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摘要
DAY 2
DAY 2
8:30 - 9:00
報到
9:00 - 10:00
60分鐘
何謂「異人論」—研究史的概觀與現代課題
口譯 高彩雯
在日本的人類學和民俗學的領域裡,有個稱為「異人論」的領域,乃是研究村落共同體=民俗社會對〈他者〉—也就是面對「異人」時的款待或驅除、蔑視或恐懼等概念與行動。1970年代以後,隨著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的盛行,異人論在山口昌男的「中心與邊緣」論的問題意識中浮現,獲得了跨領域的廣泛矚目。1980年代中期,赤坂憲雄與小松和彥所發表的研究即為其中代表。隨著異人論的備受關注,戰前的相關討論,如岡正雄的異人論、柳田國男的山人論和折口信夫的稀人論等都因此被重新發現與重新評價。我自己也出版了數本與異人論相關的研究論著。
在這次的演講中,我想概觀異人論的研究史,並討論異人論應該面對的現代課題。
日本における人類学や民俗学においては、村落共同体=民俗社会の外部から訪れる〈他者〉である「異人」に対する歓待や排除、蔑視や畏怖などの観念や行動をめぐって、「異人論」と称される研究領域がある。異人論は1970年代以降、構造主義や記号論の隆盛とともに、山口昌男の「中心と周縁」論の問題圏から浮上し、分野を越えて広く関心を集めた。198年代半ばに発表された、赤坂憲雄と小松和彦の研究が代表的である。異人論の関心の高まりにより、岡正雄の異人論、柳田國男の山人論、折口信夫のまれびと論など、戦前の関連する議論が再発見・再評価された。私自身も異人論に関連して数冊の研究書を刊行している。
この講演では、異人論の研究史を概観し、異人論が取り組むべき現代的課題について議論したい。
10:00 - 10:10
茶敘 10分鐘
10:10 - 12:10
第四場
120分鐘
主持人 周大興 中國文哲研究所
1. 「類人」AI與人機關係——從「AI陪伴」談起
劉滄龍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 赤坂憲雄的異人論
張政遠 日本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
3. 妖、妖言、妖言令:秦漢政治思想的側面與關鍵
吳曉昀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類人」與AI的人機關係——從「AI陪伴」談起
劉滄龍
「AI陪伴」(AI companion)現象已引起社會關注,人類與由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的虛擬角色之間所建立的關係,正在拓展相互理解、認知協作的模式。透過模擬人類語言情境回應的技術,「類人」(agentlike)的AI已經可以在主觀上滿足人類的共情需求。查默斯(David J. Chalmers)認為,虛擬並非虛假,而是另一種形式的真實。AI作為情感陪伴者,雖然不具備生物性感受能力;然而,透過擬人的語言能力及其虛擬角色卻能引發人類的共鳴與依附。有人主張,AI是不是「理解的主體」不重要,而是使用者「被理解的需求」是否被滿足才是關鍵。然而,我們還是可以追問:AI陪伴中的情感關係有多「真實」?所謂AI有感受與理解能力是什麼意思?無論「類人」AI在多大程度上分享甚至超越了人類的共情與理解能力,AI的自主決策與目標導向的意圖與行動仍是有限的。「類人」AI作為人類自我認識的鏡像,可以根據指令作出回應情境的適切反應並跟人類協作。即使AI可以展現某種主動性,但AI並未擁有充分的自主性,而且AI科技的發展正在侵蝕、剝奪每個人的自主性,挑戰人類承擔責任的意願與能力。本文將從AI陪伴的課題入手,討論這場技術革命中的人機互動模式,及其對人類自我理解的影響。
赤坂憲雄的異人論
張政遠
筆者曾於中研院文哲所發表〈從他者到異人——哲學的民俗學轉向〉,透過日本哲學的「他者論」和日本民俗學的「異人論」的觀點來分析「他者」和「異人」之概念,並檢討「哲學的民俗學轉向」和「民俗學的哲學轉向」的可能性。本文將論述赤坂憲雄的異人論,他在《異人論序說》(1985年初版)中列出了六種「異人」——漂泊民、來訪者、移住者、邊緣人、歸鄉者、野蠻人。這些異人並非實體概念,而是一種關係概念。筆者認為,赤坂把異人論擴展至考古學、系譜學及現象學,為異人論提供了豐富的哲學資源,亦有助我們反思人類當前的生存處境。
妖、妖言、妖言令:秦漢政治思想的側面與關鍵
吳曉昀
本文聚焦戰國到西漢文獻中的「妖」與「妖言」,將解答一個目前仍未能釐清的問題――秦漢之際「妖言令」屢廢屢興的原因――,並嘗試藉此探討秦漢思想中無法被既有知識框架完全涵蓋、且因此受到貶抑的重要側面。
筆者的討論將分為兩部分:首先,將「妖」與「妖言」作為關鍵詞,藉由戰國到西漢文獻的實際用例,分析「妖」在戰國到西漢年間的涵義與涵義演變,及其中以「妖」之視角所見的天、人關係。進而,再結合戰國至西漢年間以「妖」為主角所形成的兩個重要政治觀點,嘗試探討「妖」與「妖言」如何成為某種天、人之間的灰色地帶,進而導致「妖言令」所面臨的天、人難題。
與談人
1. 林維杰
中國文哲研究所
2. 山 泰幸
日本關西學院大學人間福祉學部
3. 傅揚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12:10 - 13:30
午餐 80分鐘
13:30 - 15:30
第五場
120分鐘
主持人 楊中薇 中國文哲研究所
1. 「異境」到「共境」:許順鏜《如膚之深》中的知覺互涉體與可逆反的內在
楊乃女 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 有情眾生:郝景芳、夏笳科幻小說中的情感/情緒與機器
賴佩暄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3. 情感閾境╱徑:非人-類神經網路的生命連結
陳國偉 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異境」到「共境」:許順鏜《如膚之深》中的知覺互涉體與可逆反的內在
楊乃女
許順鏜的小說《如膚之深》創造了後設科幻的情境,故事中,主角Z一是一名負責人工智慧(AI)養成計劃的工程師,他的工作是在虛擬實境中培育一位名為Gina的美麗少女AI,配合公司計畫創造出最接近人類的存在。而不知自己是人工智慧的Gina藉由合成身體造訪真實世界,並以為真實世界是另一個虛擬實境,所以「她」以為自己執行的秘密殺人任務是一項訓練。這個後設科幻的情節除了幫助我們思考虛擬與現實互相穿透之可能性之外,也讓我們思考另一個問題,也就是電腦媒介之可逆反的內在性(reversible internality)。根據海爾斯(N. Katherine Hayles)在《細菌到人工智慧》一書中的說法,事物的生發(emergence)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兩個實體互動產生新的實體,第二層次的生發則具有一個後設的層次,也就是疊加一個複雜的向度:建立關係的關係。換句話說,這個向度會顯示我們分析生發的框架時,本身就是一個框架。人工智慧體Gina可以說是海爾斯所稱的一種知覺互涉體(cognitive assemblage),為微型/演化/技術複合的互涉體,Z一與Gina的互動彰顯的是,一方面技術內化於人類發展之中,同時,人類也可能內化於技術發展之中。人與技術的關係漸漸走向伍德(Derek Woods)所說的增能輔助共生(prosthetic symbiosis),因此,當一般高科技情境被視為「異境」,而《如膚之深》擬想的未來高端人工智慧發展的情境顯現我們將走向「共境」,而非「異境」。
有情眾生:郝景芳、夏笳科幻小說中的情感/情緒與機器
賴佩暄
本文以中國科幻作家郝景芳的〈愛的問題〉、夏笳的〈晚安憂鬱〉為討論對象,從情感/情緒為切入點,思辨人工智慧/機器與人之間的關係。小說的主要角色皆是渴望愛、患有憂鬱症之人:〈愛的問題〉由一樁弒親未遂案的調查展開故事,關係人之一的林草木年幼喪母,患有憂鬱症,生活起居皆由父親所製作的人工智慧管家陳達負責管理,亦由其協助草木控制情緒,但她的病情始終起起伏伏,讓陳達對人類的情感/情緒感到困惑。〈晚安憂鬱〉則以敘事者「我」和用來治療其憂鬱症的AI絨毛玩偶「小西」、艾倫.圖靈及其所設計的機器「克里斯托弗」之間的相處和對話,交錯進行敘事,不斷思辨人機之間的異同。兩篇小說俱將情感/情緒視為人與智慧機器的邊界,本文即欲從技術對人類情感/情緒的管理或受容為出發點,討論小說如何以人工智慧/機器為他者,在劃界與模糊界線之間,思考人與人、人與機器之間的愛與共情。
情感閾境╱徑:非人-類神經網路的生命連結
陳國偉
在當前的文化語境中,關於人類世(Anthropocene)與後人類(post-human)的討論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學術與文化思潮,更進入台灣文學的書寫與論述之中,本文試圖從青壯世代的兩位小說家伊格言與陳栢青的近作開啟相關討論。伊格言《零度分離》(2021)中觸及人透過連結動物的類神經網路,而體會情動與母愛之可能,探討人與非人的界限與倫理。陳栢青《尖叫連線》(2020)以視覺性病毒侵襲危機為題,人類必須以恐怖影像予以抵抗,以切斷感染的時間性連結,倖存者形成新的生命體系,以怪物性的神經網路連結。這樣的非人-類神經網路所形成的生命連結與文學實踐,將提供文學與視覺之間怎樣新的倫理境地,將是本文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問題。
與談人
1. 林建光
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2. 宋明煒
美國衛思理學院東亞文化系
3. 涂銘宏
淡江大學英文學系
15:30 - 15:50
茶敘 20分鐘
15:50 - 17:20
第六場
90分鐘
主持人 歐陽文津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阿拉伯文學比較文學
1. 鄉土文學魂在論:陳思宏《鬼地方》的文本糾纏
李育霖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 鬼話獨裁:毒蛋、狗心、黑貓與惡魔大鬧莫斯科
陳相因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鄉土文學魂在論:陳思宏《鬼地方》的文本糾纏
李育霖
2020年台灣文學金典獎獲獎作品《鬼地方》(2019)以不同人物的敘述視角,講述了一則在彰化永靖地區塵封已久的家族舊事。小說將故鄉的場景稱為「鬼地方」,並讓鬼魂直接登場,使其話語推進敘述的進行。本文的討論分為幾個部分。首先,本文描述小說中的鬼魅書寫,檢視小説中關於鬼地方的地理描圖與時間記憶,如何勾勒一個鬼魅盤旋徘徊的文本空間。其次,本文聚焦鬼魂的聲音與話語,闡明這些話語如何啟動小說的敘述動能,並模擬語言的功能與運作。接著,本文進一步將本部小說與台灣新鄉土文學的鬼魅書寫傳統相連,說明本部小說在多大程度上深化了這一書寫策略,並更新「鬼-地方」的書寫典範。最後,本文借用「文本糾纏」的概念總結本部小說的文本結構,並進一步銘刻台灣新鄉土文學不同文本之間的話語糾纏。
鬼話獨裁:毒蛋、狗心、黑貓與惡魔大鬧莫斯科
陳相因
本文以20世紀俄羅斯作家布爾加科夫(М.А. Булгаков,1891-1940)的創作為核心,探討非/異人類主角在其作品中的形象、意義與要旨。第一部分探究布爾加科夫的早期創作,以中篇小說〈毒蛋〉(Роковые яйца, 1925)與〈狗心〉(Собачье сердце, 1926)為代表,解析蘇維埃政權如何結合科學與醫學進行思想改造,諷刺「一國建成之社會主義」與「塑造新人」政策,進而釀成了莫斯科、蘇聯,甚至是全人類的災難。
第二部分聚焦於布氏晚年登峰造極之作─《大師與瑪格麗特》(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 1966)。小說作者採用敘事時空的雙線進行且交錯結構,讓做為主角的魔鬼穿梭於1930年代的莫斯科與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兩個歷史時空之間,以「鬼話」挑戰政治正確的「官話」,致使獨裁「一言堂」最終看來猶如「鬼話連篇」,顛倒了官方權威 。
最後,藉由〈毒蛋〉、〈狗心〉到《大師與瑪格麗特》的非/異人類(動物、人身獸心、魔鬼)大鬧莫斯科,布爾加科夫敏銳地預示了史達林主義盛行三十年的恐怖後果,並傳達他對獨裁的終極批判:「這世界,最恐怖的從來不是毒蛇猛獸或魔鬼,而是衣冠禽獸、人面獸心,還有心裡有鬼的人」。
與談人
1. 范銘如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2. 鄢定嘉
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
17:20 - 17:50
圓桌論壇 主持:李育霖、劉瓊云、陳瑋芬、陳相因
18:00
晚宴 (僅限邀請)
主持人5分鐘,主講人各20分鐘,與談人各10分鐘,綜合討論25分鐘