佛理內觀自我,實修心性。
五、思考一下,真實人間是否就有六道?
六、人是「有形物質」,請思考是否有「無形力量」在主導著生命,只在佛門修佛與供養佛法僧,夠嗎? 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土」。還有我們累世所為的業力,以前對不起別人的事如何解決?又許多人只以行善為已足,但這樣就可善根具足嗎?
七、體悟人生「諸行無常」,更要積極在生活中修「諸法無我」。並非既然無常,不如放下,把握現在,享受人生,空度生命,甚至想不如自殺求解脫。
八、自殺者,靈魂的執著仍在,如轉入鬼道更苦,天賜我們在人道,可以實修「諸法無我」,才是解脫痛苦之道。
九、有六件事給您在生活中參考:
1.敬天,要相信有天,命運起伏,心要謙虛感恩懺悔。
2.敬地,生活所需皆天地所生,別人血汗所賜,要感恩,珍惜生命,愛護大自然,做環保。
3.善念,心念言行,惟善無惡。(不再造惡成新因果業報)
4.善行,要在人間社會去行善。(消業力,佛法要布施度)
5.修心,隨時去除貪嗔癡。(用佛法修心修性)
6.修性,清靜自心,不生氣不傷心不鬱悶不欲想不傲慢。
十、以上六者就是安萱十方善空間的「敬善修」,敬以謙虛,善是程序,修是終極,安萱提倡生活實修,沒有權威崇拜,唯「聞思行省」(即色受想行識)為真實吾師,走「十方圓滿生命至善的人生完全路」,是一切宗教的基礎,可以成為任何一種宗教最好的信徒。
(歡迎上臉書安萱十方善空間粉絲團,或從Google搜尋安萱慈善協會)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