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量化交易因为引发争议,被推上了金融圈的风口浪尖。不仅游资和普通投资者对其口诛笔伐,监管部门更是迅速出手,对程序化交易展开整顿。量化交易到底做了什么,竟然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量化交易本质上并不是新鲜事物,它是通过程序化手段进行自动下单和交易的先进模式。随着技术不断发展,现代量化交易系统已经进化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具备超强的处理能力、极快的决策速度以及依靠数据驱动的精准策略。
这类系统如何改变市场?以游资派和量化派为例,二者的对抗似乎说明了一切:
传统游资打法的落后性:游资的经典打法多是“打板战术”,依赖人脑决策,周期长且风险大。可面对量化的“收割机级”打法,这些战术瞬间显得笨拙。
量化交易的降维打击:顶尖的量化交易系统可以在毫秒之内完成海量数据的分析与交易决策。通过低吸高抛再融券做空,量化能够在 T+0 市场下快速锁定利润,实现无论涨跌都赚钱。
以近期某高调量化大佬掷巨资购豪宅的新闻来说,量化的惊人“吸金能力”昭然若揭。这种高效率的策略甚至搅动了股市生态,让传统游资的生存空间被快速压缩。
👉 【点击查看】TradingView 30天 独享 Premium 高级会员账号(完整质保30天售后)
以近期的康鹏科技为例,量化高频融券卖出与快速平仓的操作可谓经典:
上市当天即融券卖出 414 万股,占其流通股近 5%。
次日涨停被快速抛单炸板,最终大幅回落,让跟风资金几乎全盘被套。
类似的例子在其他个股中也屡见不鲜,比如实朴检测、三维天地和零点有数等。量化的核心在于利用 T+0 和精准融券策略,将利润最大化。这种玩法的结果,自然让散户、游资、甚至部分传统机构都成了“韭菜”。
令人忧虑的是,在量化全体系背后,有两个关键点难以忽视:
算法与硬件垄断:顶尖量化团队每年投入十亿级成本优化设备与算法,占据了技术与速度的绝对优势。
融券资源的不平等:量化机构能通过庞大的规模融资大量券源,这是普通投资者和小型机构几乎无法企及的。
量化交易作为市场流动性的催化剂,确实有其积极作用,但为何它却被视为“屠龙的恶人”?背后的原因或许来自其被滥用的可能性。
利用制度漏洞进行“割韭菜”
如果过度依赖融券优势和超频算法,量化交易可以轻松捕捉非理性波动,从而放大市场风险,损害普通股民利益。
市场环境的加剧恶化
A 股市场本就是一个“单边做多盈利”的环境,而量化通过做空获益,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对等竞争。
这让人忍不住思考,量化交易带来的到底是福音还是灾难?或许,它们已经不只是“提高市场流动性”的那群初心玩家,而逐渐成为了规则漏洞的游走者。
针对现行量化交易引发的问题,近期监管部门已迅速做出反应:
上交所和深交所推出新规
强化对程序化交易行为的实时监控,针对异常大额交易进行书面警示。
单日申报笔数达到 2 万以上,或每秒申报速率超过 300 笔的行为将被认定为异常。
直指“融券与高频”的核心问题
监管层通过优化规则设置,提高量化交易机构的违规成本,从根本上管控可能导致市场失序的行为。
未来,更多的细则想必会陆续出台,对于一些过度依赖“野蛮操作”的量化团队来说,这也许是一次生存规则的彻底重塑。
面对当下的量化风暴,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不能忽视其对市场带来的深远影响。量化交易改变的是游戏规则,但并没有改变游戏角色——无论是量化派还是游资派,最终的收割对象依旧是散户。
那么,散户的路在何方?
或许答案从来只有一个:理性投资,不再追逐概念和短线炒作,真正实现价值投资的转型。而在监管层的护航下,期待市场环境的改善,让机会不仅属于少数“拥有武器”的玩家,而能覆盖到更多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