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起,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每年舉辦以「生活美學」和「美術產業」為研討主軸的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藝文領域的專家進行專題演講,探析藝術產業的發展趨勢和型態,同時邀集各方研究學者與同好們,針對年度研討會主題和相關子題,進行研究與田野紀實發表,為臺灣當代文化與藝術研究暨創作提供一個交流與對話的平臺。
2026年研討會以「混融現場」為題,從以地方作為生活美學與藝術實踐的場域,觀察其中不同利害關係人、文化、領域、媒材、型式與技術等之間的相互碰撞與融合,希望藉此探究地方藝文生態系統之現況與未來發展。
本研討會已邁入第十一年,期待以生活、美學、和產業發展與研究觀察的取徑,深入探究結合在地觀點的生活美學與藝術產業的特有發展型態,藉以豐富並充實在數位時代的臺灣藝文環境內涵與價值。透過有計劃和策略的方式,將具有地方特質的生活美學觀點置入多變時代的發展脈絡中。據此,本屆研討會預期達到以下目標:
1. 提供公民參與文化與藝術發展討論的機會
2. 提供東臺灣藝文學術交流研討平台
3. 彙整大眾對於生活美學相關議題的關注與意見
4. 凝聚研究生、教師、學者之研究方向
5. 推動在地美術產業發展
6. 彙整生活美學與美術產業近年發展主軸
7. 開拓美術相關產業各方視角
8. 開拓國際視野發展
混融現場:在地、藝術與科技的交織實踐
Hybrid Grounds: Locality, Art and Technology in Practice
本研討會長期關注地方藝文生態、地方知識與美學經驗建構,從2023年「異質、共生、共好」、2024年「叢」至2025年「美・島計:美感態度與地方知識的在地化考掘」,皆是聚焦探究地方藝文生態的脈動與經驗。而當身處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不斷推陳出新的浪潮下,2026年研討會將以「混融現場」為主題,除持續關注在地的美學與藝文發展,並希望藉此次研討會探究新興技術對於地方藝文發展之影響。
在人工智慧與數位科技滲入生活的今日,藝術創作與地方經驗之間的邊界日益流動。「混融現場」意指人、技術與文化共構的創新場域⸺在其中,藝術不再只是表現,而成為理解世界與連結社群的行動。本次研討會以臺東為出發點,探討地方如何以其獨特的自然環境、文化記憶與社群情感,回應全球化與科技化帶來的挑戰與契機。討論議題涵蓋 AI藝術創作、地方策展實踐、文化資料化與社群共創等面向,邀請研究者、藝術家、設計師與在地實踐者,共同思索:在這個「混融」的時代,地方如何以自身的故事與美學,生成一種兼具感知與未來想像的藝術產業新樣貌。
國內外生活美學機構
教育單位等之研究人員、教師、研究生
東部美術產業工作者
A. 當代藝術創作與研究
B. 科技藝術創作與研究
C. 南島文化的在地創造
D. 文化政策與地方創生
E. 地方生活美學經驗
F. 藝術教育創新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