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盲腸炎,日本費用平均約30-40萬日圓,美國平均需要270萬日圓。
日本醫生可說是薄利多銷,美國醫生每天看診約10-20人,日本醫生可看診四、五十人。
到了醫院,醫生就開一大堆藥,再親切的建議你接受一項又一項檢查。
我是醫生,除了骨折,沒有接受過檢查或診療。除了牙痛沒有服過藥物。
因為,現今成年人所罹患的疾病大多是「老化現象」,看醫生或吃藥無法治癒。
1996年厚生省強制國人接受健康檢查,像取締犯罪,當血壓或血糖偏離標準值就要求國人以藥物改善指數。
腳痛、腰痛、癌症、心律不整、骨質疏鬆、更年期障礙、黑斑、皺紋、白髮或掉髮、失智…..,都是老化現象。較早老化的人從二十多歲就會出現症狀。
或多或少的疼痛或身體的障礙,不妨解讀為「這是大自然的法則」,並與它們和平共處。
高血壓、高血脂等隨年齡出現的症狀,反而具有它的意義,不可草率以藥物抑制。
血管隨著年齡增加而硬化,因此血壓稍高,更能將血液確實送到身體和腦部各角落。
膽固醇能使細胞健康,不要刻意減少,根據資料,膽固醇指數較高者反而長壽,所以要攝取牛肉、魚卵等。
美國醫師學會2012年刊登一篇〈滿意的代價〉,引起迴響。
這篇調查對象超過5萬人,以每年平均就醫大約5次為對象,對於接受的醫療服務,問5個問題:
滿意度最高的群組比滿意度最低的群組住院與花費都多了9%,但死亡率卻高了26%。
對醫療滿意的人屬於「未雨綢謬型」,有異狀就去就醫。
我行醫四十年,非常有自信地說:「越是經常就醫的人,越容易因為藥物和治療而縮短性命。」
絕大部分的藥物都沒有治療的效果,反而具有很大的副作用。
每一種疾病的標準值都由專家學會經過協商,在沒有根據下做出決定的。
把血壓標準值下降就增加高血壓的病人,被列為治療對象。
高血壓有九成以上原因不明,而且日本也沒有關於降低血壓可使死亡率下降,或減少心臟病、腦中風發生率的實證資料。
成年後,動脈逐漸老化,將血液送出的力量相對減弱。為了將血液不斷送到腦部和手腳的每個部位,血壓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如果使用藥物讓血壓下降,就可能造成失智或腳步蹣跚。
芬蘭曾經觀察521名「未服用降血壓藥物」的75-85歲男女高齡者,結果發現,80歲以上,而且最高血壓超過180的人生存率最高,不到140的人,生存率明顯下降。
血壓標準降低,藥品產業樂開懷。制定標準的有關的成員與大學,在2002至2004年的三年間,合計收取高血壓等藥品廠商14億日圓的獻金。
一直以來,被視為有害物質的膽固醇,其實是「長壽之源」。1980年代,以長達五年時間追蹤福井市大約三萬七千人的調查,不論男女,膽固醇值最低的群組總死亡率最高,男性中膽固醇的值越高,總死亡率越低。
糖尿病導致視覺障礙、洗腎、神經障礙、手足麻痺、失禁、手足壞死等。但是使用藥物來降低血糖值更危險。不要吃藥,多走路。
1990年代,英國以3800名沒有自覺症狀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為試驗對象,以抽籤方式分兩組,
A組以飲食療法為主,只有血糖值超過270時才進行藥物治療,
經過長達十年觀察,「死亡、腎衰竭、失明等徵狀,經統計後發現並沒有多大差異」。相對地,B組因低血糖造成的身體不適則達A組的3倍。
降血糖藥在併發症的預防和延長壽命上沒有任何效果,而且副作用大,很容易引發過敏症狀、腹瀉、頭痛、耳鳴、倦怠感、體溫下降、嗜睡、視力障礙、腸阻塞、肝功能障礙等。
日本糖尿病學會1999年將診斷標準的空腹血糖值由原來的140改為126,這項改變沒有根據,結果使(被認定為)糖尿病患者大幅增加。
根據運動療法的資料已知,很多人透過長期有恆地「走路、騎自行車、游泳、伸展」等有氧運動降低了血糖值,也防止身體鈍化。
心得6 降膽固醇藥的「預防疾病率」比樂透中獎率還低
降膽固醇的司他汀類(還原酶抑制劑),是全球最暢銷的藥品。美國2004年修定「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NCEP)指南,建議降低壞膽固醇的標準值,9名委員中有8人接受了製藥業的獻金,引發抗議。
服用司他汀類藥物來預防疾病的效果比彩券中獎率還低。製藥業者的試驗通常都經過操作以獲得較佳的數據。
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的萊特教授經過反覆臨床試驗,獲得以下結果並提出警告:「不論年齡高低,司他汀類對女性無效。中年男性的『壞膽固醇』的值雖然可大幅降低,但是總死亡數並沒有減少。絕大部分的人服用後,不但沒有效果,甚至會危害健康。」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大部分都沒有治療必要。發現大腸或膽囊息肉,以及早期癌症,為了身體好,不妨將它們「忘記」。
真的癌細胞是宿主(人體)的正常細胞發生突變而產生出來的,具有「向周圍組織侵入(浸潤)和向遠離的組織移轉」的性質。它會不斷增殖,直到最後與宿主一起死亡。
因被診斷為癌症而切除整個胃或乳房或甚至喪命的人不勝枚舉,務必注意。
即使病理檢查取樣的細胞看起來很像癌,其實很多是位於黏膜中不會轉移的潛在癌。
美國的癌症相關雜誌《Cancer》,2005年報導,癌症初期誤診率有時高達12%。
不會奪走宿主性命的癌細胞,不過是疑似癌。不會發展成真正的癌症。
很早就開始宣傳「癌症是能治癒的疾病」「一年一次健康檢查可以在癌症形成前發現」,使醫學界的癌症篩檢市場飛躍。
真正的癌症會奪走人的性命。但更重要的是,「因為癌症而死亡的人數減少了嗎?」
近50年來,癌症持續位居死亡原因的第一名。為何這樣?原因是健康檢查並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越是使用最新的設備詳細檢查,越容易發現癌症,但是這些幾乎都是「疑似癌」,手術等治療只是讓身體痛苦而已。
有例子顯示,超過50歲的男性,死亡後解剖,兩人中有一人可發現攝護腺癌,這都是放著不管也不會變大的潛在癌。
但是在健康檢查中發現攝護腺癌時,沒有自覺症狀的人也被詢問:「是否以受術切除?或是接受放射線治療?」不但手術會留下後遺症,放射線治療也可能引發併發症,嚴重時甚至必須設置人工肛門。
若開發出連微小病變都能檢查出來的先進方法,那麼每三人中大概就有一人會被診斷為甲狀腺癌。然而真正因為甲狀腺癌死亡的人,在癌症死亡總人數中僅占0.1%。
有一種實驗,召集眾多健康的人以抽籤方式分成「健檢」和「不理會」兩組來研究追蹤,稱為「隨機實驗」,可信度很高。歐美國家對肺癌、大腸癌、乳癌進行過不少隨機實驗,證明「不論健康檢查與否,死亡率都相同」。
美國梅約診所針對肺癌對九千多名老菸槍隨機實驗,舊捷克共和國對六千三百名吸菸男性隨機實驗,為期三年,結果都顯示接受健檢的死者較多。
推測這是因為健康檢查者接受了不必要的治療,不少人因為手術的後遺症、抗癌劑的副作用、精神壓力等提早死亡。
雖然有患者說:「因為早期發現癌症,以手術完全清除癌症,至今已活過了5年,沒有復發而且身體健康,感到幸運。」但事實上接受了沒必要的手術也是損失。
不論使用多麼新銳的設備早期發現癌症,但真正的癌細胞早在形成之前就已經向各部位轉移了。
心得9 不能有「罹患癌症莫可奈何…」而任憑醫生處置的想法
江戶時代武士趁黑夜砍殺路人試刀,後來還因此幕府發出禁令並制定「遊街示眾後斬首」的刑罰,可見砍殺行人的武士非常多。
外科醫生就有人像武士般不斷拿病人試刀。或許他們動刀才會當外科醫生,再加上「開刀可以徹底治療」的使命感推波助瀾。
我進入放射線科不久即覺得手術做法很荒謬。例如,第一期的咽喉癌症採取放射線治療,接近九成的病人可保留喉頭。但在日本,即使第一期也常被整個切除。
舌癌第一次治療在日本有八成會進行手術,通常連淋巴也一起摘除。第二期會切除半個舌頭,要使用取自其他部位的肌肉進行重建,因而變成大手術。結果導致口齒不清,飲食不便,甚至失去工作。
子宮頸癌同樣可以避免手術,但是七成病人連淋巴也被切除,衍生出排尿和排便障礙、陰道縮短、腳部腫脹等後遺症。若採放射線治療,不但治癒率高於手術,後遺症也僅限於少數直腸出血。
乳癌的「哈耳斯蒂特氏根除性乳房切除術」(乳房、肌肉、淋巴結全部切除的手術),三十多年前就已被歐美捨棄。但是聽同業透露,乳房少數即使失手,也不會致命,因此這些病人成為年輕外科醫生「練習用」的重要對象。
癌症手術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即使成功切除癌細胞(亦即手術成功),因術後的後遺症而死亡的風險非常高」。
不論是癌症、其他疾病或外傷,醫生建議手術時,請務必先徹底確認「手術是否真的必要」,再下決定。
心得10 健康的人要避免醫療輻射。一次斷層掃描就有致癌風險
2011年3月11日以後日本人對放射線問題變得非常敏感,但是對於X光、電腦斷層掃描(CT)等帶來的醫療危害卻漠不關心。
放射線一定會傷到細胞中的DNA。依照放射量不同,只是一步與百步的差異,都有致癌危險。醫生們為了回收高價機器成本,加上這遠比看診賺錢,因此動不動就建議病患接受CT檢查。
根據醫學雜誌《刺絡針》2004年資料,英國的研究,日本的癌症死亡有3.2%為醫療放射線所害,日本是CT檢查次數最多的國家,放射線致癌率為英國的五倍。
CT檢查是以X光360度照射身體,再以電腦計算檢查結果,然後觀察人體的切面影像來診斷。照射量是X光攝影的兩百至三百倍,一次就可能產生癌症致死的風險。
核能電廠事故後,日本政府所訂的避難標準為「年間」照射量20毫西弗(msv)。一次胸部CT就可達到10毫西弗。而且一般接受所謂的顯影檢查先照射一次後再將顯影劑注射到靜脈,然後再照射一次。腹部、骨盆的照射量更高,一次即達二十毫西弗。
至今「預防醫學」盛極一時,在健康生活的人中找出疾病來醫療,以維持業界繁榮,這就是真相。
原本醫生的健康指導應該有助於疾病的預防和健康長壽才對。但是芬蘭耗時十五年的調查卻發現:確實接受定期健康檢查,若發現疾病或身體異常,就應改善生活方式,或是請醫生開出藥物,結果顯示沒有意義而且危險。
這項檢查以40-55歲的1200位企業主管為對象,以抽籤方式分為「介入組」與「放任組」,每組各600人。這些人都具有容易引發心臟病的因子,而且在以下的致病因子中至少具有一項:
葡萄糖耐量檢查,一小時血糖值超過162 mg/dL
研究小組讓「介入組」的600人,在五年間每四個月與醫生見面一次,接受增加運動與戒菸的建議,就連飲食內容也嚴加指導,被要求減少熱量、飽和脂肪、膽固醇、酒精、糖分等的攝取量,並且增加不飽和脂肪、魚類、雞肉、犢牛肉、蔬菜等的攝取量。如果持續高血壓或高血脂症,則由醫生開處方藥物。在醫生的嚴格介入下,75%的人確實遵守醫生的指導。
其餘600人為「放任組」,他們並不知道調查的目的,只是單純填寫健康調查表而已。
五年的試驗期結束後,再放任所有人自由生活,到十年後出現了諷刺性的結果。
介入組因心臟病(心肌梗塞、心臟病突發)死亡的人數超過放任組的兩倍以上,自殺、事故、總死亡人數也以遵從醫生指導的介入組居多。唯有因癌症死亡者以介入組較少,大概是禁菸的效果。
1.雖然沒有症狀,卻以藥物降低高血壓或高膽固醇,這樣即使數值改善,對心臟卻不好。
2.檢查中發現疾病或異常,而持續接受醫生或處方,會形成精神壓力,可能引發心肌梗塞或憂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