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專題製作-閱讀組:教育三林子軒
閱讀專題製作-閱讀組:教育三林子軒
在最初的教案設計中我們希望能以《最勇敢的女孩》為主要閱讀文本,設計三節課的閱讀寫作整合課程,使學生能從文本中理解「勇敢」的內涵,並回溯自身經驗進行記敘文寫作。然而,我發現文本分析的部分其實還不夠到位,未能有效引導學生掌握《最勇敢的女孩》的核心內容與結構。其次,教案原本並未提供明確的鷹架協助學生將自身經驗轉化為文章內容,導致學生下筆時多傾向於流水帳式的描述。他們往往只能羅列發生過的事件,卻無法呈現出其中的情緒起伏與心理掙扎,與「勇敢」這一抽象主題的連結也顯得薄弱。文章結構的講解與後續引導學生將課文內容結合自身經驗進行寫作的階段,彼此之間在結構與表達上存在落差。這使得學生即便能理解故事內容,卻無法順利地進入書寫練習。原先設定的兩個目標:「讓學生瞭解馬拉拉的故事」以及「能夠透過故事體結構將課文內容與自身經驗連結並仿寫記敘文」,在實際操作中其實並未完全被實現。
進一步觀察,可以發現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即使他們能初步辨識出故事的段落結構(起因、經過、轉折、結果),在進行實際表述時卻常常流於斷裂或簡略,像是列點或報告事情,而不是組織成具有情感與節奏的完整記敘語句。舉例來說,在練習將自己「勇敢嘗試一件事情」的經驗轉化成故事時,許多學生僅能寫出「參加比賽—緊張—上台—結束」這樣的簡單片段,缺乏自然流暢的語句串聯,也無法深入描寫當時的想法與感受。
這背後其實反映出學生在「語句組織」與「從片段理解過渡到完整表達」這兩個環節的困難——他們並非不理解事件本身,而是缺乏將零碎資料轉化為自然敘述的經驗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