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電影院-原理簡介
幸福活動 / 2021 年 5 月 8 日
我想了解
幸福活動 / 2021 年 5 月 8 日
讓很多人直呼很神奇的潛意識電影院,充滿了神秘感,
但事實上這是非常科學並且高科技的技術唷!
隨著高科技時代的來臨,科學家對於人體和大自然中的連結有了非常多的新發現,
其中在自然醫學界中討論度最高的,就是頻率與人的密切相關性!
潛意識電影院就是利用量子能量科學中的生物共振的原理,
結合高科技儀器的幫助,釋出能與大腦共振的頻率,讓各位進一步探索自己的潛意識
小天使整理了一些資料,大家快來看看吧~
何謂頻率
宇宙初始、宇宙背景輻射、各銀河系、太陽系、行星、地球7.83Hz、土地、天空、海洋、動、植物、音樂、樂器、收音機、時鐘、腦波、交直流電、生物交配、催眠、念力、文字、經典、彩色、雷射、語言、心跳(1.2Hz)…均有其特定的頻率。
頻率為單位時間內震動的次數。物理學中以Hz(赫茲)或cps(周波數)來稱呼震動的數率。通常Hz以秒為單位計算,一秒震動一次為1 Hz,一秒震動一千次為1,000 Hz。
1,000 Hz =1KHz(千赫) 1,000,000 Hz = 1MHz(兆赫) 1,000,000,000 = 1GHz
調頻電台103.5兆赫 = 103,500,000赫,即調頻電台是以每秒鐘震動103,500,000次的電磁波頻率將播音內容傳遞至空中,再由同樣頻率的收音機接收。發射與接收之間必須同頻,也可以說,同樣的頻率產生「共振效應」,我們才聽到播音的內容。
萬物皆有震動或彼此產生共振效應,宇宙初始便源自震動(大爆炸理論Big Bang Theory)創造出來。虛空的宇宙空間,乃至空間中以實體形象存在的銀河系,無一不是從頻率的震動中幻化而來。如果上帝存在,那麼所謂的上帝應該就是頻率了。頻率是有形物質的靈魂,失去了頻率,有形物質會化為虛空。地球上的每一件事情也不例外,石頭和樹根的頻率不同;金木水火土的頻率不同;人體的器官、神經、腺體的頻率也不同,一切的震動在和諧的狀態下才能穩定與平衡。
頻率與健康
談到人體的結構與系統,你可以把他看做是大宇宙中的一個小宇宙。從受孕開始(頻率不對不會受孕),人類的發育與成長是隨著器官相生的原理漸次發育而成。如果上層器官的頻率不對,下層器官便不會生成,或導致生長及功能的下降。人體的心臟、肝、肺、腎、神經、骨骼、細胞、DNA,各自持有特定的頻率,周波皆不相同,但卻能彼此和諧運作相互共鳴。如果你想像我們的身體像大型交響樂團,正以和諧的方式演出一篇美妙的樂章,當一個腺體、器官或細胞開始喪失自己的頻率時,就無法與四週其他的團友產生共鳴,這種現象持續下去,身體便會產生嚴重的健康問題。
如何藉由頻率共振原理,讓身體各個器官恢復正常運行,這是頻率在身體健康應用原理。
人類在頻率上的應用範圍
二十世紀,人類在頻率的應用上發展上已突飛猛進,從收音機的發明到太空科技的衛星導航;從計算機到量子電腦;從火藥到微波武器;從光譜分析到次元轉換,未來應用及開發的部分還有太寬太廣的範疇,到了二十三世紀,恐怕是由頻率所創造出來的機器人或第三類生命體來為地球掌舵了。從人類在頻率的應用面來看,大致可分類如下:
軍事上 ─ 次聲波、星際殺手、衛星通訊、導航、熱感飛彈…
海洋上 ─ 聲納(深海探測)、捕魚…
教育與訓練上 ─ 心智及潛能訓練、幼教、專注力訓練…
醫學上 ─ 超音波、X光、質子治療、遠紅外線
建築上 ─ 工程測量、結構分析…
探堪上 ─ 海洋、礦脈、通訊、電報、電話、遙控…
工業上 ─ 切割、超音波…
農牧業上 ─ 農作物生長、品種改良、蟲害防治…
宗教上 ─ 修行、神通…
氣象上 ─ 天候預測、改變…
商業上 ─ 通訊、光纖技術…
光學上 ─ LED技術、光譜分析、雷射…
其他 ─ 碎形理論、蝴蝶效應、全像理論的討論與應用…
頻率是宇宙的本質,它充斥在有形界與無形界一切的實體與虛體之中,當人們試圖了解與應用它的特性時,不要忘了人類本身也是它的產物,所以人類原始的父母可說是頻率,因為它是一切的源頭或創造者。
生物頻率與生物能量信息醫學
生物能量不只在維持人的生命,它提供人適應和創造環境的潛能。信息(Information)是能量的一種表現,且是最主要的形式。因此,生物能量信息醫學又成為「生物能信息醫學」,它是結合電子、物理、數學和電腦科技的一種醫學;它是將人體之「能」的變化予以量化一門實驗的科學。人體以腦神經為主所激發的生物能如同一小宇宙,它無時無刻受到自然界大宇宙之電磁場能、輻射能、環境汙染、及許多無法確知之細微能量的影響;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具波動性和稍縱即逝的特徵。如何利用能量信息醫學的知識和儀器,作為偵察及探究生物體小宇宙對自然界大宇宙的反應現象,達到早期診斷和治療的目的。這是發展能量信息醫學最深層的意義。
生物能量信息醫學的原理
一、經絡學的原理
生物能量信息醫學是源自於中國三千年前的「經絡學說」,通過人體的十二經絡(正經、別莖、經筋、皮部)、奇經八脈、和十五絡脈的聯繫,把人體上下、內外、各臟器相互連結在一起,使全身各臟腑攸關的功能發揮相互作用、協調、促進、制約,以維繫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使成為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經絡是五臟六腑之能量傳遞的重要途徑,它在調控人體有形的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等,因此無形的經絡系統是人體最高的統合系統。經過經絡的傳導,人體全身的生理功能正常與否,可以從體表局部的病變反映出來;體表局部的病變亦可以通過經絡系統,影響特定臟腑的功能甚至引起全身的症狀。每條經絡都有一定數目的穴位,藉由對穴位的檢測,我們可判斷臟腑或體表(皮肉、筋骨)病理變化的部位。
二、能量場原理
生物體皆具有其「能量場」,又宛如一個「電磁場」生物能量信息醫學。是一種研究「生物傳導」的科學。研究發現,生物傳導是導因於生物體內不同電位差的結果,且人體之生物傳導路徑與中國經絡傳導的「路徑圖」如出一轍。事實上,生物能量信息醫學是藉由人體經絡系統,研究人體小宇宙「能量場」與自然界大宇宙「能量場」之相互關係的一門學問。人體的皮膚和大腦收集宇宙有形和無形的生物信息,並透過大腦將信息轉換或放大,而帶動生物有機體的新陳代謝所生的能量,其中最為大家所耳熟能詳且人所接收的能量單位即是ATP。這種稍縱即逝和變化多端的「生物能量」,其相對應的物質是比奈米還細微的物質,現代科學稱它為「生物光子」。它無法藉由現今的科技與「量度」。它是以一種「波」或「頻率」的形式呈現,在生物體上則是所謂中醫之“氣”。由於科技的進步,這種生物體的「波」可藉由電子物理儀器將其微弱的信號放大和數據化。醫學專家和研究人員,則利用這些數據的變化,對人體的「身心靈」健康作一整體的評估。
生物共振頻率對人類未來的貢獻
生物共振(Bioresonance)是一門源於德國的新興科學。簡單來說,生物共振療法應用共振的原理,透過一個特別的儀器來分析人體的能量。若診測到功能受損,可把相關的頻率傳輸到身體,進行調整和修復,以恢復健康。生物共振是一種溫和、整體性的療法,完全沒有副作用和危險性。
近代法國科學家德布羅意(de Broglie)提出任何物質都具有波、粒這兩種象性,即宇宙中的任何物質每時每刻都在振動,從生物到非生物亦然。
每一個物質都有其內在固有的振動頻率(natural frequency),或稱為共振頻率(resonant frequency)。有機體(organism)可以有超過一個共振頻率。
生物共振和順勢療法醫師林怡葆表示,生物、有機體本身就是一個精細而微弱的自然電磁波振動系統。肝臟有肝臟的共振頻率,心臟有心臟的共振頻率,身體的各個部分都有其固有的共振頻率。
身體各部分有共振頻率
肝有56Hz和56.25Hz這兩個共振頻率,56.25Hz同時是腎臟絲球體的共振頻率。從這看來肝和腎是息息相關的,這正和中醫「肝腎同源」的理論不謀而合
和諧頻率擁有正面影響
和諧的振動頻率對人體或其他有機體的調節系統有正面的影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十多年前,全世界在生物共振方面的研究有很多的成就。最早測試者選擇在某一個頻率和某一個環境下,這些信號波會對生物體產生共振的影響力。同時也開始尋找和人體各個器官有關的頻率及人體各系統,如免疫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等有關的頻率。
身體各個部位或系統的振動頻率都是以10倍相差的形式出現。除了有個別的基本振動頻率,也有較高10倍的諧波頻率(harmonic frequency)。以肝56的共振點來說,肝對56kHz、560kHz、5.6MHz、56MHz、560MHz及5.6GHz等以10倍相差的頻率產生共振。
利用現代科技聲光儀來調整大腦
閃光可產生神秘以及視覺性幻覺。它是人類發現火焰之後就知道的事物。
對古代僧人及詩人而言,閃光必定存有價值非凡的知識,這些古代僧人及詩人曾試圖學習如何在火焰中利用影像來增強其不可思議的力量。即使在最早時期的科學家們也對此現象深感興趣。
十九世紀時,對佛洛伊德學說深具影響力的法國心理學者珍奈特(Pierre Janet),發現醫院的患者若曝露在閃光中,則會減少歇斯底里症狀的發作及增加放鬆程度。現代科學家們為了分析這種現象,就以比火焰更複雜的光源來設計一系列的實驗。神經科學家W. Gray Walter在1940到1950年代作了一系列實驗,他使用電子頻率閃爍觀測裝置結合EEG設備,將節奏性閃光以每秒10到25次讓受測者看,發現閃光不只改變與視覺連結區域的腦波活動,更改變整個大腦皮質的腦波活動,另外,節奏性連續閃光似乎可以改變大腦不同區域間的某些物理限制。這表示大腦皮質的視覺投影區所接收的閃光刺激已突破邊界;閃光的波紋溢流至其它區域,使得受測者的主觀感受特別強烈。
人類從1920年代末初次記錄腦波(EEG)模式之後,研究人員便明白光線刺激可改變EEG。1934年時,科學家已確立在已知頻率下重複視覺刺激不僅能政變EEG模式,而且靠著同一頻率的刺激,大腦能夠迅速產生回應,此稱為大腦的導引效應或大腦的光導效應。這與Monroe在無意中發現的「音頻率接續反應」相同(使大腦接受一些節奏性聲音的刺激,發現大腦的EEG模式會呈現那些聲音的頻率)。
資料來源: 恩迪冠斯公司
潛意識電影院 https://reurl.cc/ERxM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